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赤壁赋》的艺术手法浅析

2020-09-07 赤壁赋

  导语:中国优秀的经典诗词歌赋和小说文学等数不胜数,读后都给人心灵启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的艺术手法浅析,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苏轼谪居黄州,郁愤之情,实在难免。此文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作者赋中言愁,而又自解其愁,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由于作者构思巧妙,使文章景、情、理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一、由景生事,由事生情

  这一手法集中表现在第三段。眼前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使“客”自然联想到曹操诗句“月明星稀”,而“客”之所处长江赤壁之景又使“客”联想到赤壁之战;于是文章铺陈曹操“一世之雄”的盛事,将“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正面推到读者面前,这就是“由景生事”。而推出曹操是为了言志抒情,文章通过“而今安在哉”这一发问过渡,表达出以下的伤感情怀,“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更何况“侣鱼虾友麋鹿”,如“蜉蝣一粟”之平庸渺小之辈。身处逆境,吾生须臾,又何必再去建功立业!看来只有逃避现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这又“不可乎骤得”。想超脱而不得,可谓哀伤到极点了。结句“托遗响于悲风”写出了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至此,由景生事,由事生情,情终于被发挥至极致,但又与景、事交融,自然流畅,毫无生硬说教之弊。

  二、由景明理,由理及情

  第三段“客”的回答,实际上反映了苏轼自己被贬谪到黄州后的消极思想,第四段以“苏子曰”领出苏轼人生观矛盾的另一面,先由景明理——针对客所言“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苏轼仍选取眼前景物“江水”和月亮作导引:“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接着就境取譬,借景明理,由江水、月亮的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上升到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人之一生只要能“立德”“立功”“立言”,就能不朽,就能“无尽”,所以对天地万物,“又何羡乎”?当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苏轼阐述的这一人生哲理应该说是积极的。借景明理至此,苏轼情犹未尽,于是又由理及情:包括“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在内的“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无尽藏”的大自然,是“吾与子之所共适”,要抓紧时机享受!这种陶醉于山水美景的执着之情,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解脱而非物质上的享受,是坦荡、旷达的生活信念而非庸俗的功名利禄欲念;抒写的是身处逆境仍思有所作为的乐观心境而非畏首畏尾、忧心忡忡的.消沉情绪,应该说是可取的。而这种由理及情笔法初看似信手写来,挥洒自如,实则构思缜密,法度谨严,这正是苏轼文章的过人之处。

  这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所作,通过作者泛舟江上情感起伏变化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失意时复杂的世界观:叹惜人生如梦,借助佛老思想求得解脱达到宠辱偕忘的境界,表达了作者逆境中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艺术特色:1、情、景、理融为一体.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内涵,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第一段描写月夜江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俳徊于斗牛之间”。如画的美景引发苏子感情的抒发,使他充满了欢娱之情。同时,为后文议论说理进行了一个形象的铺垫。第二段写客的议论由萧声引发人生哀叹,抒写人生苦闷,“托遗垧于悲风”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风”这一具体现实景物表达了出来.三段写苏子反驳,起首用了:“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个针锋相对,随之以水月作譬深入浅出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道理。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热爱,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通过水月景物描写过渡到说理,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结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2、善于取譬.特别写萧声的呜咽,通过比喻将抽象的不易表现的声情写的具体可感,诉诸视觉与听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以及第三段苏子反驳,用水月作譬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哲理。

  3、构思独具匠心。本文采取主客问答形式并注意抑客扬主这种主客问答。实际上是作者内心自我独白,表达了苏轼思想感情上波折挣扎解脱的过程,造成文意起伏跌宕,曲折有致。

  4、结构独特。本文两条线索时间线和感情线并行发展,以外在时间的推移来推进感情发展。

  5、采用借景抒情,借物喻理的表现手法,使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统一,把抽象的哲理和逻辑思辨形象的体现了出来。

  6、语言自然优美,生动形象,句式韵散结合,讲究排偶,排比有气势,散句有韵味使文章更像一首散文诗。“清风徐来”描写清风微微地从容不迫的吹拂,营造出静谧舒畅境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纵、凌”写小舟在宽阔江面上轻举荡漾动态。“茫然”既写视觉景象又传达出具体感受。此外,作者借用传统辞赋主客问答句式,排偶的同时又不仅限于铺陈事物。而是将哲理渗到其中,是对赋体的巧妙利用与革新。

【情、景、理的完美结合 -《赤壁赋》的艺术手法浅析】相关文章:

浅析温庭筠诗歌的艺术手法09-13

《春江花月夜》中的景、理、情09-1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景与情浅析09-13

离骚的艺术手法赏析06-17

温庭筠诗歌的艺术手法05-22

温庭筠诗歌的艺术手法简介05-25

蜀道难的艺术手法分析11-13

《短歌行》艺术手法08-18

李白将进酒艺术手法05-10

散文《背影》艺术手法分析07-11

《后赤壁赋》原文赏析 赤壁赋原文赏析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