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的散文意境美

2020-08-27 迟子建

  迟子建散文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她以女性的温暖而伤怀的抒情笔调营造出优美动人的散文意境。

  散文被称为“美文”,是因为它情感真挚,诗意盎然,思想深邃,有着隽永浓郁的意境。“有境界则成高格”①优美的意境是散文作者执着追求的写作最高境界。

  散文的写作艺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意境的营造艺术。迟子建就是一位善于营造优美散文意境的作家。对自然执着的抒写,对故乡永恒的爱恋,对生命深沉的思索,让她的散文独具特色。她以女性的温暖而伤怀的抒情笔调,描绘出宁静悠远、温馨朴素、情味深长的艺术世界,营造出情感真挚、感伤凄美、思想深邃的散文意境。并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展现其散文的意境美,使读者产生联想与想象,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产生韵味无穷的审美享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迟子建散文意境美的营造艺术。

  一、温馨情感中表达“诗的意蕴”

  意境,是散文作者的美学追求在作品中的显现。“迟子建的所有美学在她的散文里有一种超水平的显现和优美的表达。”②“诗的意蕴”是迟子建的美学追求在散文中的体现,用平凡朴素的事物,营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心灵世界。营造散文意境的关键是作者主观的“内情”与客观“外物”相融,在“物”、“我”交融中,抒发自己浓郁的情感,这情感在迟子建的散文中表现为浓郁的诗情,是散文中荡漾着的温馨情感和诗意氛围。

  1.融情入境,抒发温馨的情感

  迟子建散文中的风景人物,无不呈现着北国自然风光唯美的特色,浸透着至善至美的诗性情怀。故乡的原始风景 、风土人情、动物植物、父老乡亲,都被摄入到散文的艺术境界中,这些物象融注着作者真挚而细腻的情感,成为心绪外化的物质载体,带有一股淡淡的温馨之气。

  这种真挚的温馨情感,是生命的温暖和人间的爱意,迟子建把它融注到客观物象中,物象就带上了她感情浸染的印记,成了物态化了的意,是境中之情。表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客观景物成为主客观相融合之景,有情之景,显得情深意浓,达到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的融合。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③ 使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不仅有自然的独特美感,有温馨的诗意情怀,更有纯美的散文意境。

  散文中“诗的意蕴”,是通过生活画面的形象描绘来表现的。这些生活画面既是生活实景的艺术再现,又是作者真挚感情的抒发。她深情地描绘北极村:“一片无垠的雪上的一片高大温暖的木刻楞房屋。房屋外有围着栅栏的菜园,有弯弯的雪道和永不枯竭的水井。那绝对是一幅精工细致美丽绝伦的黑白水墨画。白的是自然,黑的是人间写意。”④“外面狂风呼叫,大雪纷飞,黯淡的室内却有一个蓬勃燃烧着的火炉,你看着炉内暗红的火炭和橘黄色的火焰,会感觉到上帝正在始终如一地关怀你。……人们围着火炉喝茶、嗑瓜子、说故事,男人女人的眼神都是那么平静和柔和。”⑤

  这是一幅美丽绝伦的黑白水墨画,构图完整,布局错落有致,设色单纯。温暖的木刻楞房屋、有围栏的菜园、弯弯的雪道、不枯竭的水井、温暖的火炉、说故事的男女等组成的意象群,宁静安详、自然超脱,融入了独有的审美情趣,显示出迟子建在追求一种宁静、闲适、温馨的生活情调。

  2.捕捉动情点,营造诗意氛围

  善于捕捉,巧于发掘是营造优美意境的前提。迟子建自称“是一个恋旧且喜欢被朴素事物打动的女人。”⑥ 她的情感世界十分丰富,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她能从中发现新奇的立意,找到与自己审美情感相吻合的“兴奋点”,在物象身上发现常人未意识到的诗意和情趣,捕捉易被人们忽视的情感世界,借以发挥、升华,营造出诗性的意境。

  迟子建善于将事物中的美浓缩到一个“动情点”上,使之成为富有诗意的触点,抒发细腻、丰富的感情,营造诗意的氛围,从中营造出美的意境。如《年年依旧的菜园》中,几代人赖以生存的“菜园”是动情点,蕴含着浓浓的情意,是形成意境的凝聚点。作者由这一动情点延伸开来,升华为对外祖父的怀念。外祖母家的菜园是迟子建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菜园中有丰富的植物和花卉,有蜜蜂和蝴蝶的飞舞,有月光和太阳的呵护,有外祖父母的辛勤劳作,“我跟着他们学会了打垄、除草、间苗、施肥和收割。”这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和田间劳作,不仅滋养了迟子建的心灵世界,也让读者沐浴在诗情画意的描写中,对已故的外祖父和永远不老的菜园寄予了悠悠思念之情。把诗意寄托在菜园中,达到内情与外物、心声与天籁的融合,营造诗意的氛围,构成优美的意境。

  总之,迟子建的散文,是她用简洁凝练的温情笔触书写的诗意人生。散文“诗的意蕴”,体现在温馨情感的书写和诗意氛围的营造上,通过对朴素生活的温馨描写来实现的。自然界的景与物相映而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作者精心构筑的诗性世界。在诗一般的氛围中呈现出宁静和谐的光辉,营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意境,也是迟子建对美的世界的永恒期待,是她美学思想在散文中的表现。

  二、审美意象中呈现“伤怀之美”

  迟子建善于通过捕捉意象营造散文意境。根据自己的美学理想和抒情写意的需要,追求鲜明生动的形象,融合成一个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叙事、写景、抒情都自然地将“物”和“我”融为一体,达到“内情”与“外物”的水乳交融,营造苍凉、凄美的散文意境,呈现出自然朴实的伤怀之美。

  1.选择苍凉意象,书写感伤情怀

  通过风格一致的意象表达思想情感,营造散文意境。“迟子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对寒冷清凉及相关意象的情有独钟。”⑦ 选择苍凉意象,抒发感伤情感。

  在描绘苍凉意象时,不做过多渲染,在平静的叙述中,把内心蕴藉的情感倾注于意象,传达出对那片苍茫冻土的挚爱、眷恋而又悲悯、忧伤的情怀。如,“北方荒原的落日,无论冬夏,总是带着股凌厉的气势,它沉沦的时候,不是蔫头蔫脑、无精打采的,它大概知道那是它在人间最后的舞蹈了,所以把通身的光华都爆发出来了,落得朝气蓬勃、激昂澎湃的,带着一股豪情,欣然与黑夜赴约!”⑧

  广阔的荒原,沉沦的落日,犹如几笔粗犷的线条,勾勒出一幅辽苍茫、壮丽的落日意象。落日经一日之积累,在黄昏离开之际绽放出壮丽之美与落寞之情,情感与意象同构,形成了孤寂、感伤的基调。作者伫立其中,怅望爱人的永远离去,此情此景,感人而凄凉! 在落日的壮美中营造出痛失夫君的悲伤情感。“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⑨ 落日就成了一种具有主观感受的苍凉意象,并成为感伤情怀的载体,营造一种忧郁的情绪氛围,伤怀之美在意象的描绘中得到诗意的呈现。

  2.虚实相生,化景物为情思

  迟子建善于处理意与象,情与景之间的虚实关系,在情景交融中呈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把读者引入无限自由的联想想象的空间,激发出丰富的审美体验,追求意境营造的理想形态。

  营造悲伤意象,托物寓意,是处理虚实关系的重要方法。为了化景物为情思,运用隐喻的手法,把对自然界中生命消逝、岁月流逝的理解寄寓在审美意象中,记事写人,以物喻人,借写审美对象而寄寓对一切美好易逝的事物伤怀之美的感悟,把写象与抒怀融为一体,使抽象的伤怀之情表现得具体可感,使散文有了一种令人痛心的哀伤意味,有了诗一般含蓄的意境美。

  在迟子建的生活中,最亲的人都过早地离开了她,“嗅着死亡的气息渐渐长大了。”⑩ 她喜爱的老师、邻居、作家、艺术家也相继离开这个世界。他们的音容笑貌、人格魅力永远刻印在迟子建的心里,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怀念着那些消逝的生命,形成了散文的悲伤意象,寄寓自己的哀伤情怀。

  对于“虚”的“无形”的悼念之情,不是正面、直接去写,而是从侧面入手,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以有形状写无形。把悲痛之情深藏在某种审美意象中。如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11于是,对外祖父的怀念寄寓在年年依旧的“菜园”中,对父亲的怀念寄寓在不寻常的“灯”中,对丈夫的思念寄寓在浪漫而又寒冷的“雪花”中。缅怀敬爱的老师,哀情寄寓在美丽的“树挂”上,缅怀俄罗斯老太太,哀情寄寓在暮色苍茫时的“炊烟”里,感慨邓丽君、张爱玲的离去,哀情寄寓在夜空出现的“霞光”里,纪念俄罗斯作家,哀情寄寓在纯净的“露滴”上,祭奠诺曼底登陆时牺牲的战士,哀情寄寓在白色的“墓碑”上,仰慕墨西哥画家里维拉和卡罗,情思寄寓在废墟上的精灵“雄鹰”和“蝴蝶”中。作者以物作比,悲伤的情意融合在特定的物象中,就营造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悲伤意象。哀意配哀象,哀象托哀意,把哀伤的情思寓于景象中,使客观意象成为主观情思的寄托,客体意象与主体情思融合在一起,成为和谐的统一整体,读者通过对悲伤意象的感悟,体验到哀伤情思,收到化景物为情思的最佳效果。

  总之,散文中审美意象的感伤色彩切合了迟子建的心绪,又在感伤意识中触发了与众不同的情思,每一个意象都带着鲜明的个性色彩,苍凉悲伤的意象寄寓了感伤的情感内涵。对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生命的悲悯情怀,对美好易逝事物的眷恋,营造了诗一般的感伤意境,呈现出伤怀之美,使散文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

  三、形象思维中融入哲理思考

  迟子建的散文在给人美感享受的同时,也有哲理的启迪,折射出思想的光辉。用形象思维营造意象,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进行艺术概括,融进个人的深刻感受,布局艺术画面,营造出含蓄、深厚的意境,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写出充满哲理的意蕴,是她力图追求的散文写作的一种审美境界。

  1.挖掘哲理意蕴,营造深邃意境

  迟子建擅长于形象思维中融进对生活的感悟和理性思考,挖掘哲理的意蕴。在对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的观察与体悟中,伴随着深思,以期寻求自己对生活有独到的认识和哲理的发现,在平凡琐碎的事物中提炼出某种哲理或升华出美感,写出事物内在的精神,揭示出生活本质和人生真谛,营造深邃的思想意境。

  挖掘哲理的意蕴,写出蕴藏在意象中的理,在意象的激发下产生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作者的认识与思考渗入意象中,通过意象体现出来,做到理与景形象化,产生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散文的意境才会深远。

  迟子建是把哲理与诗情画意融合在一起,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含蓄地表现真切感悟和深沉思索,给读者更多的美感享受和思想启迪,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的艺术境界。

  如《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写“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接着把读者的视野引到“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并对“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和“山前山后,山左山右”的春色做了一番诗意的描绘。“梅花开了”所触动的内心的情感变化深藏于文章之中,作者对于春天的盼望的情感没有直露出来,但正是这情感层面的宁静,给心灵的自由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读者经过思索领悟迟来的春天之中的深刻内涵,领悟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背后隐藏着的深层意蕴:“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己顽强的拼搏,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12 透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探索更深一层的人生底蕴,营造出宁静空灵而赋有哲理、含蓄蕴藉的意境。

  2.借助修辞手法,深化思想内涵

  迟子建在营造意境时,运用联想、想象营造意象,使之成为形象思维翱翔的翅膀,描绘具体可感的画面,多方面地表现自己的感情因素。联想想象可以写透事物所蕴含的本质意义,对理性美进行探寻、升华,凭借哲理的思考挖掘普通事物的动人之处,扩大散文的意象和内蕴,把主观之情同客观之理融合在一起,使散文具有新颖的哲理意蕴,从而创造出幽深的艺术境界。

  如《木器时代》,由木茶碗写起,描写家里的各种木器,赋予木器浓厚的生活气息。随着作者营造的木器氛围,我们走进被木器包围的清香世界。视野由木刻楞房屋伸向自然和生活更广阔的视野。联想到木器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树木“成为人世间最迷人的风景。”“我看见披枷带锁的古人从梦中走来。”评价诸葛亮对木质兵器淋漓尽致的发挥,木器与战争联系在一起……把读者的视野伸向更幽远的地方,让人感觉到木器时代久远的历史。进而对木器的作用进行思考:“木为人的成长作为摇篮的材料后,又为他们归隐黄土做了永恒的栖息之地。”“树木与人一样代代相传,所以木器时代会永远持续下去。”13 把读者引到富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意境中,跟随作者的思绪陷入对木器的沉思。在诗情画意中读出沧桑感和历史感,只是更加曲藏含蓄,更富于一种幽远的艺术情趣。

  迟子建的想象特别丰富,形象思维在想象力的推动下不断地运动和展开,使作者的情思插上腾飞的翅膀,跨越时间、空间,突破人物活动的限制,展开任意的驰骋。想象使形象思维充满创造的活力,提高形象思维营造意境的艺术质量。

  如《黄沙蔽天时》,记叙黄沙对西安的侵袭。黄沙滚滚而来,“它来自苍凉无垠的黄土高坡,来自域外曾经刀光剑影、血染黄沙的古战场。它带来了晦暗的窑洞里那微弱的一点光亮,带来了玉米身上一缕抖不掉的沉香,带来了在这黄土地上终年耕种着的农人们沉重的咳嗽和叹息。黄沙蔽天,西安不见了,西安仿佛沦陷了。……我的思绪漫无边际地飘游。”14 作者腾起“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15 的想象翅膀,在漫天的想象中遨游,展现了旷野上的一派荒凉空旷的景象,简洁而形象地概括出一幕幕的历史风景。人们对黄沙的侵袭望而生畏,体味作者被“黄沙鞭打心灵的那种疼痛和温暖”的感觉,对黄沙滚滚来有了深刻的人生理解,对生存环境滋生出忧患意识,流露出感伤情绪,升华了文本思想的内涵,构成蕴意深刻的意境。

  总之,迟子建在形象思维运行的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更为深沉的思想感情、一种更为成熟的人生感悟,使散文的表情达意折射出思想的光辉,呈现出理性的美,增强了意境蕴含的思想内涵。如果说意象是意境的基础,情感是意境的生命,那么,由情感升华的思想则是意境的灵魂所在。它体现作者的人格魅力、写作智慧,形成散文最深处的精神内核,使散文意境更有思想深度。

  综上所述,迟子建以女作家细腻的感情,敏锐的才思,灵动的艺术感觉,独特的个人气质,给散文意境注入了特别的内容,表现出质朴自然的写作艺术技巧,独具匠心的意境营造艺术。她依托温馨、凄美、深邃的画面,描绘出生动、感伤、幽远的艺术境界,吟唱着来自心灵故园的深情的歌。她用真挚的情感体悟生活,执着于对内心审美境界的追求,营造出富有诗意美、伤怀美、哲理美的散文意境。让读者体会她真挚、丰富、细腻、忧郁的内心世界的同时,也品味她散文意境美所带来的审美感觉。

【迟子建的散文意境美】相关文章:

迟子建散文的意境美09-02

伤怀之美迟子建散文12-24

摘抄迟子建散文10-26

迟子建散文好句10-25

迟子建散文赏析10-25

迟子建散文精选10-25

迟子建散文推荐10-23

迟子建散文评价10-23

迟子建作品散文10-22

迟子建小说“后退内转”的“故乡”叙事 迟子建小说创作艺术追求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