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伶官传序》课时训练 课文同步练习 高二选修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time}}发布时间:2016-3-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sidebar2}}

试题预览

第一季: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单元说明】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气贯注,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选择优秀的古代散文,多多诵读,细心体会,自然会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气脉的流动。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所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平易自然,简约凝练。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要体会作者哀痛、诚挚的情感,首先应了解他们叔侄的特殊关系。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零丁,一家人相依为命。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没想到老成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杂记,记叙了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l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筼筜谷,在洋州,盛产一种叫“筼筜”的竹子。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今江苏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赠给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深意切,凄恻动人的优秀散文。

除以上文章外,本单元的推荐作品《狱中杂记》,杂叙所历所见,或痛心于刑狱黑暗腐败,或忧愤于家国破亡,也是通篇情感贯注、情理兼胜的优秀散文。阅读这些文章,从结构、意脉、文气等方面多作体会,不仅会欣赏到古代散文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会对写作有多方面的启示。

《伶官传序》

 

重点 名称 重要指数

重点1 积累实词、虚词 ☆☆☆☆☆

重点2 分析文章层次结构 ☆☆☆☆☆

重点3 概括文章的主旨 ☆☆☆☆☆

重点4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

【重点详解】

 重点1:积累实词、虚词

【要点解读】

“常见实词”,从词义上看,指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向】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

【例题】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1)归  而皆背晋以归梁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2)告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具告以事     告之于帝 

(3)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智勇多困于所溺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5)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6)而  而皆背晋以归梁      及凯旋而纳之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7)以  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8)与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与尔三矢     

【答案】(1)归:归顺      返回

(2)告:祭告    告诉     禀告

(3)盛:兴盛    装       旺盛      强盛 

(4)困:围困    困扰     困厄      困难 

(5)其:副词,表肯定语气,一定     语气词      代词,他    大概,表揣测语气 

(6)而:但,表转折       表顺接    表递进       表顺接   

(7)以: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介词,凭借    介词,用

(8)与:跟,介词    给,动词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醒考生,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练习时做好知识迁移。

【名师点睛】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

【对点练习】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B.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以一少劳告庙(少劳:祭祀用猪、羊各一头)

2.下列词类活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东:名作动,向东逃跑)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动,使兴盛)

D.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重点2:分析文章结构

【要点解读】

分清结构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结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

【考向】分析文章结构

【例题】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各段的内容。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

【答案】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第二部分(第2、3段),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并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理论概括。第三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本文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上,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抒发的感情和议论,都是在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申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

 

【名师点睛】

划分文章的层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按时间先后划分;(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4)按描述内容的不同角度划分(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本文可按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划分。

【对点练习】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试做简要分析。

 重点3:概括文章主旨

【要点解读】

“概括文章主旨”在一般的记叙文中,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考向】概括文章主旨

【例题】文章探究的是盛衰之理,盛、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答案】“盛”的原因是“忧劳可以兴国”,具体体现为:“忧”: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内忧外患)“劳”:→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身先士卒)“衰”的原因是“逸豫可以亡身”。“逸豫”体现在--宠爱伶人,沉溺声乐。

这篇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名师点睛】

这是一道分析文章主旨的题目,解答时可根据标题,首先把握论述话题,然后通读读全文,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划分层次,结合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分析,概括得出答案。

【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雠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和课文《伶官传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庄宗失败的原因。

B.课文《伶官传序》揭示的深度比本文更深,因为它总结了历代帝王成败的一般规律。

C.本文和课文《伶官传序》都揭示了同一主题。

D.本文的语言史学味浓,而《伶官传序》文学味更浓。

 重点4:分析文章写作手法

【要点解读】

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或侧重于哪一方面;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角度。(2)修辞手法,一般考虑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同时要答出对应的该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语言特点,包括长句、短句、骈散、语言风格等。

【考向】分析文章写作手法

【例题】本文属于史论,运用例证法选取典型事件进行论证,中间又通过对比进行论证,试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答案】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但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作者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对比论证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