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2020-10-25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的课堂实录有哪些内容呢?答谢中书书的课堂实录展现怎样的精彩对白呢?答谢中书书的课堂实录有助于老师教学的不足之处的改进。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答谢中书书课堂的实录,欢迎阅读!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篇一:

  师: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杨玉凤,来自山城林口,莲花小镇 此时站在这里.心情是复杂的.幸福,因为能走进名校,向九中的师生们学习惶恐,自己才疏学浅,经验不足期待,希望课后能得到各位师生的点拨指导.来九中己近两周,听了二十多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九中的学生们非常善于积累,能将你们积累的写山水的诗句展示给大家吗?

  师从以上描写山水的诗句之中可以看出真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水景物曾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的情思,他们挥毫泼墨.寄情山水,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山水奇文,这节课就让我们到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与作者陶弘景共享山水之乐.{板书:答谢中书书__陶弘景}

  师:课题中有两个”书”字,各指什么?

  生: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古时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师:现在能解一下文题吗?

  生:写给朋友谢徵的一封回信。

  师:能介绍一下作者陶弘景吗?

  生: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侍读,看透了污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惟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日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师:但今天“山中宰相”既不批阅也不谋事,而是倾情描写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借以表述自己的情感和志趣,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文。[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山中宰相”是如何倾情描绘自然万物的]

  生:自由轻声读文

  师:有字词困难吗?或你认为本文有哪些词应重点理解积累

  生:与(yu)参与,文中指欣赏

  谈 四时 仙都 交辉 俱备 竞跃 歇 颓 沉鳞 欲界

  师:请把以上各词在书中圈记

  生:画书中注解或文旁标记

  师:这么美的文章,没有朗读的欲望吗?毛遂自荐可以吗?生:朗读课文

  师:文美,你读的更美,能说说这篇短文读起来的感觉怎样?

  生:骈散结合,朗朗上口。

  师:这得益于作者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生:对偶

  师:请指出文章中的几组对偶句?

  生: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师:这三组对偶句,应怎样读

  生:

  师:大家将全文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朗读能力较强,我得给你们增加点难度,谁能到前边来看着原文将译文美美地读出来,这叫口译朗读,2分钟准备,可以吗?

  生:准备译文

  师:谁来试试

  生:生口译朗读

  师:反复读文后,我想知道本文主要写什么?

  生:山川之美(师随生答并板书)

  师;是的,本文的确很美,有人说此文即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似一首流动的山水诗,且语言精炼生动,但我发现有一词作者用的有些欠美伤美,就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我认为若换成“齐”或“共”会更好些,你觉得呢?

  生:不好。

  师:给我一个理由。

  生:“乱”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活动。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可写出山川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

  师:一字传神是吗?其实这篇短文所绘的几幅图画中处处都透着勃勃生机,你能找出来试着加以赏析吗?(竞 交)

  生:“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中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师:这是山水相映之美(板书)

  生:“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自然清幽雅静,但让人不觉有一丝冷意,而这时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交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间,多像两幅缀以碧玉翡翠的巨锦,绝美无比。

  师:这是色彩配合之美。(板书)

  生:“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白雾缭绕,既而如带如丝,最后只见晨曦不见雾纱,这时随着一轮红日的喷薄而出,万物都恢复了勃勃生机,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卷阿。

  生:“昔日玉颓,沉鳞竟跃”傍晚夕阳夕下,飞鸟归林,猿猴息树,一切都将归于寂静之时,多情的鱼儿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给晚景增添了生命的灵动。

  师:这时晨昏变化之美(板书)

  三种美交汇融合,绘山川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如果你能在细细揣摩的话,你会发现这都得益于作者巧妙的动静搭配结合。(板书:动静结合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日落山瞑为静,猿鸟乱鸣,游鱼跃水为动,如此绝妙的动静搭配之中作者仅用一句既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又兼顾了晨昏,绘尽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板书 给拟一横批

  生:山水奇文

  师:我记得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优美的景语寄喻着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的愉悦欢快,悠然自在之情

  师:这在表达方式上叫什么?

  生:描写抒情

  师;短文除用描写抒情外,还用了什么表达发式?

  生:议论抒情

  师:能指出议论句并揣摩一下作者的情感吗?

  生: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观赏山川美景的感受,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奇妙,颇感惆怅寂寞,细读之中又可看出作者对自己能和古人比肩的自豪

  师:真是作者的知音阿

  师:好了,这篇短文,作者仅用了六十八个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既绘出了山川之美,又把自己那种生命与自然相融的愉悦表达得淋漓流畅。

  师:齐背

  师:在课结束之时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勉。热爱生活吧,因为四季美景皆是画,春夏秋冬都是诗呀。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习本文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

  难点:2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第六单元单元提示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名言,而仁与智是我们中国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正因为如此,山水不仅仅是可供游玩的地方,也成为了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自然就经常出现在读书人的笔下。正如作者在文章开篇所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本文所描写的“山川之美”却与这些“共谈”的内容不一样,因为在文章末尾他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来与其奇者”。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

  师:如此解释没有错,但我觉得这个“奇”字是相对开头的“共”字而言的。也就是说,突出了作者所见与“共谈”者所见的区别,那大家觉得该如何解释“奇”呢?

  生:与众不同。(板书)

  师:那么作者究竟能从“古来共谈”的山水中看出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千年之前就有人直接问过他。陶弘景的好友萧衍在当了皇帝之后,曾邀请他离开隐居之地来辅佐自己,但被谢绝。于是萧衍就写了一封信询问他为何隐居,信中有“山中何所有”一句。陶弘景就以这句话为诗的开头,写了一首诗回答皇帝。诗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学生齐读)在诗中,他认为山川之美在何处?

  生(齐答):岭上多白云。

  师:陶弘景用缥缈的白云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山川之美”,并说这种美“但可自怡悦”,只有自己可以欣赏,就让他的认识有些扑朔迷离。好在我们即将要学的这篇文章详细描绘了山川中的美景,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作者所看到的与众不同的“山川之美”。

  二、初读课文,赏奇文。

  师:请大家朗读课文,圈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学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生:“高峰”“清流”。

  师:“清流”是什么意思?

  生:清澈的水流。

  师:很好,这里的“流”是一个名词。请继续。

  生:“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雾”

  师:请注意,在这里作者重点是描写“晓雾”,还是描写后面的内容?

  生:后面的内容。

  师:所以此处作者描写的是什么?

  生:“猿鸟”“沉鳞”

  师:此处的“沉鳞”指什么?

  生:鱼。

  师:“鳞”指鱼,但为什么称之为“沉鳞”?

  生:鱼潜游在水中。

  师:也就是平时看不见的地方。作者在前面写景物,此处又写了动物。

  师:现在我们看看这些景物本身有没有与众不同之处?

  生(齐答):没有。

  师:的确,凡是写到与山水有关的散文,这些景物几乎都要出现。这说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本身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可见,作者所说的“奇”体现在哪里?

  生:描写的方法上。

  师:很好,我们就把作者描写的方法补充上去。

  生(在老师的提示上一齐回答)“入云”“见底”“交辉”“俱备”“乱鸣”“竞跃”。

  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词语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当然,我们首先应当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下面就请同学依次翻译一下这些语句。

  生1:高高的山峰耸入云霄,清澈的溪流能看到河底。

  生2: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师:你漏掉了“交辉”一词。

  生2:交相辉映。

  生3:青翠的树林竹丛,四季都有。

  生4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纷乱的叫声。

  师:在这里“乱鸣”还可以如何翻译?

  生5:嘈杂。

  生6: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师:翻译的很流畅,但我们从这些翻译的语句中读出“奇”了吗?以第一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例,同学们译为“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能看到河底”,不过就是说山很高,水很清,与众不同吗?可见我们的翻译只是解读了语句的意思,并没有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我们还需要品读一下具体的字词,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奇趣”。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答谢中书书原文以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