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时训练 课文同步练习 高二选修 人教版 语文试题下载

{{time}}发布时间:2016-3-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sidebar2}}

试题预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重点 名称 重要指数

重点1 分析人物形象 ☆☆☆☆☆

重点2 概括作者的观点 ☆☆☆☆☆

重点3 探究艺术特色  ☆☆☆☆☆

【重点详解】

 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

【要点解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兼表兄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文同,字与可,与苏轼中表兄弟。苏轼通过这篇文章,表示对他的追怀、悼念。

【考向】分析人物形象

【例题】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文中通过三件轶事表现文与可的个性:(1)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感自行而觉讨厌--脱俗,淡泊。(2)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往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风趣,旷达。(3)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

【解析】这是一道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的题目,要求用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

【名师点睛】

分析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准确形象地概括出来,并作分析。解答这类题目可首先理清文章结构,然后要筛选出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尽可能寻找可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词汇或句子,最后归纳总结,得到答案。

【对点练习】

【2014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1,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2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1居士:指文人雅士。○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重点2:概括作者的观点

【要点解读】

概括作者的观点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鉴赏时,首先必须把握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作者和内容,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考向】概括作者的观点

【例题】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苏轼借画竹阐发了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分别是什么?

【答案】以论竹为诗题,写苏轼和文与可之间赠诗为乐的往事,表现了文与可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以曝画而引起睹物思人,忆旧伤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亡友的悼念之情。

文学思想:“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前者:含义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鲜明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呵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后者含义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地掌握技巧。

  

【名师点睛】

此类题目在解答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文章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作者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在仔细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筛选信息,总结主旨,并根据平时对苏轼的了解来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对点练习】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子一长出来就是具备节、叶的整体,而不是按不同部位分别长成的,因此在画竹时也应当“先得成竹于胸中”。

B.苏轼和文与可围绕“竹长万尺”与“用绢二百五十匹”书信互答,看似讨价还价的玩笑,实则是对画竹技艺的探讨和交流。

C.全文以画竹为线索,前半部分侧重叙事,后半部分侧重说理,看似随笔挥写、流于零乱,但实际上无一不与画竹有关。

D.本文叙述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及相关事情,还展现了文与可画竹的技艺和为人的风范,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怀念之情。

 重点3:探究文章的艺术风格

【要点解读】

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叙述往事,娓娓如道家常;抒发感情又都出自肺腑,无矫揉造作之态,而真实动人。在记叙人物语言的时候,仅仅三言两语,就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十分生动。整篇文章生活气息浓厚,感情色彩强烈,成功地抒发了悼念之情。

【考向】探究文章的艺术风格

【例题】苏轼的文风一贯是简洁明快、不假雕饰、自然天成的,这种特点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是否有所体现?

【答案】他的这种简洁明快、文理自然的特点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如,写竹子的生长是“蜩腹蛇蚹以至剑拔十寻”,以蝉的肚子和蛇腹下的鳞片,比喻竹芽刚刚出土时的细小,以利剑的挺拔形容成竹之峭直和高耸。用为数不多的几个字便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了竹子从一寸长的小笋长到参天巨竹的变化。又如写画家画竹,是“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随,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把从用心构思、酝酿情绪、捕捉灵感到运笔做画的过程,都写得极具体、逼真。作者总是能用极精练的几个字就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人的外部动作或内心情感。如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诗的幽默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情感上的默契。只废卷而失声痛哭两个动作,不用言语就充分地传达出了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指出手法,常用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第二步分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点练习】

下列有关本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引用的诗文有苏轼的《墨竹赋》、文同的“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辙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操祭桥公文。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

B.作者无意在本文探讨总结绘画理论,而旨在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出作者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C.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诗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他们俩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

D.废卷、哭失声两个动作,不用言语就传达出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前面尽情地写往昔两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乐”与“悲”形成的感情反差更强化了“乐”得醉人,“悲”得痛心。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捕蜩(zhōu)    稍(shāo)纵则逝      偃(yǎn)竹

B.砍斫(zhuó)    庖(páo)丁解牛       赦(shè)免

C.沦丧(sàng)    兔起鹘(gǔ)落        蹑(niè)足

D.缣(jiān)素     亲密无间(jiàn)       曝(bào)晒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事前充分准备,事发才能胸有成竹,不会慌乱。

B.画竹高手文与可是兔起鹘落,转眼间就把一幅翠竹图呈现给大家。

C.他无意间看到一个扒手得心应手的将乘客的钱包偷了去,惊的嘴张了老大,却未敢出声。

D.我们这位教授一走上讲台,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少:稍略,微    

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口实:话柄

C.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             

D.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废:废弃

4.与例句中“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A.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B.沛公然其计,从之

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器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2014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

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

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辄能语其要         语:说出             

B.赐以金帛,辞之     辞:告辞

C.轼诣武卫营         诣:到……去         

D.卒全其城           全:保全

(2)选出全都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表述正确的一项(    )(3分)

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②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④轼之才,远大器也

⑤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⑥轼庐于其上,使官吏分堵以守,过家不入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3)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净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既喜欢贾谊等人的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的父母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6分)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4分)

答案:

第十六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

【对点练习】

【答案】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需要根据“陈居士”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