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2022-10-30 岑参

  唐诗双璧是李白和杜甫,边塞诗双璧无疑是高适和岑参。杜甫小李白10岁,岑参同样小高适10岁;李、杜交好并曾同游,高、岑同样交好并同游,高、岑曾和杜甫、储光羲等诸友同登大雁塔,并各留一首诗作为纪念。那高适和岑参去过边塞吗?他们的边塞之行是否一样?他们的边塞诗有何区别?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欢迎大家分享。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二人都热衷于进取功名,有强烈的人世精神,且有相似的入幕经历。因而二人在诗中都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但具体说来,二人诗歌所关注的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又有所不同。

  在诗歌内容方面,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他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人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常常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岑参的诗歌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他是写边塞题材最多的诗人。诗中大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方面,高适诗歌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这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他的诗作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以沉雄气势和浑厚骨力取胜,具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代表作品有《燕歌行》等。此外,他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内容而定。他的诗作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涮高远。这些作品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岑参的边塞诗与高适同样具有“悲壮”的情感与风貌,但二人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元代陈绎曾《诗谱》:“高适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就指出了二人不同的风格。高适能以沉着、冷静的眼光,揭露边地政策和边塞生活中的弊端,因而他的诗更侧重于社会现实;岑参的诗,则更多地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往往以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来表现气势雄伟和奇情异彩的边塞风光与生活,因而他的诗更多地富有浪漫的气质。高、岑同样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的语言、对仗和声律多严整;而岑诗则杂言偶出,奇偶互见,转韵无常,表现出奔腾跳跃的、不可约束的情感。

  边塞诗双雄高适和岑参,他俩谁走得更远?看看他俩诗风格有何不同

  一、高适的边塞之行

  高适第一次边塞之行是到平卢,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锦州市。此次平卢之行高适写了一首边塞诗《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当时东北的奚和契丹正对大唐领土虎视眈眈,针对如何处理边塞问题朝臣有不同看法。此诗中高适写道“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很明他反对和亲,认为应该有一个像李牧那样的大将军,来扫除单于。

  结合历史和高适自己的诗作来看,高适此次平卢之行很可能是去求官的,但最终一无所获,他只得失望而归。

  开元二十六年,高适有朋友从边塞而归,告诉高适边塞的情况,他有感而发,写了他最著名的边塞诗《燕歌行》。此诗佳句颇多,尤其“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透出深深的讽刺之情。

  写完《燕歌行》又过了几年,到天宝十一年冬,高适开始了他最为人称道的边塞之行。此次他到了哥舒翰的陇右节度使府,担任掌书记一职。这段时间属于高适真正的边塞生涯,此时他虽然写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但整体水平比他的《燕歌行》等诗有所下降。

  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高适的上级哥舒翰被俘。但这恰恰给了高适发挥才能的机会,他急奔长安,向皇帝献计献策,最终他成为唐肃宗的心腹大将,官至封疆大吏。

  二、岑参的边塞之行

  相对于高适,岑参的边塞之行走得更远,没有第二个边塞诗人走得比他更远,因此岑参更像是一名纯粹的边塞诗人。

  岑参出身名门,从他曾祖到他父辈曾出过3个宰相。但是他幼年丧父,家境逐渐衰落。岑参前半生一直在为仕途奔波,但一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在岑参35岁那年,他终于下定决心,跨马西出长安,踏上他第一次边塞之旅。

  此次岑参是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府任右威卫录事参军这一文职。安西节度使府在现在的新疆库车县,道路非常之遥远,岑参一路西行,越走越荒凉,不由得思念起家乡和亲人。这一路岑参写了不少思乡诗,如他刚过渭州就写了这首《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渭水东流去,

  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

  寄向故园流。

  继续西行,岑参路遇东入长安的官吏,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逢入京史》: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由此可见岑参有很深的思乡情怀,这种情怀在他到达安西节度使府后更加明显,原因跟他此次边塞之行不得志有很大关系。岑参在安西节度使府和高仙芝相处的并不很好,两人没有太多交流,以至于岑参在安西呆了一段时间,就带着落寞和抑郁东返长安,这次安西之行对岑参来说是一段灰色的经历。

  岑参回到长安,有点心灰意冷,产生了归隐之心。他在终南山中住了下来,过了两三年半官半隐的生活。

  好在岑参的边塞之心未死,天宝十三年秋初,他应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之邀,再次踏上西行之路,并继续他的边塞诗创作之旅。

  这次岑参的边塞之行是比较愉悦的,他得到上司封常清的赏识,并写下了他边塞诗中多篇代表作,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中的“封大夫”就是封常清。这两篇都是边塞诗的抗鼎力作,也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艺术价值极高。

  跟高适一样,岑参的边塞之行同样止于安史之乱。他的上司封常清奉命讨伐安禄山,结果因战败而被处死。对于上司受到如此严重的惩罚,岑参深表同情和悲痛,在《送四镇薛侍御东归》中岑参写道“相送泪沾巾,天涯独未归。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将军战死了,我该何去何从呢?他最终只得东归。

  三、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提到边塞诗人,最著名的就是高适和岑参,两人水平在伯仲之间。“高岑”并称自杜甫始,杜甫曾写道“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对二人给予很高的评价。

  高适和岑参虽然同为边塞诗人,且两者齐名,但两人在写诗手法和风格上还是有不小差异的。

  高适写诗传统、严整,风格质朴、厚重,“尚质主理”,善于夹叙夹议,感慨生发。

  岑参写诗随意、奇峭,重创新,“尚巧主景”,善于以情带景,营造奇景,多描写奇异风光和自我感受。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以七言古体诗为主,例如本文提到的《燕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但两人也均写出不少优秀的短诗,下面分享两首,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二人不同的风格。

  高适《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是不是很严整,风格质朴、厚重?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

  应傍战场开。

  是不是奇峭,以情带景,营造奇景?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相关文章: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10-21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10-25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09-25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09-25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10-25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10-23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特点10-23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差异10-22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比较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