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的故事

2020-09-21 采薇

  《采薇》中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关于采薇的故事,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文学网。

  天阴沉了下来,天地间一片灰蒙蒙的,苍莽万里,冷冽的风肆虐着整个大地。在距一片灰色帐篷的不远处,低矮的土山上,一个身穿破旧战甲的少年,一堆篝火,一杆长枪,一壶酒。酒被长枪挑在篝火焰之上,闻着冷风中熟悉的味道,年尚稚嫩的他眼神遥望远山那边,不由得湿了眼眶……

  山里的孩子早当家,小时候,她跟在他后面,拽着他的后衣角。“哥哥,这一次我们还要再采好多野豌豆好不好?那样爹娘又会夸我们了。咯咯……”

  他走在前面,每每这时:“嗯。”一声,这时后面便就红着肥嘟嘟的粉脸一脸兴奋。那时候,阳是三月的,风微暖,花蕊初成。后来,她嫁给了他,洞房花烛那晚,她喜极而泣。他亦高兴喝得大醉。

  那时,三月阳,风微暖,蕊初成……

  再后来啊,她与他新婚不久,朝廷大肆招兵,要全村壮丁明天在村头集合。他,怔住了。这时,二十四节气白露尚未到,小麦未熟,正值秋初。翌日,天色朦胧,他背上行囊,小心的走出了屋门,快行几步,顿住脚步,回首,转身,返至屋门前,轻扣几下柴门,心中却是料想这时的她定是一如往常在熟睡是不会听到的,叹息一声,正欲转身,吱呀,缓缓门开了,她立于门前,漂亮的大眼此时肿的厉害,晨风吹过,吹过他们咫尺的距离,带着初秋的气息,她痴痴的伸出手,想要摸摸他的脸,他傻傻的木在那里,心都要疼死了,恍惚间,仿佛看到了他们小时候的画面,她要他唱歌给她听,他红着脸唱歌谣给她……片刻后,而他却强迫自己转过身,默默朝村头方向走去,背着她,他想要再哼一次歌谣给她听,最后,那首歌哽在喉,终是沉默了,不忍回头身后的她随着他在视野中的逐渐远去,变淡,直至消失后,便一下子顿坐在了柴门前,大眼中看得见一片厚厚的水雾,一脸绝望,吃力的捂着心口,嘴中无声的啊着,强忍着不发出声来。

  后来,人们常能见到她独自一人去山里采野豌豆。

  初阳升,晨露稀,心中自问这山间四季又流转了几回?他是否又能看到家中草木的一枯一盛?岭山一片片枫叶凝了霜,红满了她的双眼,她知道,又是一个秋天啦……

  岁月流转,她老啦,常是在村头站着,望着。每次风拂乱了她的白发,痴痴的,一如从前……

  时常风大了,却始终吹不散那目光里的坚定,那抹温柔,那几十年不曾消逝的温柔……

  时光再逝,又是一年初秋时,村头没了她的身影,有人只知道一次她等到夜晚回去的时候下了大雨。

  不久,一天的黄昏,夕阳渐下,有村人在村头看到一个白发老翁,背着斜阳,踽踽一步,与身旁一匹瘦马,影子被夕阳推的老长,老翁满脸沧桑,岁月痕迹早已爬满,他抬头,向远方凝视,一个红色身影出现在他视线中,那身影一身嫁衣,一如那晚鲜艳,正着急的陂着脚向村头走来……

  近了,近了,在他咫尺距离,她止住脚步,怔住,良久良久,混浊的眼中泪水滑落……伸出。

  枯槁的双手,他笑了,握住那双手,将她拥入怀中,这一刻,她小孩子般哭了,泪浸湿了将他的胸膛的`衣襟,他笑着拍着她后背,笑的满眼是泪……

  秋风起,片片青黄斑驳的树叶飘落,一首歌谣和在风声中,夕阳照映下,两个佝偻的身影牵着手着消失在最后一缕夕光中,恍惚间,一对少年少女背负铲子篮篓,在山间执手高歌采薇,而后回荡着一串稚嫩的笑声……

  拓展阅读:《采薇》赏析

  “采薇”之意实乃相思之举。我们采用《诗经·召南·草虫》一诗佐证之: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观止,我心则夷。

  《毛序》说是“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毛诗正义》)。欧阳修解:“召南之大夫出而行役,妻留在家。”(《诗本义》)朱熹认为:“南国被文化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诗集传》)由此可见,以“采薇”起兴,实言诗人行役在外而思家中之妇也,而且由“薇亦作、柔、刚止”还可勾画出思念的情感轨迹。

  “靡室靡家”言家中并无配偶。家者,有妻方为“家”;室者,有子才为“室”。无妻则无子,无家则无室。因此“靡室靡家”,在根本意义上不是思念故乡,而是希望回家娶妻生子,过太平日子。依此,“靡使归聘”应当释为“没有人让我回去谈婚论嫁”,言外之意是如果能回去,自然有人与之完婚,说明有人在等他,这个人就是诗人边采薇边忧思的恋人。正因为“靡使归聘”,再加上“我戍未定”(教材此译“我们驻守的地方不固定”,不妥,因为战线再长,相应的部队要有相对固定的镇守地方,故较为妥当的译法是“我们驻守的时期不知道有多久”),才会“我行不来”,此句按事情发展的前后逻辑,应当释为“我出去打一仗可能就回不来了(永远也成不了亲了)”。

  为什么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驾彼四牡”两章极状战争激烈之场面,从“一月三捷”“岂不日戒”可以看出战事之急,更可反衬出诗人说这句话时的悲壮之情,同时也补述了“我戍未定”“不遑启居、处”。一此一彼,第四、五两章与首三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都非常顺畅了。

  正因为以上三点,诗人之“忧”才会由弱到强,以至于“痛”(“疚”),战争耽误了他的终身大事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家里可能还有一位妙龄女子在痴痴地等他回来!不信再看:从“薇”到“华”除了一种上述的插叙之妙外,还有深意。《诗经·常棣》曰: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如果说诗人此处借“采薇”起兴还是比较含蓄地谈论男女之事,那么“彼”处借“维常之花”再起兴则是放声呐喊了。诗人将压抑的情怀,化为对敌人的仇恨,在战场上“一月三捷”,更表明了他从“忧”到“恨”了。

  前一个“载渴载饥”,可能出于战事而无暇顾及;后一个“载饥载渴”,则是一种心理反应了。什么心理反应?诗人现在的角色是怎样的?是一个退役的军人,固然不错。然而,他更是一个追求“君子”高仪的人,他无愧于保家卫国的战争。虽说几十年(?)的战事告一段落,离家的路也越来越近,但思乡之情从那时还带有一丝希望到现在完全化为泡影,青春已经逝去,心中的爱也成为遥远的回响,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到现在的中年人?老年人?年轻时盼望返乡,“年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走在还乡的路上,即使不饥不渴,可心灵的震颤与情感的沧桑谁与言说,又怎能说尽?

  最令人断肠之处乃是“杨柳依依”。诗人走在当初奔赴战场的那条路上,当年“杨柳依依”,杨柳为什么会依依,柳者留也,因为有人依依啊,这人是谁?—— 就是诗人开篇所“忧”之人啊!如今此人安在,在又怎样?“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年百花盛开,如今万木枯荣,面对霏霏雨雪,诗人心如坚冰,内心再也不是“忧”所能言,而是化为一江春水也无法传达的“伤悲”“哀”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个 “哀”从纵的方面说,诗人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隧洞中,感受岁月的沧桑和人世的轮回,一切经历如影随形一齐涌上心头。从横的方面说,诗人既有摆脱战争的幸运,又有厌恶战争的抱怨;既有思乡的迫切,又有归家的失魄;既有落叶归根的夙愿,又有凄凉的无奈:诗人即将要到达的地方,不是一个可以栖风挡雨的港湾,而是一个没有妻、没有子的故乡啊。

  综上所述,《采薇》一诗表达的是在保家卫国与成家立业之间激荡的“忧-恨-哀”的故园之思。

采薇知识要点总结 采薇课文经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