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学案

2020-09-11 赤壁赋

  《赤壁赋》是苏轼在“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课文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熙宁九年十月(1076),王安石变法受挫,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的政治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摘出他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造成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心里十分苦闷。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泛舟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安慰。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正音

  壬戌(rén xū) 桂棹(zhào) 余音袅袅(niǎo) 幽壑(hè) 嫠妇(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 lú) 旌旗(jīng) 酾酒(shī)

  横槊(shuò) 渔樵(qiáo) 扁舟(piān) 匏尊(páo) 蜉蝣(fú yóu)

  无尽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2. 辨形

  “壬戌”的“戌”,内部是一短横,不是点(戍)。

  “桂棹”的“棹”,是木旁,不是三点水旁(淖)。

  “洞箫”的“箫”,是竹字头,不是草字头(萧)。

  “郁乎苍苍”的“苍”,不能写成“沧海桑田”的“沧”。

  “匏尊”的“匏”,不能写成“瓠子”的“瓠(hù)”。

  “乌鹊南飞”的“鹊”,不能写成“欢呼雀跃”的“雀”。

  3. 解释

  (1) 通假字

  举酒属客 “属”通“嘱”,读zhǔ,劝人喝酒。

  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 “缪”通“缭”,盘绕。

  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藉,凌乱。

  举匏尊以相属。 “属”通“嘱”,劝酒;“尊”通“樽”,酒杯。

  击空明兮泝流光。 “泝”通“溯”,逆水而上。

  (2) 词类活用

  凌万顷之茫然 万顷:数量词作名词,辽阔的江面。

  击空明兮泝流光 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正襟危坐 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整理。

  乌鹊南飞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东、西: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向西,向东”。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作动词,可译为“向东进军”。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肴核既尽 尽:副词作动词,吃完。

  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形容词作动词,泛白。

  (二) 整体把握

  1. 了解文赋体裁

  【明确】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散文式清新流畅的风格。《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2. 梳理层次结构

  【明确】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第一段,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段,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段,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随遇而安的态度;第五段,忘情尘世的洒脱。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3. 把握思想感情

  (1) 第1节是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本节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节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2) 第2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本节的“喜”从何体现,与上节的“喜”有何不同?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本节的“悲”又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本节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1) 本节写作者的歌声、客人的箫声,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2) 本节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节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3)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4) 本段“悲”通过客人悲凉的箫声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5) 转折过渡。

  (3) 第3节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1) 本节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2) 感情色彩甚为悲伤。(3)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有志而无为者,作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4) 第4节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明确】(l) 本节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 感情变为喜悦。(3)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5) 第5节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1) 本节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2) 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3) 这样结尾是对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4. 掌握主要写作手法

  【明确】(1)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再转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头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 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以风物之美,给读者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用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成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作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3) 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整篇文章的线索是“乐—悲—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

  (三) 重点研习

  1. 问题探究

  (1) 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明确】主和客其实是苏轼积极和消极的人生心态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2) 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明确】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作者希望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3) 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明确】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和人都是瞬息万变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我”和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4) 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明确】天地万物,各有各的主宰,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因此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人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进一步表现了苏轼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2. 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明确】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特色。

  课后检测

  1. 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属客(zhǔ ) 扁舟(piān) 横槊(shuò) 冯虚御风(féng)

  B. 桂棹(zhuó) 壬戌(rén) 蜉蝣(fú yóu) 遗世独立(yí)

  C. 嫠妇(lí) 愀然(jiū) 匏尊(páo) 余音袅袅(niǎo)

  D. 舳舻(zhú lú) 狼籍(jí) 酾酒(shī) 相与枕藉(jiè)

  2.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桂棹兰桨 大淖纪事 卫戍军区 戊戌变法

  B. 洞萧声声 萧条冷落 乌鹊南飞 欢呼雀跃

  C. 郁乎苍苍 沧海桑田 杯盘狼籍 古代典藉

  D. 未雨绸缪 山川相缪 鱼樵对话 漏网之鱼

  3. 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凌万顷(辽阔的江面)之茫然/击空明(水月辉映的江面)兮泝流光

  B. 舞(起舞)幽壑之潜蛟/月明星稀,乌鹊南(向南)飞

  C. 正襟危(端正)坐而问客/下江陵,顺流而东(向东)也

  D. 肴核既尽(吃完),杯盘狼籍/不知东方之既白(白色)

  4. 下列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洒酒江中,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D. 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

  阅读下面《后赤壁赋》的语段,完成5~7题。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行歌:“歌行”,一种诗体

  B. 曾日月之几何 几何:多少

  C. 予乃摄衣而上 摄衣:披上衣服

  D. 攀栖鹘之危巢 危巢:危险的鸟巢

  6.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江山不可复识矣。

  ② 听其所止而休矣。

  ③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7. 本文记游于初冬时令,赤壁情景为“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赤壁赋》记游于什么时令?赤壁下的情景如何?两种情景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流露出什么心情?

  参考答案

  1. D(A.“冯”应读“píng”;B.“棹”应读“zhào”;C.“愀”应读“qiǎo”)

  2. A(B. 洞箫声声;C. 古代典籍;D. 渔樵对话)

  3. A(B. 舞,使……起舞;C. 东,向东进军;D. 白,泛白)

  4. C(“洒酒江中”应为“面向大江斟酒”)

  5. B(A. 边走边唱;C. 提着衣襟;D. 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6. ① 先前的景象再也不能辨识了。② 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③ 手攀着鹘鸟栖宿的高巢,俯视水神冯夷的深宫。

  7. 《前赤壁赋》记游于新秋时令。赤壁下的情景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赋》的情景“清瘦”,流露出贬职后的苦闷心情;《前赤壁赋》的情景“浩瀚”,流露出豁达胸襟与乐观情怀。

【《赤壁赋》学案】相关文章:

《赤壁赋》反思11-12

观潮 学案06-23

《观潮》学案11-24

苏轼赤壁赋教案08-20

《赤壁赋》感悟作文12-26

《赤壁赋》优秀说课稿12-25

《赤壁赋》课文分析12-20

语文《赤壁赋》说课稿08-19

“前赤壁赋”赏析08-14

《赤壁赋》教学实践12-12

前赤壁赋注释 苏轼水调歌头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