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鉴赏

2020-08-23 春江花月夜

  导语:《春江花月夜》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下面是小编整理一篇《春江花月夜》的文学鉴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春江花月夜》的文学鉴赏: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现代读者是非常熟悉的,它是公认的唐诗名篇,但在历史上这首诗曾经长期不被重视,作者也没有什么名气,以至于我们对张若虚的生平只能作一个极其简单的介绍。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文辞俊秀,与贺知章、包融、张旭齐名,号称“吴中四士”,曾官兖州兵曹,此外的生平事迹无从考知。他的作品,我们今天只能看到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是这首《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乐府旧题,据《乐府诗集》的记载,它原属于“清商辞典”的吴声歌曲,最早写作此题的是南朝的陈后主,但其作品已经散失。那么现存早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有三人,作品一共有五首,皆为五言四句,或者五言六句的短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是长篇的七言歌行,共三十六句,在体制上具有很大的创新意义。

  从内容来看,陈后主所写的《春江花月夜》虽已不存,但《乐府诗集》的解题中称其为尤艳丽者,可以推知与其《后庭玉树花》等属于同样的风格倾向,仍然是所谓的宫体。但是后人的拟作则逐渐偏离了宫体的倾向,例如隋炀帝的二首,虽然还有一些南朝乐府诗的风格倾向,但毕竟词句清丽,与南朝的宫体逐渐分道扬镳。到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不过沿用乐府旧题这个旧瓶子,装在里面的全是新酒了。

  闻一多先生认为,张若虚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程千帆先生更准确地指出,张若虚已经与宫体诗彻底划清了界限,除了题目相同之外,他的《春江花月夜》已经和陈后主的原作不可同日而语了。

  全诗由景入情,由客观景物转到人间离情,但始终不离开题面中的五个元素,正如明人王世懋、钟惺、谭元春等人所指出的,全诗都围绕着“春”“江”“花”“月”“夜”五字做文章,扣题很紧,如果更细致地品读,则可发现全诗的核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月。清人王尧衢对此诗做过一个统计,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

  其实,即使没有出现“月”字的一些诗句,又何尝不是描绘月亮,例如“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句中虽然不见“月”字,但又是字字在写月,是典型的烘云托月。《春江花安月夜》对月光的描写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写月光给人带来的寒冷感,是“空里流霜不觉飞”,写月光缓慢的移动,是“可怜楼上月徘徊”。这些诗句都使读者身临其境。此外,举凡人们望月时常会产生的一些联想,明月是有情还是无情,离别的情人在月夜为何会格外的相思,也就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可以说,从总体上讲,《春江花月夜》通篇都围绕着一个“月”字,是唐诗中最早出现的咏月名篇,是一首月亮的颂歌。这是全诗的第一段,它勾勒出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丽境界。

  我们知道,江南地区春天多雨,江水迅涨。东流的江水,遇到从大海西上的潮汐,互相鼓荡,浩渺无边,一个“平”字言简意赅地写出了江水与海水连成一片的奇特景象。表面上平淡无奇,其实一字有千钧之力。伴随着奔腾而来的潮水,一轮明月也从东天冉冉升起。地球上的潮汐,本是海水受到月球的`引力而产生的自然现象。诗人他未必知道这个科学道理,但是他用细致的观察,或者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由此,谁说科学与诗歌之间没有相通之处?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写法,一个“共”字,使潮水与明月都充满了生气,仿佛是两个有生命的物体,全句也呈现出一种动态之美。从第三句起,诗人的目光随着逐渐西行的月亮溯江而上,发现千万里的江水都沐浴在月光之中,江面上泛起滟滟的波光,江边上则是春花烂漫的芳甸。在月光的笼罩下,繁花似锦的树林蒙着一层洁白的细雪,这是春天的月色才得一见的奇特景象。“空里流霜不觉飞”,一句实有双关的含义,月光洁白晶莹,月光给人带来一丝寒意,妙在诗人并不说月光如霜,而是直说“空里流霜”,从而把诗人在月光中久久站立的感觉真切地传递给读者,读之浑如身临其境。末句“汀上白沙看不见”,意指整个江岸都沉浸在月光之中,并且与月光融成一片。这八句诗从江海写到花树,一切都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中,最后只见月光。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随着诗人的目光逐渐凝聚,最后集中到月光自身,好像画龙点睛。

  诗的第二段呈现出澄澈清明、幽静寂寞的境界,最有利于人们遐思冥想。诗人久久地凝望着月光,不由得神思飞扬。

  闻一多先生说得好:“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又说:“对每一个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更满足了。”

  迷惘不是糊涂,而是对宇宙奥秘的理解和钦佩,诗人理解人生短促而宇宙永恒的道理,但是他并没有陷入悲观和绝望。他明白个人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人类代代相续的生命却是永无穷已的。所以人类的存在仍然是绵延长久的,他们能够年复一年地与江月相伴,如此,诗人就跳出了个人生命短促所引起的悲伤主题的一个约束,从而获得了一种满足。他开始展望遥远的未来:江上明月是在等待何人呢?这样,诗人就把眼前的感受延伸到了未来,也即融入了天长地久的时间长河。这是诗的第三段。《春江花月夜》共有两大主题,前十六句写诗人江畔望月之情景,后十六句写游子思妇的月夜相思,夹在中间的这四句则是一个转折。凡是长诗的转折,必须承上启下,又必须转变自然。上段的末句是说“但见长江送流水”,此段以“白云一片去悠悠”接之,同样是目随景移,同样是思绪远扬,况且浮云飘泊无定,正如游子之萍踪难觅,诗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相隔天涯的游子与思妇,今夜对此明月,当时怎样的两地相思,于是顺理成章地转折到游子思妇、月夜相思的第二主题。末句“何处相思明月楼”,下起第四段的首句“可怜楼上月徘徊”,转接无痕,章法妙不可言。

  诗的第四段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全部情景都在高楼明月的环境中逐步展开。

  自从曹子建写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的名句之后,诗人皆喜用“徘徊”二字形容月在天上似静似动的状态。此处也是如此,但又不是简单的沿袭。“可怜”二句,把月亮写得情意宛然——它在楼头徘徊不去,当是出于怜悯思妇之故。月亮把清辉洒向闺房,照亮了窗前的妆镜台,可惜思妇无心梳妆,看到镜台反而触景伤情,于是她决意驱走这恼人的月光,她卷起珠帘,想把帘上的月光随帘敛藏,她一遍遍地拂拭捣衣的砧石,想拂去石上的月光。可惜月光如水,拂而不去,驱而复来,失望之余,她只好望月怀远,思念远方的游子,她希望随着普照大地的月光飞向远方。可是在这个月夜,鸿雁也难以飞越那广漠无边的月光,鱼龙则在水底潜跃,而在水面上激起阵阵波纹。一句话,鱼雁也无法为她传书。此时无声胜有声,就让思妇的一片素心与天上的明月相伴吧。

  游子远在异乡,思家心切。昨夜曾在梦中回到家乡,看到潭水里飘满落花。及至梦醒,方想到春天又已过半,而自己尚在天涯漂泊。此时他漫步江边,看到江水东流,仿佛春天也将随着江水消逝。他又举头望月,看到江潭上空的那轮月亮已向西倾斜。春光将尽,良夜将逝,人生的少壮时节又能维持多久,于是游子满腹惆怅,他眼睁睁地看着月亮在西天越落越低,终于消失在沉沉的海雾之中。天各一方,路远无限,自己何时才能飞越这千山万水返回家乡,与楼头望月的思妇相聚。在如此广漠的大地上,今夜又能有几个幸运的游子能乘着月色返回家乡,他找不到答案,他陷入了迷惘,他的离情迷离恍惚,无处着落,最后,伴随着残月的余辉洒落在江边的树林。如果说第四段中的思妇之离情是抱怨山长水阔,主要的着眼点在于空间的维度,那么此段中游子之离情,既恨山川之阻隔,又怨春光和良宵之容易消逝,其着眼点兼及时空两个维度。

  换句话说,游子在月夜的思绪比思妇更加深沉广阔,诗歌的意绪也就更加丰富深刻。所以从章法上来看,第四第五两段既是密切照应的,一写思妇,一写游子,两两对应、锱铢相称,但它们之间又有一种递进关系,思索的空间范围越来越广,情感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刻。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月夜相思的情境中自然展开的。从字面上看,每句都紧扣春江花月夜的具体环境,每个细节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内容,情景交融、浑然无痕。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赏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人们除了发自肺腑地顶礼膜拜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诗人学者闻一多评价此诗说:“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其实,《春江花月夜》虽然没有达到像阮籍、嵇康那样的忧患意识,或杜甫的忧世情怀那样的思想高度,但那种对人生与宇宙之关系的深刻体会,以及对离愁别恨的真切感受,都不具少年人的年龄特征,而应该出自成熟的青壮年时代。当然,由于诗人身处盛唐前期,在整个社会正走向欣欣向荣的时代,诗人也像与之齐名的贺知章、张旭等人一样沉浸在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氛围中。诗人面对着美丽的江山风月,他在精神上的所有不满或遗憾,都源于自然而非社会,所以诗中有惆怅而无悲哀,有迷惘而无痛苦。诗人的全部思考和感受都与万物的自然属性有关,诗人的所有追问都指向宇宙的奥秘,例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即使涉及人生,也无关社会内容,例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由于诗中的所有细节都被置于春江花月夜的美丽环境之中,所有的物体都蒙上了一层月光的薄纱。所以全诗的格调的确是一种轻盈、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中的离情别恨虽然悱恻感人,但是并没有达到痛苦难忍的程度。且《春江花月夜》中全诗不见一个“泪”字,相反,诗中的思妇和游子都对重逢心存希望。思妇说“愿逐月华流照君”,游子也问“不知乘月几人归”,更不用说全诗所展现的物体都具有光明、美好的性质,从而构成一个清丽、幽静、渺远的意境。它如梦如幻,迷离惝恍,值得人们流连忘返。所以从总体上说,《春江花月夜》是美丽自然的一曲颂歌,也是美好人生的一曲赞歌。这便是无数读者为之倾倒的主要原因吧。一颗洁白无瑕的珍珠,即使长期埋没在泥土中,也不会减损其熠熠光辉,《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的一颗珍珠,它曾经长期受到冷落,但一旦被人发现,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它是现代读者公认的唐诗名篇。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意象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