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

2021-03-10 说说

  随着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等相继进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习惯于在线上发布说说,用以分享自己的生活。什么样的说说才具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说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师说说课稿 篇1

  一、说教学内容

  1、本框题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第四单元“面向市场经济”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高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将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角色,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因此本单元首先(第十课)引领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认识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是正确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所以本框题重点介绍了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理论,让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个宏观的、初步的认识。上好本框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2、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3、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1)知识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的知识目标是:

  ①识记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社会信用制度的基本内涵。

  ②理解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方式,市场调节存在的不足。

  ③初步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

  (2)能力目标:

  根据高一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成熟,结合思想教育的要求,确立能力目标是:培养认识事物根本性质的能力、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事例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针对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主途径以及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上存在的某些问题,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①十分明确地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树立起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②市场配置资源是在竞争中实现的,而竞争取胜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所以必须志存高远,努力学习,提升素质,才能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③自觉维护市场秩序、遵守市场规则,树立学法、懂法、守法的观念。④应当培养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个人习惯。

  4,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是:

  ①市场怎样配置资源;

  ②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③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④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确立的依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怎样发挥基础性作用?这是认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学好这个知识点有助于了解市场经济是如何运作的。同时,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调节的作用必须在一定的市场秩序下进行,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来规范市场秩序。所以这几个方面成为本课时的重点。

  本框题的教学难点是:

  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确立的依据: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是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性问题,由于高一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理性思维能力不足,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所以这一问题成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原则和方法

  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本框题的教学内容,从高一学生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在本框题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在组织课堂教学、落实教学内容时,能密切结合和联系当前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市场经济活动的现象,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方法。

  ①本课教学内容中有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如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等,适宜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讲授、点拨,突破重点、难点。

  ②一些现实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等,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③另外,教材在讲述每个知识点时,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所以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这一特点,将情景材料与问题探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读、议、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与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

  2,探究——合作学习。

  结合教材的逻辑顺序,通过相关漫画图片、情景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协同、合作。最后布置小课题让学生课后探究,以周记、小论文等形式完成作业。

  四、说教学手段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灵活地组织教学。通过制作网页课件,把图文并茂的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新颖、融洽、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浏览情景材料《一个“荒”字了得?》,让学生宏观地了解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电荒、煤荒、油荒等问题。学生简单讨论之后不难得出结论:市场经济建设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对市场中的资源要进行优化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使用,才能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设计意图:在介绍我国的电荒、煤荒、油荒等问题时,材料有意地结合今年广东的油荒,使学生十分明确地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无形当中就暗示了学生要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观念。正是由于资源相对有限,才需要对资源进行配置,自然过渡到教学的第一个方面。

  2,新课教学

  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市场调节;二是市场秩序;三是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教材的逻辑顺序是:人类需要的多样性——资源的有限性——合理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这一目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市场调节是如何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并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的漫画进一步阐述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那么怎样进行资源配置呢?这就引出了“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结合我国人才流动的两种情况,即“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春风吹度玉门关”,引导学生分析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的不同,并对两种调节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深入理解市场调节的优点。接着进一步阐述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结合人才市场上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资源配置的过程一般都是从供过于求的地方流入供不应求的领域,资源配置不是平均分配,而是要通过竞争获得,优质的资源必然向经营好、效益高的领域集中,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市场配置资源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提示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其实就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过程。

  设计意图:

  ①本目讲述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理论,考虑到内容的抽象性、逻辑性很强,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度讲授,及时点拨,启发学生逐层深入。

  ②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把理论性强的观点同学生熟悉的话题和已经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既联系实际,又温故知新,重在激发学生的思维。

  (2)市场秩序。

  教材的逻辑顺序是:合理配置资源离不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如何规范市场秩序。这一目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具备良好秩序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从而使学生理解加强市场规则建设与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浏览三幅漫画,启示学生市场配置资源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失去了必要的约束,市场秩序就会混乱,就不能合理配置资源。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漫画的意图,从中引出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并让学生阅读拓展材料,理解各种市场规则的涵义。在分析漫画和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归纳出要规范市场秩序,必须建立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最后小结和延伸本目的内容: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要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设计意图:

  ①本目重在知识感悟与情感体验,漫画能够比较直观地表达教材内容,让学生产生共鸣。对漫画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获得正确的价值观。

  ②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谈论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体验。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是有局限性的。这是本目要分析的内容。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其二,市场可以调节的领域,但由于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为了说明市场调节的局限性,首先假设了一个情景:离消防部门远近不同的两地同时发生了火灾,双方都打了119报警,现在只有一辆消防车可以出动,如果消防部门与受灾方讨价还价,会出现什么后果呢?经过简单地讨论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的领域市场不能起调节作用。并进一步说明,即使市场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也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接下来让学生根据提示,阅读相关材料,从中归纳出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表现、后果,并在课堂上交流。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说明仅由市场调节可能会造成对后果。

  设计意图:

  ①通过创设情景,加深对市场调节局限性的理解。

  ②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③每个相关材料都是图文并茂,并结合课本知识对材料进行评析,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3,体验探究。

  为了加强学生对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其优点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实际,选取了一则材料及一幅图片,以“经营之道”为题,让学生从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探究企业的经营之道,写一篇小论文。这个小课题不仅涉及本课的内容,也同第二单元第五课“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紧密联系,能够把所学的新旧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

  4,归纳小结

  梳理本课时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认识到:市场调节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并不是任何市场经济都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引导学生要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那么怎样克服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呢?这就要加强宏观调控,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

  5,反馈练习

  围绕本框题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些能体现学生思维特点的题目,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落实本课时的教育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反思

  1、本课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的空间,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和学习策略,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难点,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上跨越式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学内容涉及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理论,由于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很强,而且整个教学内容量比较大,课堂中似乎偏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环节放不开,没有彻底地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大力探索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精神。

师说说课稿 篇2

  一、说课标、教材

  (一)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关于课标的解读:

  据《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应该落实以下任务: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1.新教材编写分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2.《师说》一文的教材地位: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教材将本文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即安排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之后,并且处理成自读课文。我想,当成自读课文应该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积累,应该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此为一;本单元前三篇均为论述性文章,学生对论述文的论证方法、结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此为二。以上两点,成为自读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尝试主动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的,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②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情境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文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难点: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①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清代学者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二)教法

  ①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归纳法: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课堂背诵指导,强化记忆,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课文,学习第一段和第四段,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研习二、三段,归纳文言词句,分析论证结构,引导背诵第二段。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第一课时简单了解作者、背景、然后甴问题:本文是韩愈为谁写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要写本文?导入第四段的学习,再由问题:古人的从师之道是什么?过度到第第一段的学习,通过学习明确:第一段告诉我们古人的从之道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从,师之所从也。

师说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师说》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篇是新编高中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C.德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说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

  三、说学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教师搞“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学生无所谓主动观念,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新教材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制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理解性的记忆,实现诵读与背诵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资料,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介绍,让学生对本篇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拟分三课时进行。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

  第一课时:串讲和点拨,以诵读和字词积累为主;

  第二课时:讨论和分析,归纳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本篇的写法;

  第三课时:阅读鉴赏,熟读成诵,扩展阅读,学会知识的迁移。

  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齐读第1、2自然段:(力求背诵)

  三、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提问,释疑答疑:

  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看不起他们,现在士大夫之类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吗?)

  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听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四、讨论、归纳本课特殊的文言现象:(展示课件)

  此部分为突破重点之环节,在上节课布置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以课件图示出。加深学生印象,并通过此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并归纳文言现象,最终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前面的学习,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基础知识目标,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其他几个目标呢?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期达成基本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五、讨论、解读课文:(学生活动为主)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新教材所选篇目,不仅在文言知识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启发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文学主张,那么,我们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为什么要忽视对其他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哲理性的探究呢?

  本篇在不仅在写法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此,引导学生理解本篇的构思,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讨论:本篇是立论文章还是驳论文章?(结合题目)

  明确:本篇属于立论文章。

  1. 思考讨论:既然本篇属于立论文章,那么,它到底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议论,还是围绕一个论题来展开议论呢?

  明确:就立论文章而言,可以分为两类:(1)论证型立论文(2)阐述型立论文

  (1)所谓论证型立论文,即有一个完整的提挈全文的中心论点,作为摆事实讲道理加以证明的对象。

  (2)所谓阐述型立论文,是全文从几个角度上去阐述论题,即多侧面地揭示论题所包含的内容或意义,它只有阐述点(或曰分论点),没有中心论点。

  3.就从师这个论题,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本篇有三个阐述点

  第一个阐述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立该点的理由是: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论定教师的职责,破除为师的神秘性。② “人非生而知之”,这是指出从师的必要。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明确择师的标准。这三点理由,围绕人“必有师”,层层递进,有力地支持了阐述点。

  第二个阐述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针砭唐朝社会上崇尚门第、轻视知识、耻学于师的时弊,全面分析从师风尚不流传的原因。接着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①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下层社会基础。②为父者耻学于师,这是师道不传的家庭因素。③为官者——士大夫之族嘲笑相师,影响恶劣,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这是来自社会上层的最主要因素。一言以蔽之:师道不传,匹夫有责,士大夫尤甚。 (见表格)

  第三个阐述点是“圣人无常师”,论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先举孔子从师行为作例证,次举孔子择师言论作引证,最后析理结论。

  文章末段说明作文由来(写作目的),对论题作一点补充交代,并且以李蟠这个从师学习的正面典型显示恢复师道是有希望的。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习

  (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背诵指导、扩展阅读(略)

师说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美术一年级第二册第十四课。

  2、教材分析:现代化的建筑日新月异地映入孩子们的眼帘,富有民族和传统特色的本土建筑感染着他们,而神奇、梦幻的童话以超现实的形式为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敞开了自由遐想的空间,所以本课要求他们在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建筑物感知、回忆的基础上,神奇化、艺术化地创造出新建筑群,从生活中来发现而又超越生活的表现。

  3、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大纲》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各种基本型,会用大小不同的这些形状概括、组织成建筑。

  (2)、引起学生关注身边的建筑,感受他们的美以及与生活的关系。

  (3)、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创造空间的能力。

  4、重难点

  我认为最能体现课题目标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抓住重点就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及顺序,而一般重点部分往往就是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感受城堡的外型美感,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创作。

  (2)、贴近生活对城堡进行创新。

  5、教具:

  作品 、各式各样的卡纸图形 、彩色笔等。

  二、说学情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在美术教学上,学生的思路更广,思维更活跃,而且欢迎更新颖,更有趣味的美术活动形式,他们敢动手、爱提问、好奇心强,乐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认识规律,我采用以下的方法:

  (1)、情境创设法:利用直观形象的录像画面,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提问法:在本课教学中,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因为没有问题,没有思考就得不到思维的发展,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3)、发现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头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4)、启发式谈话法:分析城堡的组成形状,以及生活中任何东西都能变成城堡。从而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大胆想象,解放学生的手,使他们放手制作,解放他们的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

  四、说学法:

  “学”是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将采用以下的主要学法:

  (1)、交流合作讨论法:教师提示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仔细思考讨论合作,然后随意交流、发言,这样的学法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在民主、自由、开放的气氛中纵横驰骋,把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2)、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的制作与绘画练习中,我运用了课件中的学生作品及范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自主学习;

  合作比赛、展示互评;

  课后拓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观察、自然的引入教学内容。播放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白雪公主》,自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城堡的美,诱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城堡的美感。

  (二)、讲授新课,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了解。

  ①、播放课件:一些漂亮的城堡图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见过真正的城堡,通过观看欣赏动画片中的城堡,对城堡的形状有所了解。

  设计意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鲜明的表象,让学生对城堡的形状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②、观察阿拉丁住的城堡:

  让学生从上往下观察,发现城堡是由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圆形、拱形、长方形等组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直观对照、比较。掌握城堡是由各种基本形组成的这一概念。此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

  (2)引导学生了解城堡的组成方法。

  ①、由几何形体组成的拼图游戏:

  教师出示一些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大同的几何形体。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摆出一座城堡,师指导,解决城堡的前后、大小、色彩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学生摆城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解决,为学生更好的完成作业做好准备。

  ③、出示课件:由生活中的物品联想出的城堡,如:圣诞树城堡、蜗牛城堡、铅笔城堡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物品通过联想变成城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体会到美术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生活中美术与生活紧密的联系。

  ②用课件出示作品,开阔学生的创作新城堡的思路。

  由线条画出的城堡:直线、曲线、折线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城堡的绘画方法。让学生了解表现城堡的方法不是单一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表现。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3)、欣赏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欣赏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了解城堡的不同表现形式,并进行想象创造设计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4)、各小组设计自己心目中的城堡。(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动手制作,加强他们的表现力以及小组的合作能力,师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辅导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活动,把活动深入开展下去。

  (三)、交流、展示互评

  1、展示、观赏作品

  2、自述(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想法)

  3、互评(彼此交流学习,培养学生欣赏评述能力。)

  设计意图:此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评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向他人展示并描自己的作品,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发言,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随时赞赏其富有个性的表达和创作。通过这样的交谈方式,学生便学会了如何欣赏作品、如何发现作品的问题及如何评价作品。

  (四)、课后拓展。

  让生回去找一些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城堡,让生再一次体验美术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之情。巩固新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

师说说课稿 篇5

  一、《舞台灯光师》是大班主题活动《七彩世界》中生成的一个科学活动。在科学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操作活动的灵魂,强调为幼儿提供材料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强调幼儿的自主活动,并在活动过程鼓励幼儿的自我调节。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在本次活动的一开始,让幼儿观看舞厅灯光的录像,引起幼儿对七彩灯光的兴趣,教师以“我们也将活动室变成一个舞厅”的话作为连接下个环节的铺垫,萌发幼儿制作彩色灯的愿望。

  在操作环节中,为幼儿提供与其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适应的材料,有:手电筒、彩色透明玻璃片、糖纸、彩色塑料纸等,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产生“玩一玩”的想法,并在对多种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激发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观察手电筒的灯光透过红布、透明玻璃片、糖纸等不同材料看到的不同颜色的光团,使幼儿的兴趣大增,然后幼儿还是不断地摸索,尝试,通过用不同材料的比较,让幼儿发现在这些材料中,用彩色玻璃片能使灯光的颜色变化得最明显,最接近舞厅中七彩炫燿的灯光,从而激起幼儿要用彩色玻璃片制作舞台灯的欲望。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将不同的彩色灯光重叠在一起,感受彩色灯光的美妙与神奇。然后教师给幼儿一个这样制作彩色灯的平台,让幼儿体验制作成功后的喜悦与快乐。最后也是幼儿觉得最有成功感的时刻,让幼儿尝试做舞台灯光师,配上节奏强烈的音乐,幼儿打开制作的“舞台灯”,让幼儿完全投入到制造舞台的欢快气氛中去,使幼儿再次体验到了成功感。

  二、此次活动也是经过几位老师的多次试教,加上园领导的指导,多次修改教案后才推出的。我也非常感谢园领导给我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在众多的姐妹面前展示自己。虽然不是很完美,但这也是一次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机会。在此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借此不断改进,谢谢大家!

师说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东南西北》,是小学实验教材第三册《方位认识》的第2课时。初听这个课题让人感觉是自然课的知识,同时它也是语文课的一个教学内容,如今它成为了小学实验教材中一个新增的知识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日常生活以及自然课上的知识积累,对于东南西北有较为感性的经验认识,但是对于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本课通过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简单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为日后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做好铺垫。“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此从小学会正确地辨别方向,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学会识别东南西北4个方向,能够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地图上物体所在方位。

  2.能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能进行简单的路线描绘,感受“东南西北”方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辨认方向的意识与良好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辨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难点: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能进行简单的路线描绘,感受“东南西北”方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策略

  针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本节课我以开放式教学为主,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一个引导着、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设置为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把静态讲授的转变为动态体验的过程。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比较、讨论、小组合作、交流互动、媒体演示等环节,做到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性、趣味性,以这样的方式构建新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一年的学习,能够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为本课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方位的认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数学常识,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有力的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我们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无疑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重视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沟通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同知识点

  学生在其它学科如语文、自然课中已经有过方向学习的经验积累,例如:语文实验教材第三册中《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学生已经知道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通过积雪的融化、北斗星的位置来判断方位,把这些不同[源自]学科的知识加以整合,有利于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从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导入新课,被皇后驱赶到森林的白雪公主迷了路,引导学生说出“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简单交流辨别方向的小常识,通过地图的展示,明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指向标,唤醒认识中经验积累的那部分,以此作为教学重点突破的一根拐杖。

  (二)探究新知

  1.辨别相对位置

  在初步建立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的基础上设计了同桌互相问答的方式,根据所给的方向找到相应的物体或者给定物体找出相对应的方位,例如“火车站东面是什么地方?飞机场在餐厅的哪个方向?”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要求学生边指方向边说,动作配合语言,更有助于记忆。再把问题放到相对复杂的方向情景图中,观察以火车站为中心,它的东南西北4个方位分别是哪些地方。这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四个方向,也让学生充分感知参照物的不同,所对应的东南西北也有所不同。

  2.描绘路线

  在熟悉四个方向的基础上紧锣密鼓的学习路线的描绘,要求学生能直观的识别简单的地图,并且为接下来的线路设计做好铺垫,提出问题“小猴从地铁站出发,朝北走1个单位长度(也就是1格),再朝西走2个单位长度,再朝北走2个单位长度,再朝东走1个单位长度,说出它最后到达的地方。”请学生在观察、辨别、讨论后得出结果,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培养了互相倾听学习的好习惯。

  3.设计线路

  本节课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知识,比如说地图上的方向的'规定,我使用了较为直接的讲授法。但在设计路线这一环节中,特别是“小猴和小猪从停车场出来,想去餐厅,该怎样走”的设计活动中,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性、创新性学习,鼓励学生寻找多条路线,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再进一步从实际角度出发让学生比较各线路,可以列式计算所经过的单位长度(1+4+1=6)从而得到最为合理(即最近)的线路设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人文拓展

  从古到今,人们对于方位的认识一直在发展,工具的使用也在不断的更替,尤其是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诞生,使人们对于方位的准确认识更上了一个台阶,因此将思南、指南针、罗盘这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工具介绍给学生,不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也让他们了解了人类智慧的发展与学习数学的价值,更潜移默化的传递了国人对于四大发明的自豪与骄傲。

  (四)实践应用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引导学生回到熟悉的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乐趣。基于这一理念,在课的结尾我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去辨认方向。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张浦东新区的地图,下课后试着在度图上找到我们的学校,再认一认你的家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看看从你家到学校可以怎么走?”不急于让学生找出答案,而是将课堂延伸到35分钟之外,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给他们更广阔的平台。

师说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四、 说教具

  我校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故选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先制作好PPT课件,放到网上,上课时调用。

  五、 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二)预习指导:

  借助《高中语文词语手册》,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①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三)检测预习,出示练习:

  完成教学目标A中关于文学常识以及识记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结合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教师小结,补充。

  (四)教学新课: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这是教法一的再落实。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这一步要对学法A进行指导,是完成教学目标A中熟读课文的主要一步。设计此程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一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对学法B进行初步指导。

  4、着重根据“思考练一”,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内容,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二步。这步程序由中等学生来完成,以此带动两头。

  (五)教师小结以上内容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要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的结果是烛之武说退了秦师没有?对,说退了秦师。那么烛之武在国家危急关头,是否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主动地担当起这个重任的?在大军压境,敌我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情势下,烛之武又是采取什么方法使一心想借此扩张自己势力的秦穆公改变态度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三)学习新课:

  1、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个性。这步程序是教学目标B的再落实。用教法2中语言激情的方法来感染学生,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2、把本篇中所需要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加以归纳,再次落实教学目标A。引导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这样,既把握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3、 概括课文情节,根据情节要点分析人物形象。这是完成教学目标C的第一步。

  4、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a、第一段总共二十五个字,交代了哪几个问题?(明确:当时形势,战争起因,秦、晋驻军方位。)

  b、第一段埋下两处伏笔,联系全文,分析其内容与作用

  c. 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 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 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 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 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 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

  5.总结

  ⑴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 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⑶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6.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三

  (3)研究性阅读《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

  7.板书见课件

【【精华】师说说课稿集锦7篇】相关文章:

1.【精华】师说说课稿集锦七篇

2.《师说》说课稿

3.《师说》说课稿

4.【精华】教师说课稿3篇

5.【精华】师说说课稿9篇

6.【精华】师说说课稿3篇

7.【精华】师说说课稿四篇

8.【精华】师说说课稿三篇

上一篇:朋友圈心情说说 下一篇:师说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