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

2020-11-15 观沧海

  引言:《观沧海》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在教学上应如何提高《观沧海》教学质量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观沧海》教学实录,希望能给在备课的老师一些帮助。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切实体会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本身和教师的介绍,领会曹操建功立业的抱负,以及他诗歌的创作特点。

  课时安排 一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使用多媒体大屏幕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看过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曹操,也都或多或少地讲出一些与曹操有关的历史故事,关于曹操的评价,历来争议很大,想必同学们的评价也不一样,不过可以肯定一点,曹操是伟大的,否则他也不会建立不朽伟业,他有着广博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一点在他的很多诗中都可见端倪,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代表作之一:《观沧海》。

  二、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刚劲有力。

  三、 写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四、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有感情地高声朗自由朗读课文(读几遍、正音)

  五、研读课文

  1 师:先来理解题目,翻译很简单,就是看大海、观大海,那么诗题可不可以换成《观大海》呢?

  生:海水色苍,苍指颜色,是暗绿色,“沧海”比“大海”形象且内容丰富,故不可替换。

  2 师:看前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碣石是指山名,“临”是动词,登临之意,以是目的连词,翻译成“为了”“来”,这些都要记住,那么谁能翻译并回答这两句诗交代了什么情况?

  生:我来到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师: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生:这两句诗交代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和来到碣石山的目的。有统领全诗的作用。

  师:根据这个开头,下文该写什么呢?

  生:写观海所见之景

  3 师:读过全诗,从哪一句到哪一句是作者所见实景?

  生:“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

  师: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这六句诗的内容?

  生:眼前的大海水波浩淼,辽阔苍茫,在这渺远的海面上还有突兀耸立的山岛。再耸峙的山岛上,虽然已到了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仍然草木繁茂、百草丰美,一派勃勃生机。在仔细看,秋天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气势雄浑。

  师:那么现在来仔细分析这六句实写观看景致的诗句。那么这六句所写的内容的角度有何不同?那些是总写的,哪些是分写的?

  生:前两句描绘的是全景,是望海的整体印象,像绘画中的粗线条,将沧海的大致景象勾勒出来,而后四句则分别写山岛和海上的景象,岛上草木勃勃生机,大海气势宏伟。后四句是照应和解释前两句的。

  师:注意积累这六句中的重点字词。何:何其,多么的意思,表达出对大海的赞美,澹澹的含义、竦峙的含义,根据课下注释把他们记住。现在同学思考:曹操笔下的秋天与我们潜意识里的秋天、我们熟悉的历代文人笔下的秋天有何不同?

古诗《观沧海》文学赏析 《观沧海》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