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观潮》练习

2020-12-05 观潮

  观潮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京尹()雷霆()艨艟()()奔腾()

  乘骑()如履平地()倏尔()一舸无迹()

  善泅者()罗绮()倍穹()僦赁()()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方其远出海门()②吞天沃日()

  ③则一舸无迹()④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⑥则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⑦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⑧倏尔黄烟四起()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⑩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动词。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发()身,手()十幅大彩旗,()先鼓勇,溯()而上,()于鲸波万仞中,()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6.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7.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8.第二段文字主要写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9.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0.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等特征。“”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11.概括两段内容。

  12.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13.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三、写作

  14.你欣赏过那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吗?请写一段话,写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和表演经过。

  参考答案: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内容预览:

  《观潮》达标试题A卷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京尹()雷霆()艨艟()()奔腾()

  乘骑()如履平地()倏尔()一舸无迹()

  善泅者()罗绮()倍穹()僦赁()()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方其远出海门(方,当……时。)②吞天沃日(用水淋洗。)

  ③则一舸无迹(船)④乘骑弄旗标枪舞刀(骑马)(舞动。)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价钱)加倍的高。)

  ⑥则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都是租用的意思。)(即使)

  ⑦出没于鲸波万仞中(万仞高的巨浪。)

  ⑧倏尔黄烟四起(忽然间)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⑩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连接着天。)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

  ④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4、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的概括,既呼应了第一句,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5、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选段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6、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引用、比喻、夸张

  《观潮》达标试题B卷

  一、1.yǐntínɡménɡchōnɡbēnjìlǚshūgěqiúqǐqiónɡjiùlìn

  2.①当……时②用水淋洗③船④马树立⑤加倍高⑥租用即使⑦巨浪浪头高⑧忽然⑨江岸⑩城墙连接

  3.披文持争迎出没腾身

  4.①当潮远远地从海口起来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线。②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③出没在洪涛巨浪之中。④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块席子大的地方也没有闲着。

  二、(一)5.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6.形、色、声、势

  7.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

  夸张:际天而来,吞天沃日。

  8.水军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

  9.烟消波静动静相衬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二)10.勇猛矫健灵活旗尾略不沾湿。

  11.①段写吴地健儿精湛的水上表演。②段写观潮的热闹场面。

  12.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13.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

  三、14.(略)

  初二语文试题栏目

  【编者按】要想学好数学,多做试题是难免的,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应用自如,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正常甚至超长发挥。

  一、熟读课文,并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设题意图:熟读课文是为了培养语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和弄潮的民俗。第三段描写了弄潮儿高超的技巧,写得简练又精彩。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对译,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译文也不要强求一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记住它们的意义。

  1、既望:农历十六。

  2、方:当……时。

  3、倏而:突然;略:一点点。

  4、逝:去,往。

  5、文:画着文采。

  6、溯迎:逆流迎着潮水;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三、把下面这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设题意图:这首词同课文的题材一致,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将词中描写的内容展开,不限字数。

  词的上阕写观潮,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观潮,写到了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写弄潮儿的表演,写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所以在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要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补充注释

  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酒泉子》原词共十首,都是对杭州名胜的回忆。它们和唐五代词人所填的《酒泉子》不同,是潘阆的自制曲。钱塘,今杭州市。

  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畔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善于泅水。

  初二语文试题栏目

【初二语文上册《观潮》练习】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观潮》说课稿05-08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随堂练习05-21

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同步练习05-18

初中语文《观潮》练习设计05-19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练习题05-24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练习题05-23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课堂练习05-21

初中语文《观潮》练习题05-18

四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题观潮05-23

四年级上册观潮的练习题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