古诗文阅读教学之我见论文

2020-11-16 古诗

  【摘要】:古诗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个体生命的持续发展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前古诗文阅读教学质量还相当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教师过分注重讲解、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积累。不少老师们常常不厌其烦地逐句逐段地给学生翻译句子,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少,通常只是记住了一些词句的解释,至于古诗文本身,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读上几遍,甚至还没有读通顺。

  【关键词】:加强诵读 培养情感 学以致用

  古诗文在语文课中,属于一种最纯粹、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一切纯文学都应该具备诗的特质。因此,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尤其是古诗文,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国学素养和学问功底。

  古诗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个体生命的持续发展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前古诗文阅读教学质量还相当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老师常常不厌其烦地逐句逐段地给学生翻译句子,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过分地注重讲解、传授、解析,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积累与感悟,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少,通常只是记住了一些词句的解释,至于古诗文本身,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读上几遍,甚至还没有读通顺。这样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整个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像这样没有个性化的阅读必然会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实在是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尴尬。

  学生在古诗文学习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要想提高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注重知识积累

  古诗文可以说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传承、积淀下来的灿烂文化,从《诗经》到《离骚》,从汉赋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以及明清时期的小说,文学内容广博,文学体裁多样,雅俗兼具。

  作为我们语文老师来说应该知道:语文,它姓“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然后才是人文性。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成“语文”随后推向全国,将语文定性为是从事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应该像语文课,应该注重知识的积累,语文这门学科就是一种便于我们交流、写作、与应用的工具,但同时更应该多些人文关怀,尤其是中学语文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的一种精神底子。

  二、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通过朗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我认为,对于学习古诗文,学生不可替代的阅读实践就是诵读积累。作为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宝贵经验的诵读,就是彰显学生个性和诗文音乐之美的反复朗读,它有助于学生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诗文厚重的内涵,从而丰富思想、培养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后在诵读当中进行积累,是富含生命情趣和文化内蕴的自然记忆,可以直抵诗文意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学生经诵读而积累的诗文,暂时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很正常,也不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教师无须繁琐讲授。古诗文要常读常新,人生阅历会在理解古诗文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试图通过讲解或其他手段让学生一劳永逸地理解古诗文,断然行不通,也无必要。我看到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让背诵几十首唐诗宋词,虽然孩子不懂得诗句的意思,但是经历了几十年后就会体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这些名句的真正含义,也就能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真意,所以,语文必须强调多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在读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语文素养的熏陶,达到注重人文性教学的目的。

  三、体现语文的统一性 达到熟读成诵

  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古诗文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这一基本策略。正如我上次听了市教育局的教研员苟老师说过的一段话:“如果我们语文老师用一个古文不教学生翻译、分析,只让学生借助工具书与教材下方的注释进行自主阅读,再自主掌握与教师的直接讲解、分析来做一个实验,看哪种方法效果好,哪种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赞同这种说法,因为理解古诗文的前提必须是“读”,要一读通顺理字词,二读流利会翻译,三读熟练悟情感。只要达到了熟读成诵的地步,教学古诗文就不那么难了,但必须注意这样放手的方法,要达到“放收”有度。下面就此谈谈几个观点:

  1.范读与教读

  教师进行诵读示范是古诗文教学最为有效的方法,要求声音洪亮,精神饱满,抑扬顿挫,使学生能够朗朗相随,读得字正腔圆,神采奕奕。同时,要求语速适中,心定神凝,使学生能够不慌不忙,不急不躁,自自然然地陶醉到古诗文诵读的忘我境界之中。当然,对于较难的句段,教师还要逐字逐句地教读,使学生达到朱熹提出的基本要求:“一字一句平心去读,不能有丝毫杜撰”,从而达到熟读成诵,学生自然就能够感受其中的语言美与意境美了。

  2.激励与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他们兴致勃勃地参与诵读积累,提高其效率。”比如,“限时背诵”、“诵读表演”、“接力背诵”等方式都能较好地激励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要想培养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必须耐心地引领学生,真心地赏识与赞美他们,并始终抱以积极乐观的宽容与期待。

  3.点拨与创新

  古诗文语言精辟含蓄、意趣无穷、跳跃灵动,常给人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之感。为了使学生在诵读积累过程中能够受到更多的熏陶与感染,教师必须进行巧妙的点拨和渲染。可以抓住古诗文的关键词句和艺术空白,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积累,发挥独特想象,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古诗文的情趣与哲理。不过,这需要把握好讲解启发的限度,力争避免繁琐的分析。

  为了巩固古诗文诵读积累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度引导学生续写、改写或仿写古诗文,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比如,在教学郭沫若的《夜》时,就要求学生根据句式学习仿写第一段,要求学生必须使用一些古文名句或引用一些古诗句进行拼接,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提起来了,这样就能够学以致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审美情趣。

  4.情景与生活

  外界环境对于学生诵读积累古诗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把古诗文诵读积累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为此,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中学生古诗文朗诵会”, “古诗文游戏”, “古诗文集锦”,“看谁记得多”或“对诗” 活动,用这种形式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写成书法作品,并装订成册, 然后通过“现场作诗”活动,把古诗文的诵读积累推向高潮,从而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感受古诗的音乐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古诗的语言美,从而去发现美,创造美。在古诗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一基本策略,并高度重视系列古诗文诵读积累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唯有如此,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才会更高,价值才会更大。

描写情人的古诗名句 《赠范金卿其一》古诗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