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一首别子固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发布时间:2017-11-28编辑:互联网

①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⑴,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⑵,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②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③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辅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④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 ⑴子固,曾巩的字。⑵正之:孙侔,字正之,吴兴人。

22.第①段中,作者认定“贤人”的依据是: 。(2分)

23.概括第②段的意思。(2分)

2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志同道合的人应相互交往,共同进步。

B.与自己有相同知趣和理想的只有这二人。

C.与二人携手共进,登堂入室,追求“中庸”之境界。

D.只有与二位“贤人”交往,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25.对本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作者与曾巩分手后的赠别之作。

B.曾巩与孙正之虽是好友,但两人未曾谋面。

C.文章既表达了作者对二人的真挚友情,又反映出自己追求至高境界的远大志 向。

D.作为一篇道别之作,本文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充满哲理睿思。

26.联系全文,谈谈对文题中“同学”二字的理解。(4分)

答案:

22.(2分)“学圣人”(或:“向圣人学习”)

23.(2分)贤人之间互信不疑

24.(2分)C

25.(3分)D

26.(4分)真正的“同学”是共同授业于圣人的同道中人,(1分)能够致力于学习圣人之道而确立一致的志向。(1分)以“中庸”作为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1分)“同学”之间是否同堂、有否来往交谈并不重要。(1分)

[译文]

  长江的南面有一位贤人,表字子固,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敬仰他,和他交友。淮河的南面有一位贤人,表字正之,也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也敬仰他,和他交友。

  这两位贤人,脚不曾相互来住,嘴也不曾相互讲话,书信和礼物也不曾接受过。他们的老师或朋友,难道完全相同吗?我考察他们的言论和行为,那些不相似的地方多么少啊!说:学习圣人罢了。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或朋友,必定是学习圣人的。圣人的言论和行为,难道会有两样吗?他们的相似也是恰好的。

  我在淮南,向正之称道子固,正之对我不怀疑。我回到江南,向子固称道正之,子固也以为对的。我又知道所说的贤人,既是相似的又是互相信任和深信不疑的。子固作《怀友》一首诗赠送我,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希望互相帮助,拉着我以至于到达中庸的境界罢了。正之大概也曾经这样讲过。

  安稳地前进,慢慢地行走,车轮碾过中庸之道的庭上,就进入他的家,舍弃这两位贤人还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自信必定能达到的,今天也愿意在你们左右干,帮助我进家恐怕就可以了。

  唉!官员有职守,私家有牵扯,我们会合不能够经常啊!因此写作《同学》一首向子固告别,来互相警诫,并且互相安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