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作文

2022-09-27 赤壁赋

  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前赤壁赋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前赤壁赋作文 篇1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几天,爸爸迷上了苏东坡的文章,于是让我也一起背。他的爱好经常变,一会是这个,一会是那个。这篇文章是写他与朋友们一起乘小舟在赤壁厢会,饮酒作赋。

  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苏轼和朋友们在船上聊天,吟唱诗歌,唱道:“桂槕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他的客人中有一位道士会吹洞箫,吹的声音十分凄凉。苏轼问道:“为什么吹得声音这么悲伤?”客人说道:“想当年,曹操就是在这个地方和周瑜大战。当时的风流人物都已逝去。所以感叹生命短暂,吹出了这样的曲调。”

  苏轼说:“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世界没有东西是恒定不变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万物都是无穷无尽,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

  客人听了转忧为喜。大家继续喝酒聊天,一直到天亮。是啊,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前赤壁赋作文 篇2

  夜晚,特别是清风徐来,朗月当空的夜晚最诱人。清风明月,良辰美景,幽静无人,让人的思想在古今虚实中跳跃,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得以拓宽,无怪乎中国多少美妙篇章于清夜中诞生。

  而我唯独对苏东坡的《赤壁赋》念念不忘。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我仍记得在课堂上朗读,虽与同学们齐读,韵律节奏不及名家朗诵,但我觉得无论以何种方式,《赤壁赋》的夜景吟诵起来总会让人口齿生香,字词像是活的一般,在口中弹跳,读罢顿觉神清气爽。于是,我的神思不觉得跟随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回千年前的那个寂静迷人的夜晚。

  我仿佛是苏东坡的一客,与之泛舟黄州赤壁。月朗风清,饮酒作诗,扣舷而歌。然箫声不知所起,其声呜咽,划破清夜的宁静与和谐。不合时宜的箫声与清夜不符,可又是适逢其时,伟大的时刻也因它的突起而酝酿。我知道,苏东坡的愀然不是为箫声,更是因为它勾出了潜藏内心的苦楚,人生的沧桑,世事的变换都在这幽怨的箫声中尽数涌出。“拣尽寒枝不肯栖”,孤傲一生,难容于党派,落得个“寂寞沙洲冷”的下场,这对于从小熟读圣贤书,立志“学而优则仕”的儒士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清夜的风不冷,却让苏东坡全身冷飕飕,血液凝固。被贬偏远之地,位分有名无实,囊中羞涩难堪。他茫然,人生的出路何在?

  舟在江上飘荡,自由无拘。其时,天地一体,江山沉默,唯朗月当空普照,江水奔腾不息。观于天地山水,突然,苏东坡转悲为喜。这答案不就早已潜藏在这清幽的夜晚里吗?江水流逝,但始终源源不断,不止不休。月色变幻,但始终阴晴圆缺,周而复始。人啊,看问题总是片面的。虽然远离朝堂,仕进无望,但江山风月不就是给予的补偿吗?自古文人,仅以儒家观天地,明人生,察世道,何不转变角度,以佛道两家参悟呢?“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在人最成熟、最富创造力的年纪里,苏东坡遇到了黄州。在这一瞬间,伟大的诗篇在他脑中酝酿、凝结,呼之欲出。不同以往,这注定是前无古人,辐射后人的。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江山风月,亘古不变。苏东坡因黄州赤壁而谱写另类人生,后人因苏东坡而凭吊黄州赤壁。我时常疑惑,究竟是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还是苏东坡成就了黄州?其实,无所谓谁成就谁,这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世有东坡,一蓑烟雨,笑看风云,黄州文才,震烁古今。

  我知道,在那个清夜里,一颗坚韧的灵魂已经诞生。

  前赤壁赋作文 篇3

  犹记得,苏东坡曾在一首词中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话不免有些调侃自己的意味。的确,似乎没有什么能比这两句诗更确切地形容苏轼这跌宕起伏的一生了。

  熙宁九年,“乌台诗案”轰动京城。苏轼,一个本可以在仕途中扶摇而上的人,便因此,彻彻底底地沦为官僚的政治牺牲品。诬陷入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最终被贬黄州。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命运仿佛一直在与他开玩笑,他的贬谪一发不可收拾。但无论是何时,在黄州的那五年,无疑是苏轼人生中最为精彩和重要的一笔。《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均为苏轼在黄州所作。这些名篇流传至今,仍为人所敬仰。

  在官场中,苏轼耿直不阿,坚持己见。而离开了官场的他,失去了一切,唯独这份率真的心境,一直伴随着他,形影不离。仕途失意,他有过心灰意冷,但他从来没有把这当做自己心灵的枷锁,他永远是那个苏轼,无论是在险恶的官场中,还是贬谪黄州,他始终坚信“人间有味是清欢”。可以说,正是旷达的胸襟,和淡泊的人生态度,使他在逆境中,留下如此多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此刻,不禁又想起了他的那篇《赤壁赋》。

  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黄州山水神游,苍颜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他仿佛又在这黄州山水中找寻到了自我。大江辽阔无边,小舟茫然无际。它想飘到哪里呢?苏轼不会知道,他也不想知道,那就任它去吧!正如自己的宦海浮沉,不知何时而尽。苏轼只是淡然地面对这浩荡江水,苍凉秋景,慷慨而歌,托遗响于悲风,从清风明月中寻得慰藉。

  清冷的秋风刮过,给这浩渺的天地间,又平添了无限悲凉之感。赤鼻矶上,明月初升,举酒属客,又何尝不是“对影成三人”。一舟,一人,在这天地之中竟如此渺小,但这并不能妨碍苏轼内心的清淡如水。其实苏轼如何不想做出一番政绩,无奈时局使然,他只能做一个出色的文人,而不是出色的政治家。《赤壁赋》中有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想,这就是苏东坡的.最终追求吧。

  东方既白,小舟依旧漂泊,舟中之人酣然入睡,历史仿佛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东坡继续做着他的神仙梦,凡间俗事,似乎皆与他无关,而其余种种,便留与后人评说。

  前赤壁赋作文 篇4

  二游赤壁,寄托“出世”幽情。政局的险荡,政见的相悖,理想的幻灭……苏轼在走过了一段苦闷、彷徨而又艰辛的人生旅程,终于顿悟了—大道坎坷难行,小径也许通幽。“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任其所止而休矣。”这是苏轼政治理想破灭后精神的解脱,也是苏轼在痛定思痛的大幻灭后谱写出的一曲血泪交织的悲歌。英雄途穷,才人命蹇,这既是苏轼人生的不幸,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哀。在赤壁中无论是“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表白,还是“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划然长啸”的悲愤,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者进取与入世的情怀。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主客的扁舟渔唱等可入诗境的各种物象,着重描写了水、月两种优美的意象。将水、月之美用心去感觉去揉合了,精神与肉体一起放松在这空明的禅境中。沐浴着无尽清风明月,主与客一起摆脱了,安然酣眠在水月奇境之中。而后赤壁赋中,水依然在,月依然在。月色十分清明,然而此际月色已在作者心外。那“断岸千尺”的险峻之山耸立在苏子面前,成为他感觉的中心,而月亮则高高地孤悬在空中,成了疏离的自然物。水也失去了七日江水丰满无涯的风采,在“江流有声”中改变了前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境界。它的的确确是“往”了,以至都露出了水下的巨石来。如此之水再也不能引发作者的禅思妙想了。在与江月的对话中,苏轼完成了灵魂的涅槃,一方面是人生的短促,另一方面是宇宙的永恒。我们既不用羡慕长江的无穷,也不必自寻烦恼去哀叹人生的短暂,我们只要洁身自爱,忘怀得失,,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就足够了。面对现实的苦难,面对进取与退隐、出世与入世、宇宙与人生的多种矛盾,苏轼认真探讨自我与社会、人生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永恒与短暂的多重关系,获取对生命的真理性感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审美式生活方式。

  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波不兴”,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

  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而苏子的理想,抱负又在哪里呢?

  前赤壁赋作文 篇5

  我也要让现在的自己死掉,让方鸿渐的灵魂从我身上撤走,把死掉的自己埋葬,立碑立墓,不用来悼念,而用来警示,让活着的自己活得更好?坐在考场上,看着这道作文题,遐想无限。翻开一篇篇的散文,立马给了我一种清新,脱俗之感。既是没有衰老,想必也是未老先衰了吧!

  本文记叙的是苏轼与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

  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话,却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又长短结合,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苏轼的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变化。细究苏轼之前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无论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坏,他最终都会释然,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让自己暂时摆脱困苦,获得欢乐!

  如他的《水调歌头》,开头便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后却又“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心情一下子坠入万丈深渊;之后呢?他又开始宽慰自己,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终,他又豁然开朗,道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随之释然了。

  本文亦是如此。起初,作者见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悦,甚至扣舷而歌之。但唱着唱着,便了“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不知不觉表现出一种伤感,一种壮志难酬的心情暗暗涌现在作者心中,随后,客人洞箫之声的“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更添忧伤之感,使作者心情一路下滑。但他并没有一只颓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开始预科辩驳,不仅是说服客人,也是说服自己,使自己释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最终还是解脱了,获得了暂时快乐和自由。

  当然,这样的情感,与苏轼本身的身世是有莫大的联系的。

  苏轼的仕途生涯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不被赏识,身世风雨飘零,按理说这样的一个人,应该早就无法忍受世事了,更不可能想苏是这样游山水。而苏轼却忍下来了,因为他精通儒学、佛学、道学,并将这三者恰当的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前赤壁赋作文 篇6

  浅夏的午后,一帘绵绵的细雨,温柔的敲打着窗户,也叩响我的心门。泥土的清香,混合着花儿的的芬芳,扑鼻而来。一阵莫名的欢愉,流淌在心间,激荡起朵朵涟漪。

  壬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绪风迎面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这时喝酒喝得极为快乐,我就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到:"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见底的江水,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怀啊,多么悠远,我所思慕的贤人啊,好似远在天的另一方。"客人中有个吹洞箫的,便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应和起来。萧声呜呜的,好像在哀怨,又像在眷恋,好像在哭泣,又像在申诉,余音悠长委婉,就像一根细丝一样将断未绝。这萧声使潜藏在深涧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忧伤得变了脸色,他整好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问那个客人道:"为什么吹得这样悲凉呢"客人回答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就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可望到夏口,向东可望到武昌,山和水相互缭绕,树木茂密,一片苍翠,这不就是曹孟德被周瑜击溃的地方吗当他攻破荆州,夺得江陵,顺流东下的时候战舰千里相接,旌旗遮天蔽日,面对大江酌酒豪饮,横握长矛吟诗时,那本是一代了不起的英雄啊!可是如今在什么地方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像一张叶子似的小舟,举起葫芦似的酒器互相敬酒。人生像蜉蝣一样短暂地寄托在天地之间,像大海里一粒小米那样渺小。哀叹我辈的生命瞬息即逝,羡慕长江流水奔腾不息,我只想着挽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中遨游,环绕着明月直到永远。但是知道这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幻想,所以只好借秋风里箫声来表达此时心中的忧伤。"

  前赤壁赋作文 篇7

  说到生命,记得曾经看到这么一段话:“生命是从娘胎到骨灰盒的一条抛物线。”确实,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命便注定了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死亡。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努力尝试去逃避去摆脱,从道教的炼丹以求不老到西方的上帝普求众生,人类渴求生命状态能延续直至永恒。可自然法则是不容变更的,于是一旦生命有了开始,就一定会结束。于是人们开始慨叹“人生在世,草木一秋”。苏轼在文中也借客人之口表述了那份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惆怅,这似乎是每一个生命实体都拥有的共同情绪和无法回避的问题。而真正令人震惊的是作者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全新的生命境界,从变化和不变的角度两次审视了生命。若说变法,那么天地万物没有一瞬是不变的,西方哲学家有一条名言:“人无法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若说为变,人类自身无法体验死亡,作为生命个体每个人都只活在这个状态中,那么人与万物的生命便是无穷无尽了,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

  浩浩宇宙,个人生命渺小得不及沧海一粟,而对于个人而言,一生的岁月就是全部。于是生命变轻了,无论长短与成败,你的存在于整个宇宙看来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于是生命变重了,因为当你看到青山绿水,走过春夏秋冬,当你切实感受到父母,朋友对你的关注与在乎,你会发觉你的生命从承载着满满的爱,于是你会说活着真好,人能来这个世界上也是莫大的幸运,只要你曾经拥有生命,你便拥有了一个与众不同,仅属于自己的时空去感知与认识。苏东坡虽早已作古,但字里行间仍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执着与热忱。那是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或许正是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观,深深打动了我。

  看着窗外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树叶,时间就这么一天天的过,生命也就一日日消逝。

  但,生命却只有一种时态-现在进行时。别在将心灵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荣辱,让它更贴近自然,贴近生命本源。感受爱,付出爱,让这一辈子不白来这世上一遭。

  前赤壁赋作文 篇8

  赤壁赋是苏轼所作,但苏轼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一不朽之作呢?听我慢慢跟你析说!

  苏轼本是朝廷命官,当时王安石支持变法,但经过苏轼蔡看,与王安石政治上发生了争执。后来他发生了一生中最大的灾难,他被关了监狱里,几次要被杀头,但最后还是免受一劫,最后被贬去黄州当副队长。一生的成就,就这样被注定,也许这正是命运的安排。他来到黄州,心灰意冷,一生的拼搏,就落下这样的下场,当时情绪很乱,心中充满了怨恨,但事实已经这样,也无法挽回了,他也已看透红尘,追随大自然的奇妙。有一天,他和朋友来到长江,清风斜来,波水不兴,白露做伴,明月有情,触景伤情,顿时,内心的情感涌向心头,满脑的怨恨发自内心,此时诗兴大发,写下不朽之作——赤壁赋。

  如果不是当时被贬在黄州,那么赤壁赋也就不可能出现,也就不会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这伟大之作。这也正是命运注定的,赤壁赋的诞生使我们更加一步的了解苏轼。

  赤壁赋中包含了苏轼当时的情感,内心的怨恨和世态的不公。使我们感受一种新的情感。

  当然,赤壁赋的诞生也是苏轼一生坎坷换的来!

  前赤壁赋作文 篇9

  元丰五年之秋,七月十六日。

  清风习习,水声潺潺,鸟鸣嘤嘤,我与好友共驾一叶扁舟游览于赤壁下的江中。我们对酒当歌,十分逍遥。此时,月亮于东山升起,在斗、牛二宿间徘徊。缕缕青烟渐渐浓厚,大团雾气翻滚、升腾。在这缥缈的世界中,水光交接处渐淡,月光也似乎处于一副水墨画中,渐渐晕染开来……

  秋风渐起,小船随风漂流,波光粼粼的江面仿佛天空般静谧,我们已然忘我,流连于仙境之间。

  我们饮酒作乐,相谈甚欢,敲击船侧放声歌唱:“桂木棹呀兰木桨,划江水呀顶月光,胸怀多宽广呀,心上人你却在何方?”有位擅长洞箫的客人,和歌伴奏。箫声呜呜,如哀怨又似眷恋,如哭泣又似低诉,一曲终了,余音缭绕,荡气回肠。这声音让潜伏于渊的蛟龙听了,会动容沉吟,让孤船之上的寡妇听了,更泣不成声。

  我听了,心中甚是忧愁,疑惑不解,便端身正坐,问:“箫声为何如此悲伤凄凉?”

  客人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的诗句。西有夏口,东有武昌,山清水秀,一片苍翠,此非曹操被周瑜围困之地吗?想来曹操占荆州,攻江陵,顺江东进,战船绵延不断,旗帜遮云蔽日。他对江酌酒,横矛吟诗。本是一代英雄,而今又身居何处?何况我等游山玩水,捕鱼砍柴,同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小船,饮酒作乐,托命天地,渺小如粟。人生苦短,江汉无穷。我是希望同神仙遨游,伴明月长存。我明知不可得,只好借箫声抒发情怀了!”

  我深深思考,客人的箫声犹在耳边回荡。许久,我心中渐渐清明,对客人言:“你看那水与月,江水奔流入海,却丝毫没有增减;月有阴晴圆缺,却丝毫没有改变。从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瞬息万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永恒不变。江河无穷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况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是我们应得的东西,一丁点也不要取用。只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朵听到为声,眼睛看到为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大自然最珍贵的宝藏,我们可尽情享受。”

  客听此言,会心一笑。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觥筹交错,杯盘皆乱,哼着小调醉卧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天空渐渐泛白。

  前赤壁赋作文 篇10

  人生在世孰能无忧?忧家忧国忧天下,比如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然而,如果生活了无乐趣,人生又何足珍惜?

  古往今来人们也无不自寻其乐,比如李白“人生有酒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在你既无酒、又缺钞,且怀才不遇之时;在你“潦倒新停浊酒杯”“唇焦口燥呼不得”之际,又如何乐得起来?此时,若能静心品读苏轼的《前赤壁赋》,不啻三伏天喝冰水,你会转忧为乐,倏然释怀。

  这不独因为他文笔之圆熟: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其诗文辞赋无不超拔;也不仅在于他才华横溢:作为千年一出的旷世奇才,其绘画书法也皆臻化境;……更在于《前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正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营救才被释放,由湖州知州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且“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从锦帽貂裘的达官显贵一捋而至无薪无俸的戴罪犯官,情何以堪?更现实的是他将如何养活一家20口人?苏轼毅然脱下文人的长衫,换上农夫的短袄,带领全家在黄州东门外的一块土坡上开荒种地。文人种地,这在当时被许多人认为是很丢人的事情,但苏轼却躬耕自若,并欣然以“东坡居士”自称。在黄州,他不仅常有小诗馈赠乡邻,更写出了超尘拔俗的千古名篇。其“文境邈不可攀”“非忘怀得失,胸襟坦荡之人不能为也”;而此时的苏轼却身处“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茶,破灶烧湿柴”之窘境。那么,他是怎样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呢?读了他的《前赤壁赋》你就会明白。

  文章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秋夜,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泛游于黄冈赤壁下的浩瀚长江:明月朗照,清风徐徐;白露横江,水波不兴……。古往今来,吟诵清风明月的诗赋何止万千,而意境之空明澄澈,哲理之精深辟透,无出于“前赤壁赋”之右者!随苏轼之妙笔“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你会历经时空之浩瀚,遍尝人生之喜忧;听洞箫而和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曲终了,其月白风清的精妙说理则会使你胸襟洞开,油然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何谓解脱?何谓超拔?如何看破?如何放下?——听完这一曲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你已然胸纳须弥,意满乾坤。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此文的话,在你归天之前——不妨读一读。

  前赤壁赋作文 篇11

  乐与悲看似是一对相反的情绪,两者并不能兼有。但在文学作品中往往以乐衬景哀情,令人更能体会深深地痛、抹不去的伤。这一手法常被古人使用,使其文章成为脍炙人口的精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开篇一派祥和的面貌。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与友人相聚在赤壁之上,畅饮美酒,吟诗颂文,迎风赏月,如梦境一般,其喜悦之情显而易见,令读者也同诗人一般沉浸在快乐之中。

  画风一转,那一曲箫声,将作者重新带回了悲痛之中。以声传情,声情交融。箫声哀怨,思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短语,渲染出箫声的悲凉,箫声无不应对作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往日受到的各种苦楚,诸般滋味涌上心头,先前的乐景顿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黯然伤神。回想过去,曹操率领几十万大军浩荡南下,却只赢得“仓皇北顾”,如今他又在哪里?作者想到自己也会像这样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悲愁之意更加浓厚,更显其悲。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他的思绪想长了翅膀似的,不断飞扬。啊!他清醒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人生苦短,又何必持于一隅。这一片大好美景岂不浪费?再与客人举杯同饮,看这一片山间美景,乐意再次浮出。

  苏轼的一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他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听任自然,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因此不免有些消极。但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诉说着他的豪迈与诗情不朽。其中的乐与悲交融难分,但正是文章中的乐中有悲、悲中有乐,才使人印象更深刻,从而更崭新的认识了一个新的苏东坡。

【前赤壁赋作文】相关文章:

前赤壁赋10-28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11-28

苏轼前赤壁赋作文08-24

前赤壁赋的教案10-23

前赤壁赋的主题09-20

前赤壁赋繁体09-20

前赤壁赋赏析09-17

前赤壁赋译文09-17

苏轼 前赤壁赋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