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

2020-08-26 赤壁赋

  【使用说明】

  1.建议学生初读课文之前认真阅读预习案,了解苏轼的相关资料。

  2.本导学案分三课时进行,重点放在自主合作探究案的探讨上。

  3.注重以读背为主的学习方式,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循序渐进。

  【学习目标】

  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学习赋主客问答这一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4、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5、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

  1、 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自主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011),字子,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 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 、苏辙 、曾巩 ”合称“唐宋八大家”;

  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

  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二、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 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立着一座红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象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望,或泛舟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安慰。这段时期,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一词二赋。

  【注】在新旧两派的激烈斗争中,苏轼因反对主张变革的王安石一派,元丰二年(1079),李定、舒dǎn、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乌台”,即御史府,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苏轼差点儿被杀头。

  三、有关“赋”的文体简介:

  1、含义:本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2、 特点:

  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

  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3、分类:

  大赋:以铺叙事物为主;

  小赋:以抒情为主;

  文赋:近于散文;

  赋、律赋:接近于文;

  四、整体感知:

  1、生字词:

  壬戌(rén xū)之秋 举酒属(zhǔ)客 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如冯(píng)虚御风 桂(zhào)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sù)流光 倚歌而和(hè)之 余音袅袅(niǎo)

  泣孤舟之(lí)妇 苏子(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zhú lú)千里 (shī)酒临江 横(shuò)赋诗

  渔于江渚(zhǔ)之上 驾一叶之扁(piān)舟 举(páo)尊以相属

  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 无尽藏(zàng)也 相与枕藉(jiè)乎舟

  2、诵读方法指导:

  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读出节奏:

  如:况/吾与子//渔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读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读出情感:

  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3.听专家朗读音频:教师从酷狗音乐中下载著名演员鲍国安朗诵的《赤壁赋》,让学生跟着小声读,体会文章的韵味。熟读全文,力争背诵。

  合作探究案

  一. 探究第一自然段

  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用原文回答。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景色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

  2、 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本段的感情色彩什么为主?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3、思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它引出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为下文定下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二. 探究第二自然段

  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

  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幽怨悲凉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催人泪下。

  3、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是否太突兀?

  感情从乐到悲的变化的过渡是很自然的,并不突兀。

  由第一段我们可以推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是由《诗经·陈风·月出》演化而来。而《诗经·陈风·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但苏轼此时唱此歌,其胸怀、境界却更加远空阔。此处的“美人”并不是指真正的美人,而是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作者遭受贬谪,此时面对“万顷之茫然”的江面 ,心中难免会产生理想一时难以实现的感叹。所以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

  4、此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的作用。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

  凉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

  三. 探究第三自然段

  1、思考:客人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和你是渔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2、写曹操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盖世英雄吗?那么写曹操的重心放在哪里呢?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如何英雄了得,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曹操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都要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

  3、这一段作者运用了几组对比,请同学找出并分其作用?

  A、将曹操与“吾与子”对比。

  说明像曹操称雄一世,也逃不脱失败的命运,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我们命运不济,仕途坎坷,只有“渔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说明人生变幻无常和空虚。

  B、蜉蝣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生命之短暂。

  C、“沧海之一粟”和“吾与子”作对比

  说明人的渺小。

  D、“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作对比

  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

  E、想要像长江、明月、仙人一样长存而不可得。这是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说明想长生不老而不能,因此只能“托遗响于悲风”。

  4、本段是怎样将景、理、情结合在一起?

  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这是议论说理;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这是抒情。

  5、下列语句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寄:写出了人生短暂;渺:写出了人生的渺小;“哀”与“羡”形成对比,突出了客人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与悲伤。

  四.探究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1、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 的角度来分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和人也是瞬息万变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我和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江水虽然日夜不停地流,“而未尝往也”,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而卒莫消长也”,作为个体的人,生命虽然短促,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2、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天地万物,各有各的主宰,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因此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人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进一步表现了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最后一段酒后一片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景象作结的作用?

  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结尾用“反衬”写法,用“杯盘狼藉”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4、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5、思考:第三段客人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即本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文中“客”和“我”的对话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

  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斥黄州后的苦闷和迷惘的写照。所以虽为客语,实际上“主”“客”为一体,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后思想中的消极面。

  这种感情和豪放派风格是不矛盾的。一般人,在忧患于人生短暂和空虚时,很多人以喝酒,及时行乐自我解救。可是苏轼不是这样,他认同李白的“借酒销愁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得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助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他虽然是借客之口表达自己的悲绪,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苏轼并不是要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申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6、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五、复习巩固:

  1、一词多义:

  歌:

  扣舷而歌之。(动词,歌唱。)

  歌曰:(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

  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望。)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

  之: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动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不译。)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助词,形容词词尾。)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2、通假宇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乱。)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 名词作状语,向……。)

  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4、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②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③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5、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课后拓展案

  一、阅读迁移

  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巩固训练题(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蕴藉/慰藉 工夫/功夫茶 轶事/卷

  B.振幅/辐射 照相/摄像机 汇合/融汇贯通

  C.诀窍/抉择 叶片/百页窗 部署/按部就班

  D.搏弈/脉搏 掉价/掉书袋 倍加/备尝艰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迪拜 一座在沙漠里规划出来的城市,是够梦幻、够浮华、够美丽的了,但这座海市蜃楼却潜伏着重重危机。

  B.追星之风愈演愈热,很多人别无长物却扬短避长,把当明星看成是成功的一条捷径投身其中,这种做法有失明智。

  C.丽江大火折射出我国森林火灾管理的残酷现实:森林火灾隐患众多,森林防火捉襟见肘,重行政问责轻预警监测。

  D.在今年的车展中,奔驰精品展台面积比以往扩大了许多,那些琳琅满目的配饰和运动产品,让所有热爱奔驰的人趋之若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加速“再造一个都江堰区”的任务,将原规划的目标任务的完成时间从2016年提前到2015年。

  B.为期仅四天的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为成都的餐饮、宾馆。交通、旅游、广告、通讯、娱乐等产业获得巨大商机。

  C.当日本地震影响到产品元件的供应时,全球的汽车和电子厂商才开始明白,产业链的中断会对生产造成何种影响。

  D.在成都举行的第十届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暨四川财经人物大奖颁奖典礼,被誉为四川财经界的“奥斯卡”美称。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相比之下,规划更具体实用,具有阶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以不断修正、调整,甚至改变。

  ① 人生理想”是一个远大的目标,有时远得让人无法企及

  ② ②而“人生规划”是一个过程性的目标,是理性的

  ③ 们易将它与“人生理想”混淆

  ④ 人生规划”一直以来是我们很少谈及却又十分重要的话题

  ⑤ “人生规划”则是一个切近的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目标

  ⑥ ⑥“人生理想”是一个结果性的愿景,是感性的

  A.④⑥①⑤②③ B.⑥②③①④⑤ C.①④③⑥⑤② D.④③①⑤⑥②

  参考答案、(12分,每小题3分)

  1.A(B项“融汇贯通”应为“融会贯通”;C项“百页窗”应为“百叶窗”;D项

  “搏弈”应为“博弈”)

  2.C(“捉襟见肘”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A项对象不当,“海市蜃楼”比喻虚

  幻的`事物;B项望文生义,“别无长物”指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D项感情

  色彩不当,“趋之若鹜”比喻成群的人追逐不好的事物,含有贬义)

  3.C(A项“加速”后缺谓语“完成”;B项“为……获得”句式杂;D项“美称”

  赘余) 4.D

  三、本大题共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书谢御史

  【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珅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及道光癸巳之岁,河南裕州知州谢兴,以卓异荐入都。裕州,御史之子,由翰林改官也。引见时,唱陈名贯毕,皇上问曰:“汝湖南人,作京语何也?”兴对言:“臣父谢振定,历官翰林御史,臣生长京师。”上悟曰:“尔乃烧和珅车谢御史之子耶?”因褒奖兴家世,勉以职事。明日,上语阁臣:“朕少时闻谢御史烧车事,心壮之。昨见其子来,甚喜。”未几,命擢兴叙州府知府。方裕州入见时吾乡人士在京师者盛传天语以为谢氏父子之至荣也又幸泉先生之生于其乡而以相夸耀也。敏树得知其本末如此云。

  敏树又记在都时,有郎官当推御史者,语次,因举泉先生之事。郎官谓曰:“泉负学问文章,又彼时清议尚重,故去官而名益高,身且便。今我等人材既弗如,而时所重者,独官禄耳,御史言事,轻则友人笑,重则恐触罪,一朝跌足,谁肯相顾盼耶?且家口数十,安所赖耶?”余无以进之。嗟呼!昔之士风人情,犹之今也。以裕州今日家世之荣,孰不欣羡而愿其有是?孰知当泉先生罢官时,同朝行辈中,必有相侮笑者,讥毁者,畏罪累而不敢附和者。其家人居室,必不如在官之乐者。且使先生官不罢,其进取抑未可量,一遭斥逐,终以不振,独气节重江湖间耳。然则先生之烧车之时,亦可谓计虑之不详尽者耶?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 名:闻名

  B.朕少时闻谢御史烧车事,心壮之 壮:雄壮

  C.语次,因举泉先生之事 次:中间

  D.昔之士风人情,犹之今也 之:到

  6.下列加点字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先生为御史 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 故去官而名益高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 喜山水,乃遍游江浙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 昨见其子来 汝其勿悲

  7.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谢御史“气节重江湖间”的一组是(3分)( )

  ①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②所至,人士争奉

  ③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④朕少时闻谢御史烧车事,心壮之

  ⑤以裕州今日家世之荣,孰不欣羡而愿其有是? ⑥使先生官不罢,其进取抑未可量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谢御史名振定,号泉先生,因鞭打飞扬跋扈的和珅宠奴、焚烧和珅车辆而遭和珅报复,被削职为民。

  B.谢御史之子谢兴因为父亲的名望和官声受到皇帝喜爱,在裕州知州任上被召入京城,提拔为叙州府知府。

  C.作者向那位“郎官当推御史者”谈起谢御史,意在用谢御史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事迹勉励他做 一个刚正不阿的好官。

  D.“郎官当推御史者”的腐败言行和谢御史形成强烈的反差,作者对这种只重官位、只重身家利益的庸俗之辈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9.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3分)

  方裕 州 入 见 时 吾 乡 人 士 在 京 师 者 盛 传 天 语 以 为 谢 氏 父 子 之 至 荣 也 又 幸 泉 先 生 之 生 于 其 乡 而 以 相 夸 耀 也。

  (2)译:(7分)

  ①唱陈名贯毕,皇上问曰:“汝湖南人,作京语何也?”(3分)

  ②孰知当泉先生罢官时,同朝行辈中,必有相侮笑者,讥毁者,畏罪累而不敢附和者。(4分)

  参考答案:

  5. B (壮:认为勇敢)

  6、选B(A第一个为作动词,第二个为作介词,解为“替”;B而表转折; C 第一个乃为于是,第二个乃为竟然; D第一个其做代词,他的;第二个其语气副词,一定)

  7. C (①表现气节而非“气节重于江湖”;③述其仕途经历,⑥假设不被罢官的仕途走向,皆无关“气节”。)

  8.B (谢兴因政绩卓异被荐入都,其后才受到皇帝喜爱。)

  9.(1)方裕州入见时/吾乡人士在京师者/盛传天语/以为谢氏父子之至荣也/又幸泉先生之生于其乡而以相夸耀也。

  (2)①高声报告姓名籍贯完毕之后,皇上问道:“你是湖南人,却说京城话,为什么呢?”

  ②谁知道当泉先生被罢官的时候,同朝为官地位相同的人中间,一定有侮辱嘲笑他的人,有讽 刺诋毁他的人,有畏惧受到连累而不敢帮他说话的人。

  【文言参考译文】:

  谢御史就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泉先生。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权,权势很大。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车马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谢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这个奴仆说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

  谢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很闻名,他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谢先生喝酒作诗,名气愈来愈大,全天下的人都传扬称道“烧车御史”的名号。和珅被诛杀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世。

  到了道光十三年,河南裕州知州谢兴因为政绩优异被举荐来到京城。这个裕洲知州,就是谢御史的儿子,是由翰林改任现职。谢兴被引见给皇帝的时候,高声报告姓名籍贯完毕之后,皇上问道:“你是湖南人,却说京城话,为什么呢?”谢兴回答说:“我的父亲谢振定,担任过翰林、御史,我在京城出生长大。”皇上明白过来,问道:“你就是烧掉和珅车子的谢御史的儿子吗?”于是赞扬谢兴的家世,勉励他勤于职事。第二天,皇上对内阁大臣说:“我年青时听说谢御史烧车的事情,心里认为那是很豪壮的事。昨天看到他的儿子到来,非常高兴。”没多久,命令提拔谢兴为叙州府知府。当谢兴入京面见皇上时,我们家乡在京城的人,盛传皇上的话,把它看作是谢家父子最大的荣耀,又因谢泉先生生在自己的家乡而感到荣幸,而且拿来向别人夸耀。我知道的情况就是这样。

  我又记起在京城的时候,有一个正被推举为御史的郎官,在和他交谈中间,我顺便提起谢泉先生的事迹。这位郎官说:“泉先生很有学问,文章又好,再加上那时候清议还被很盛行,所以他被免官后名声愈来愈大,自己也活得很舒适。现在我们这种人才能方面已经比不上他了,而现时人们所看重的,只有官位俸禄罢了,一个御史议论政事,说轻了朋友会笑话,说重了又害怕获罪,如果有一天栽了跟斗,谁愿意看你一眼呢?况且家中几十号人口,又依靠谁呢?”我无话可说。唉!过去那些官场风气,依然传到了现在啊。凭着谢裕州今天家世的荣耀,谁不高兴羡慕而且希望他有这样的结局?”谁又知道当泉先生被罢官的时候,同朝为官地位相同的人中间,一定有侮辱嘲笑他的人,有讽刺诋毁他的人,有畏惧受到连累而不敢帮他说话的人。他家里人在家中,一定比不上他做官时快乐,况且假如谢先生官职不被罢免,他升职的前景或许不可估量,但一朝遭到罢免,到最后都因此而不能重振局面,只是气节被普天下看重罢了。既然这样,那么谢先生在烧车的时候,也可以说是考虑得不仔细全面吗?

【《赤壁赋》导学案】相关文章:

《背影》导学案09-27

《沁园春雪》导学案11-12

《背影》 导学案设计09-28

《观潮》优秀导学案05-19

小学《观潮》导学案05-09

人教版乡愁导学案11-21

乡愁导学案免费11-19

《观沧海》导学案11-17

《采薇》 导学案05-04

《化石吟》 导学案10-15

《赤壁赋》练习题 《赤壁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