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第三地晚餐》读后感

2020-09-14 迟子建

  【篇一:迟子建《第三地晚餐》读后感】

  迟子建的《第三地晚餐》的主人公是报社记者陈青,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陈青在《寒市早报》副刊部工作,主编着“菜瓜饭”文学版。让报界人士眼红的《寒市早报》,而陈青和一位快退休的老于一同侍弄的“菜瓜饭”却被一次又一次的压缩,由每周两版改为一周一版,最后有每周一版改为两周一版。“菜瓜饭”的命运就像未婚先孕的胎儿,被一刮再刮。而副刊部这样命运的多变,却是陈青梦寐以求的,她不会在乎这会影响到她薪水的高低,她在乎的是自己活着的心情。

  “第三地”,何谓第三地?这让人不由地想起了“第三者”。第三地也就是“他地”之意。有一位民间诗人曾这样描述过第三地:

  第三地,第三地,

  我们是浪漫之地,狂野之地;

  第三地,第三地,

  我们的真我之地,销魂之地。

  男男女女奔赴第三地的那种喜悦,那种神秘的面纱永远不足为外人道也。陈青套用了这首诗的格式,抒发了这样的感受:

  第三地,第三地,

  别人的哀愁,我们的欢乐;

  第三地,第三地,

  自己的天堂,他人的地狱。

  在陈青的心目中,“第三地”就是家庭这个安乐窝以外的“野窝”,她不喜欢纵容人欲望的地方。然而谁又能想到,陈青最热烈的一次爱恋,却与她内心最为隔膜的第三地有关呢?

  陈青大学时期谈过一次恋爱,实习期因要与男友分隔两地三个月,在分别的前一天晚上,和男友在一起完成了从女孩到女人的过渡。而实习后,男友没回到学校,在考古途中坠下山崖死了。其实这并不是陈青所认为的“第三地”,最多有关联而已,因为这谈不上“野窝”,而且没有对任何人造成丝毫的伤害。

  陈青结婚前因为一个刚毅中带有温情的男人而误入了“第三地”陈青并不想把它作为第三地,甚至有过一丝丝让它成为家庭安乐窝的念头,但被这个男人的一句话永远关上了这扇第三地之门:其实我觉得你可以考虑嫁给一个律师,这职业如今很吃香;或者是嫁个医生,健康有保障。

  陈青的父亲却因频和女人奔赴第三地,痴迷第三地,而被陈青的独臂母亲就两刀,两条生命就此休止,让他们永远定根于第三地,成全了野鸳鸯在野窝的欲死欲仙。

  陈青结婚后,却因为虚幻的第三地而与丈夫发生种种矛盾和误解。陈青去自己虚拟的第三地免费为别人做一顿晚餐。丈夫去第三地花钱请一个厨艺好的女人给他做一顿晚餐。夫妻两人其实是心有灵犀、不谋而合的。在丈夫生病住院期间,终因误会消除乌云散尽,和好如初。

  人总是搞不懂为什么,平淡中的幸福总是被人忽视,被人容易忘却。在苦难来临时方觉得平淡的幸福值得那样的去珍惜,那样的让人割舍不掉。

  看完迟子建的《第三地晚餐》,自己对第三地这个新名词有点悟道了。第三地也充满神奇的色彩,蒙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所以是许多人的向往之地,奔赴之地。可第三地终归的“他地”,灵魂不能永远栖息之地。

  【篇二:迟子建《第三地晚餐》读后感】

  迟子建在《女人的手》一书中有这样的思考“我在想这世界究竟有什么东西是不朽的?什么东西又能是真正自由的?后来我才明白,自由早在我们出生时就被人用尽而逃遁了。至于不朽,我想只有渴望才是不朽的,因为它在未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一派灵光闪烁”

  人生渴望什么?特别是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更渴望什么?马斯洛的五种需求説是一种阐释。迟子建在她的新作《第三地晚餐》中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当下中国都市里中产阶级的渴望与追寻渴望过程的解读。她选择了一个独特而又必然的.视角,使得这个故事在引人入胜的阅读后,才会掩卷长思。

  所谓的第三地,不仅仅是第三个地方,还专指现代人抛开婚姻中的一方而和情人约会在一起的地方。

  故事始于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一次性爱时的误会,男人和女人从此开始分居。分居了的男女仅仅是分室而居,仍然在同在一个屋檐下,其情其境必然是尴尬窘迫的。于是每到周末双休,男人便一个人不辞而别前往第三地。男人故意摆放的前往第三地的旅行票据看在女人眼里成为一种刺激,于是赌气的女人也不甘示弱,逢到周末便也前往第三地。然而事实上,男人前往第三地,不过是寻找一个他乡的旅馆安静地过一个人的周末以避免尴尬。同时联系第三地的家政服务中心有偿取得一个陌生的女人为其做一顿饭,解决一个人的晚餐;女人前往第三地不过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然后在第三地挑选一个善良纯朴的陌生男人为其做上一顿免费的晚餐。两个人都到了第三地,但都没有发生属于“第三地”的故事。真相揭开,男女当然“又回到了大卧室,相拥而眠”。

  故事并不复杂,主干情节也很清晰。虽然,迟子建在这篇小说的写作上,明显存在着结构的不均衡、叙述的不节制和艺术细节的有待推敲,但,作为表达自己对现代都市人情感与婚姻思考的新作,迟子建还是达到了她的预期。

  女主人公陈青和男主人公马每文都是经历过婚姻和情感历练的中年人,结合之初和结合之后,彼此都觉得对方是最合适自己的。为什么会一次误会就闹出一场撕心裂肺的“第三地”之旅?是“第三地”原就在彼此甚至现代人的心中因而我们在内心深处警觉它恐惧它,还是我们其实早就闻到了它那诱惑的浓香因而渴望它甚至制造理由而奔它而去?在故意摆放的前往第三地的旅行票据前,为什么陈青想到的不是对丈夫的业务忙碌的担忧、工作沉重的挂念而敏感且准确的认定——是到第三地寻欢?为什么第三地就必然的是一个遥远的异地且要先有个遥遥的旅程?为什么那么可口、惬意、溶注了操持的女人无限爱意、唤起了享受的男人最大满足的“幸福的晚餐”竟然轻易的不再端起?

  英国心理学家布洛在《作为一个艺术中的因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中,阐发了“心理距离”理论,他认为,美感产生于人与对象保持了距离,而且,这个距离不是时空上的,而是心理上的。陈青奔赴第三地却执迷于给他人献上一顿免费的精心操持的晚餐,马每文奔赴第三地忘不了雇人做一顿差合人意的 晚餐,晚餐唤起了已经有着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的男女的某种坚守、对峙、等待和怀念、思恋、疼痛、甜蜜。在偶然的揭晓对方真相之后,必然的走近、回归。

  作品引发的思考当然不止这些。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我们自身。至于更多的评说,那是在专文中要做的事情了。

【迟子建《第三地晚餐》读后感】相关文章:

泥泞迟子建读后感11-04

迟子建泥泞读后感悟11-04

迟子建语录大全12-19

迟子建爱人原文11-08

迟子建简单介绍11-03

摘抄迟子建散文10-26

迟子建散文好句10-25

迟子建散文赏析10-25

迟子建散文精选10-25

迟子建散文推荐10-23

迟子建小说作品《逝川》内容简介及赏析 迟子建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