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患了文化幼稚病散文

2022-10-05 散文

  看到转载的一篇文化评论《“蓝精灵体”流行:全民文化幼稚病》,虽然它是针对“蓝精灵体”在网络上迅速流行而引起的文化感慨,但却很令人警醒。这让我们看到了当下,我们的文化生态上、文化精神上、文化心智上,更多的“幼稚”病症。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时,作家张炜的《你在高原》引起了很大争议。《你在高原》被文学界称为“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纯文学作品”,共分39卷,出版了10部单行本,总字数多达450万字。就是因为这样长的篇幅,在读者中产生了“评委是否真的读完了该书”、“读者是否喜欢读这样的‘大部头’”的疑问。其实,我们如果暂且抛开这样的争议,就会发现我们今天的文化阅读其实正在日趋浅薄化、幼稚化。

  现在,我们接受的是快餐文化、读图思维,我们阅读更多的是仅仅吸引了一下眼球就会消失了的畅销书。用了22年时间写就的《你在高原》这样“一本不愿屈服的书”如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似乎已经不太习惯接受,甚至感到阅读上的困难。

  目前,微博写作很流行,利用碎片时间是其成功的重要秘诀。人们仅有的是“碎片时间”,在匆忙、浮躁之中,来不及进行缜密深入成熟严肃的思考,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还原事物的真相。这样,我们的精神、心智,怎能不会趋向幼稚、低能?在国外一本名叫《浅薄》的新书中,作者认为互联网正在把人类的专注和思考能力撕成碎片,让人变得浅薄,变“傻”,让人类逐渐丧失掉感知、理性和审辨的能力。

  著名红学专家刘心武在广州南国书香节上回忆说,2000年他到英国伦敦进行有关《红楼梦》的演讲,发现那里的年轻人都非常崇拜莎士比亚,把莎士比亚当做英国文化的名牌和象征,不允许他国人说莎士比亚的不是,“但在中国,却很难找到这种共同的文化品牌,这也是我对现实社会的焦虑”,“我认为中国文化要腾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祖先的东西以最好的方式保留下来”……

  其实,这也是我们普遍的文化焦虑。反观我们在对待一些历史文化人物,尤其是一些可以代表我们民族文明、华夏文化的伟大人物的态度上,我们更喜欢盲目地颠覆、戏说、贬低,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幼稚症、历史幼稚症的表现――不尊重自己的历史传统,不知道自己是谁,不懂得自己的文化,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清楚自己的责任。

  “蓝精灵体”据说特别受“80后”群体的欢迎。有人批评说,这些“蓝精灵体”的写作者和拥趸,沉浸在电影引起的“童年怀旧”的情结里,再三玩味,用以躲避生活的压力、生存的困境,这无异是在文化上患了一种幼稚病,甚至成为精神上的一种软骨病……其实,如今像这样的流行娱乐风潮,可谓五花八门、乱花迷眼,但其无一不是追求“娱乐至死”,追求彻底的“愚乐”。

  所以,我们应该审视我们的文化中、精神中的“幼稚”病症。我们如果患上了文化的“幼稚”病,那么心灵就会日趋浅薄,我们会泯灭了我们对文化感受性、道德同情心和人类终极精神价值的追求,我们的心灵中就会没有了诗意,我们的记忆中就会没有了历史,我们的思考中就会没有了智慧和哲理……(编辑:王冠婷)

  编辑提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阅读惰性成为现代人身上的一种普遍现象。面对安全感的缺失、急于求成带来的内心浮躁,我们需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依然值得深入探索和思考。其实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寻找答案、解决疑惑的方式,尽管最终的答案莫衷一是,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浮躁要不得,且不仅仅是在阅读上。

  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涌进中国,浓郁的“文化焦虑”在当代的中国社会弥漫着。这种文化焦虑中有深沉的自我反思和忧患意识。但是在这种焦虑的压力下,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已有的文化传统上,不分良莠地继承文化遗产,而是应该培养起理性的“文化自觉”,催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纳百川的现代文化。

  • 相关推荐

【我们患了文化幼稚病散文】相关文章:

中华文化,我们来守护散文06-15

散文-我们,相约06-18

我们的信仰散文06-15

我们现代散文04-25

我们的班长散文04-21

有关文化的经典散文05-31

文化镇江散文06-15

文化寻根散文06-15

文化遗传散文06-16

文化宿命的散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