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手抄报素材

2022-12-23 手抄报

  冬至节气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确定了,在从那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它一直是国人在一年之中最为重视的几个节气之一。下面是瑞文小编收集整理的冬至的手抄报素材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名言说,“眼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作为我国农历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冬至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到来。这敲打着你,此后很长时间,请务必套好秋裤、裹紧棉袄,行动受限,总好过伤寒缠身。当然,更重要的是,关于冬至的基本知识还是要get得不偏不失才好。

  冬至不是旧年的结束,而是新年的开始。很多人认为,冬至之后是春节,这一年终于要过完了。其实在中国历史中,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的概念一直没有变过。《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古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是时候磨亮出头下地干活了。于是,冬至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这天不算冷,只是最冷季节的开端听到“冬至”二字,很多筒子就有触冰的赶脚。其实作为数九的第一天,冬至其实并不是最冷的时候。科学达人们这样解读:冬至这天,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但是随着每天散失的热量越来越大,而太阳提供的热度越来越少,地面标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春天也就紧随而至了。

  冬至吃水饺还是吃水饺?恩,那是你活动半径有限“冬至大如年”,所以,很多人一早就给自己和家人预订了饭店位置,吃美食去。在北方,饺子更是必不可少之物。

  其实,除了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还有很多美食也是势不可挡。今天,小编特将各地冬至美食打包奉上,让我们在这寒冷的冬日里,一同回味那些充满暖意的家乡味道吧!

  北方:冬至饺子夏至面在我国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山东:羊汤滋补又暖身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现山东滕州一带冬至家家都要喝羊肉汤。

  上海:家家捣米做汤圆旧时上海,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这一天习惯吃汤圆,来庆祝冬至的到来。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各种馅料,做好的汤圆用来祭祖以及互赠亲朋。

  苏州:冬至馄饨忆西施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而吴国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

  在冬至,苏州人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后来,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

  杭州:一天三顿吃年糕杭州人喜欢在冬至这一天吃年糕来庆祝。每逢冬至,都会制糕来祭祖或者馈赠亲友。在饮食上,三餐都会做不同风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丝炒年糕等等种类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图吉利,寓意年年长高。

  台州:擂圆意味深长在浙江台州,擂圆是冬至的重头戏,“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擂圆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温水揉成面团,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圆子揉圆,煮熟后放在豆黄粉里滚拌。因为这个过程临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圆起名叫“擂圆”。

  而豆黄粉是用黄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红糖,味道香甜浓郁,配上糯米圆的细腻糯软,令人食欲大增。夹一个粘满豆粉的擂圆,趁热咬上一口,香喷喷、甜滋滋、暖烘烘、软绵绵,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经典的甜圆,也有很多家里喜欢咸的冬至圆,咸圆就是在糯米团里放馅,包类似猪肉、豆腐干、冬笋、香菇、红萝卜、白萝卜等细丁,可蒸可煮,鲜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宁夏:冬至吃“头脑”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羊肉粉汤饺子做法独特,味道香辣可口,现在已成为银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长沙:冬至做“猫乳”长沙城乡居民习惯在冬至前后制腊鱼腊肉,将鱼肉用盐腌四五天后挂当风之处晾干,然后用木屑、谷壳、橘皮、花生壳熏烤,或挂柴灶上熏烟,至其色金红,叫“冬腊肉”,可贮留至次年夏日不腐。冬至日做霉豆腐,俗称“猫乳”,为长沙地方特产之一。

  厦门:排队买姜母鸭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在吃鸭,盐鸭、酱鸭、烤鸭、四物炖鸭,冬至吃姜母鸭。一条街只要有一摊卖姜母鸭的店,就整街飘香。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中华大地上的各种冬至饮食风俗至今依然广为流传,足以见这一天对于百姓农耕劳作以及生活作息带来的重要影响。的确,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至,在此之后又有小寒、大寒和数九接踵而至,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将到来。因此,冬至之后要多注意保暖,饮食上也要多食温热食物,增强御寒能力。

  在快时代已经成为流行的当下,小编认为,从传统中获取文化传承还是十分有必要的。想象一下,此后的某一个冬日午后,你讲着自己的冬至新知,与家人亲友围炉而坐,吃什么反而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彼时彼刻,亲情流转、心境温暖。这些传统的美食不得不说,超美味的,每一样都想尝试!

  冬至习惯

  敬神明、拜祖先、“饲耗”、吃汤圆、做腊味糯米饭、杀鸡宰鸭炖八珍……后天是冬至。冬至阳生,由于被认为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冬至自古以来都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气。而在广州,冬至受重视的程度更是非同寻常。“冬至大过年”、“肥冬瘦年”,在老广们

  看来,冬至甚至比春节还重要。

  “广州人过冬至,排场比春节还大呢!”说起广州人过冬至,来自江西、已经在荔湾区一陈姓人家做了三年保姆的秦姨啧啧称奇。她说,应陈家老奶奶的要求,她已经提前好几天按往年冬至的“规模”准备今年的冬至了。

  老广州

  敬神明拜祖先吃腊味糯米饭

  秦姨说,冬至是广州人合家团圆的日子。那天一大早,她就得起来煮汤圆,做腊味糯米饭,备好果品糕点了,因为陈奶奶一起床就要先在大厅敬供神明与祖先。然后,整个上午,都得为中午的那顿大餐忙碌。本来陈家的年轻人都主张去酒楼里聚一聚就行,可是,陈奶奶不同意。她说,吃饭前要拜祖先的,如果去酒楼,祖先怎么认得路呢?在乡下,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家族,还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那叫“祭冬”。因为意义重大,中午这桌酒菜,让秦姨颇费心思。老太太说了,“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所以,冬至这一天一定要“补冬”。鸡鸭鱼肉不可少,羊肉、狗肉也是“补冬”的例牌。总之,九菜一汤是缺一不可的。

  小孩子

  冬至搓汤圆曾是最快乐的事。另外,汤圆是必备之品,而且一定要全家人围桌合吃,说那叫合家团圆。每人吃一碗,还要再添加一些,那叫“添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陈奶奶说,在她小时候,准备汤圆是过冬至的一件大事,那时当然没有现成的汤圆。通常在冬至的前一两天,家家户户就开始磨粉了,然后在冬至的前夕,全家大小一起来搓汤圆。那是小孩子们觉得最快乐的事情。小孩子们不用搓汤圆,只是用米粉捏成鸡、狗、猪之类的小动物玩,叫做“鸡母狗仔”。

  秦姨说,最有意思的是,每次全家人吃完汤圆后,陈奶奶一定要拿几粒汤圆贴在门楣上,说是“饲耗”。陈奶奶说,只要在冬至这一天把老鼠喂饱了,以后老鼠就不会来咬烂家里的杂物了。

  年轻人

  喜欢过洋节对冬至不“感冒”

  在天河区某大型写字楼上班的杨小姐是本地人,她说,每年冬至奶奶都会“勒令”她赶回去吃团圆饭。不过,“冬至大过年,说是这么说。”她对冬至倒没有什么感情。和所有新新人类一样,杨小姐也喜欢过洋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母亲节……她都觉得很有意思。相反,对传统节日她却并不“感冒”。

  “说到底,还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吸引力不够!现在就是过年,年味也越来越淡了。”杨小姐说,“冬至无非是大吃一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谁会在乎那一顿吃呀?就说汤圆吧,以前是只有过节才吃,现在超市里随时都有卖,品种也应有尽有。”不过,怎么说都是广州人很重视的节日,杨小姐说,还是要全家吃一顿饭,团团圆圆嘛。

  冬至民谚

  “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冬至无雨一冬晴”;“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

  古时冬至要放假休息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冬至这一天。“唐书”载:“元正,岁之始;冬至,阳之复,二节并重。”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沿袭至今。《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全国各地冬至习俗

  老北京冬至要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河南要吃“捏冻耳朵”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时适逢冬至,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乡亲衣不遮体,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就叫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吃。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做“捏冻耳朵”吃。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扁食”或“烫面饺”,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江南要吃赤豆糯米饭 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赤豆饭吃,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的手抄报素材】相关文章:

冬至的作文素材10-07

关于冬至的作文素材10-07

回族手抄报素材02-21

励志手抄报素材02-17

过年手抄报素材04-09

经典诵读手抄报素材02-25

过年的手抄报素材07-08

春节的手抄报素材07-11

军训手抄报素材06-19

中秋手抄报素材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