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海草民居的生态美的论文

2021-05-31 论文

  胶东民居在村落整体规划中就恰当地利用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赋予了村落空间结构和布局形态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进而塑造出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环境特色。由于当地多山和丘陵地区,当地沿海村落大多选择阳坡、面海、地形较平缓的地方建房。由于土地较紧张,所以,村落中房屋密度较大,院落适中,街道较窄。村落大多沿山坡横向展开,呈条状布置。威海石岛村作为自然渔村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布局形态基本沿海崖地形自然分布,呈现一种后依青山,三面环山的带状格局,尽管它不像福建、皖南一带按礼俗约定形成的传统村落那样层次分明、结构清晰,但若仔细品味,仍然能感受到以点(广场)、线(道路)为骨架进行组织的空间结构和有次序的场所感。这里村民们的修船、补网活动既为广场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又进一步丰富了村内场所的人文色彩,表现了生产活动和居民生活在空间方向上的有机交织;在街巷组织上,不仅因不同功能存在宽狭方面的差异,而且因村民们的不同活动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因此,石岛村的村落结构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产生活,需要表现出很强的中心感和层次感。由于村落布局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从一些广场、路径的形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发调节的痕迹,从而使村落的空间营造与自然景观环境融为一体,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幅依山傍水、高低错落的优美画卷。当你走进胶东半岛的渔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句油然而生,硕大松软的褐色草顶,粗犷、厚实的墙体,成排的卷棚顶式的屋脊造型,弯曲的石板路,灰白的房顶,暗红的石头墙,古朴稚拙又浓淡相宜,充满了轻松的水墨趣味;那些历经无数风雨、长满青苔的海草房屋顶的阴坡面,又像老照片,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印证了历史的久远,斑驳陆离、默默无语,向人们昭示着海草房的厚重与坚韧。这种与自然环境、生态资源和谐共生的建筑,聚集着胶东传统海草房原生态的本土基因。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胶东的海草民居凝系着胶东人民乐观质朴的民风和勤劳智慧的精神(图1),渗透着“以天合天”、“自然而然、无为而治”、顺乎天性的自然哲学观。

  胶东海草民居的建筑构造因循环境自然营造、相得益彰

  自然环境是人们藉以活动的背景和舞台,与人形影相随,共时并存。胶东地区沿海渔村大多面朝大海,风多雨频。为适应这种气候特点,民居大多将防风、便于屋面排水等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从而形成建筑进深较短,屋面起伏很大的住宅形式。

  “建筑语言因循气候”,胶东人建房,在季节上图1威海海草民居Fig.1SeagrassresidentialbuildingsofWeihai有所选择,夏天很少建屋垒墙的,鲁南谚语说:“六月打墙六月倒,六月不倒直到老”、“四月不打炕”;烟台一带说:“五月不盘炕,盘炕没有人儿上”。因此,建房一般在春季进行,这是因为春天阳气回升,雨水稀少,空气干燥,昼长夜短,不热不燥,便于劳作。“建筑是生活的建筑、建筑艺术是生活的艺术”,海草房就是生活艺术的结晶。聪明的胶东人民在海草房的建造中,针对胶东地区风大雨多的特点,房顶通常采用两面的屋顶或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采用这样的结构,既可减弱四季不断的海风,又有利于降水排流速率的提高。当冬天暴风雪熔化后,雪水可以顺着这个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迅速地向下流去,减轻雪对房子的压力;夏天的雨水可以顺势而下,不会漏入屋内。屋脊的建造左右斜度为50°,苫盖的海草最厚处为4m,檐厚0.5m,每座海草房所用的海草需要500~1000kg海草,以前,殷实的人家海草甚至达到5000kg。在荣成一带,海草房顶的苫草都很厚,有的达1m以上,且脊部两端的海草苫得高于中央,并向山面做切角处理,使屋脊形成一明显的曲线,颇像中国宋代建筑中的歇山曲脊的处理,丰富了海草房的造型,使其更富有渔家特色。

  建筑的外观因循气候,室内空间也毫不逊色,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空间。民居的正房一般都坐北朝南,房间进深不大,内部空间紧凑。南窗大而北窗小,这些空间特点都保证了室内能够充分采纳阳光。顶棚用玉米秸作结构层,用彩色的印花纸裱糊,自然形成隔冷、热气流的隔离层;厚重的墙体起到吸热慢、散热慢的作用,自主调节昼夜温差;冬季普遍采用火炕取暖去潮,据《新唐书高丽传》载:“冬月皆作长炕,下燃温火”。火炕用土坯或砖砌成墙体,用土坯做台面,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冬日躺在热炕上,外面是寒风凛冽,而身下却热乎乎,非常舒心温暖。假如有客人来,这里就变成会客厅,主客火炕一坐,品茗聊天,好不惬意,形成极为舒服的居住空间。夏日,支起上扇窗,摘去下扇窗,改善通风条件,有利于防暑降温。旧房改造也别有一番趣味。当砌墙的粘结物因风化而脱落失效、不得不更换墙体时,泥瓦工会将海草屋顶整个架起,在原宅基上拆掉旧墙,砌筑新墙。墙体砌筑好之后,再将屋顶重新坐落到墙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海草房的'配套设施也在不断更新,有的主人在草顶石墙基本框架不变的基础上,用乳白色铝塑门窗装修海草房,使它成了既有传统风貌又有现代意味的海滨别墅。

  胶东海草民居材料独特的生态价值与生命力

  材料是建筑艺术的载体,好的建筑必须有好的建筑材料。熟练掌握材料的性能,了解加工技术与形体之间的配合,方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材料和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进而创造出崭新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因此,匠心独具地巧用各种材料,才能凸现建筑的地域文化。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著名建筑师赖特说“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故事。”因此,千百年来,胶东人凿山取石,捞海取草,创造了形貌独特的海草房,形成了胶东渔村的独特风貌。

  海草是在浅海生长的野生藻类,适宜5~10m深的海域生长,海草春荣秋枯,几十年以前,胶东地区海边海草丰富,成熟的海草被海浪大量地卷上岸滩。被人们拉上岸的海草经风吹日晒逐渐变白、变灰,最终成为褐色。海草中因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粘成厚厚的房顶,可持久耐腐,防漏吸潮,用它盖成的海草房是世界上独特的生态民居。因此,海草的美让人陶醉,但石材、泥土也自有况味。在威海,渔民大多采用大块粗犷、未经打磨的花岗岩砌墙,称之为“虎皮墙”(图2)。花岗岩色泽微红或灰绿,外观古朴、壮美,外形随圆就方,寓美于天然质朴,可谓“天然去雕饰”。莱州城北海草房,由于该地区近海少山,外墙大多用黄土夯打而成,使松软的黏土像岩石一般坚硬,增加了强度,同时节约了大量木材。“就地取材”的石头、泥土,于无言处绽放出动人的诗篇,谱写出自然、生动的交响乐。衬托得海草屋更加沉稳、坚定和从容,成就了胶东海草独特的语言。

  胶东地处沿海,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之下,民居主要考虑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晒。于是,以厚石或夯土砌墙,用厚厚的海草苫盖屋顶,使海草民居如同水瓶胆一样,被厚厚的各种不同的保温隔热层包在中间,既利于隔热,又可保温。在夏日炎炎的白天,海草顶阻隔了热辐射,并且避免了室内温度的迅速上升。夜晚,滨海地区特有的“海陆风”对吹,所带来凉爽的风又将草顶和墙内蓄积的热量带走。冬季,厚实的材料在白天充分吸收太阳的日照(当地冬季日照较充足),并且有效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从而保证了室内温度的稳定和居住的舒适。同时,海草房的进深通常不足4m,屋顶高、坡度大,山墙头往往比墙身高,这不但适应了当地风多雨频的自然条件,也便于建筑的防潮。有人曾做过试验,证明海草房冬夏的温差差不多只有瓦房的一半。居于其间的老人常说:“住海草屋安静,下多大雨也听不到声音。晚上睡觉也特香,不像瓦顶那样丁丁当当地敲鼓似的”。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得到。

  胶东海草房冬暖夏凉、百年不腐,建筑内外空间组织合理,建筑能源能够有秩序地循环转换,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的生态建筑环境,符合生态学原理。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环境整体污染中,由于建筑水泥、砖瓦废弃后不能循环利用而成为建筑垃圾,造成的污染就高达34%。可见,在当今大规模的建设中,寻找可循环使用的建材的重要性。海草具有耐腐、抗虫的特点,一般40年以上才需要修缮,而普通民间瓦房20年左右就需要修整。同时,制瓦会浪费土地资源,造成百年都不能降解的建筑垃圾,而海草则不会产生这样问题,废弃的海草可作建筑辅料,丢弃则会很快降解,从而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环境。在安全方面,海草亦优于其他材料。风灾是胶东地区主要灾害之一,烟台、威海地区年最大风速平均为22m/s。由于海草屋顶的整体性较好,通常不会被大风吹走,即便局部被吹落,亦不会伤人、伤物。因此,用海草作建筑材料,既经济又美观实用,深受当地人喜爱。另外,在胶东莱州地区大量使用的夯土围墙,其传统夯土技术与现代建筑大量使用混凝土、砌砖的技术相比,具有很高环保价值。运用夯土的工艺,只需要最低程度的加工,且制成建筑产品是可逆性的。这是对自然的一种尊敬,对资源的一种节约,符合当今人们对生态审美的需求。这些“原生态”设计思想,在能源危机的今天,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关于胶东海草民居的生态美的论文】相关文章:

生态护坡技术分析论文04-08

生态节能绿色建筑论文04-06

各具特色的民居说课稿11-05

生态环境论文3000字03-24

关于生态建设的名言11-02

客家民居导游词(4篇)03-23

客家民居导游词5篇03-23

客家民居导游词4篇03-23

《恩施民居——吊脚楼》阅读答案04-12

关于生态环保的名人名言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