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2021-04-11 试题

  一、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3分)

  省略(luè lüè) 活跃(yào yuè) 啼叫(tí dī)

  温顺(shùn xùn) 捕捉(bǔ pǔ) 枉费(fèi fì)

  二、读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5分)

  zhòu xiáng chèn sǒng chǒu

  雨 飞 机 立 陋

  chà tān héng xiàn liàng

  道 开 平 慕 原

  三、组词。(3分)

  作“优美的(景物)”讲( ) 作“看望”讲( )

  胜 作“能承受”讲 ( ) 张 作“展开”讲( )

  作“打败(别人)”讲( ) 作“铺排陈设”讲( )

  四、按要求写句子。(6分)

  1、蚕的小小的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缩句)

  2、①人们缺乏环保意识。 ②人们常常受到自然的侵害。(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3、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铁路工程师。(改成反问句)

  4、田野里有青蛙叫着。(改写成拟人句)

  5、没有人不说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听英雄。(改为肯定句)

  6、大厅里安静极了。(改为夸张句)

  五、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5分)

  我们的李老师( )年过半百,( )还像年轻人那样充满朝气。为了他钟爱的学生,他几十年如一日,( )遇到特殊情况,他( )尽量不耽误我们的课。李老师备课特别认真,讲起课来,( )清楚明白,( )生动形象。他只要( )有空,( )和我们谈心,特别是对后进的学生,他( )批评一下了事,( )耐心地做思想工作。

  六、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错别字2个,病句2处)(4分)

  阅读课外书籍,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因此,我们要多读一些童

  话、诗歌、语文课本……只有大量阅读,广泛积累,才能提高文学素养。

  七、仿照下面两句话的格式和含义续写两句话。(4分)

  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份温馨;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增添一份春色; , ; , 。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在本册书中,我们感受到了众多人物的伟大人格,比如: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 ,美国的第16任总统 ,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 ,名著《简.爱》的作者 ;我们领略了老舍笔下 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了 的深情厚谊;我们还领略了安塞腰鼓 的气势;我们知道了 、 和 都是大自然的文字;我们从《学与问》中明白了 。

  2、“大风起兮 ,威加海内兮 ,安得猛士兮 !”这是 写的《 》。

  3、要写好作文,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古人说得那样:“

  , 。”

  4、欲知天下事, 。学了就有用处处行, 。读书全在自用心, 。

  九、口语交际广场。(9分)

  1、你的同桌不爱读书,也不爱看报,你会怎样劝解他?

  2、姐姐躺在床上看书,你会怎样对她说?

  3、为了查阅资料,你到邻居张爷爷家去借《中华文库》,你会怎么向他借呢?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4分)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估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估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一了半。

  1、詹天估在开凿隧道时采取了哪两种凿井的方法?原因是什么?(2分)

  第一种是 ,原因是 。

  第二种是 ,原因是 。

  2、看看下面的图,想想它们代表哪处山岭,填写在图下括号里,然后在图画出詹天估采取的凿井的示意图(4分)

  3、从文中画线的部分,你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或成语?至少写两个。(2分)

  4、这段话的意思可以概括为( )。(2分)

  A、讲开凿居庸关隧道的情况。 B、讲开凿八达岭隧道的情况。

  C、讲开凿隧道的情况。 D、讲开凿隧道遇到的困难。

  5、从一座大山的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怎样才能保证隧道在中间准确无误的接通呢?说说你的想法。(2分)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苏教版期中试题02-18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08-13

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试题02-17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题 08-04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02-16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08-08

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15篇02-20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11-12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试题10-12

小学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