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运用游戏,打造高效课堂论文

2021-01-27 论文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生产生活资料,在和自然的斗争中,便逐渐形成了跑、跳等各种技能的古老的体育运动,后来逐渐形成体育游戏。体育游戏是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社会现象,体育游戏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一、体育游戏的内涵

  所谓体育游戏,就是以锻炼身体为基本方式,把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作为终极目的的一种现代体育教学手段。体育游戏是在游戏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既是游戏的组成部分,又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关系。体育游戏现在被广泛应用于体育教学,成为体育课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完成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目标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设计体育游戏的原则

  1.锻炼性原则

  体育游戏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把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要着眼于在游戏中锻炼身体,并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并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最终达到自觉锻炼身體的目的。

  2.针对性原则

  初中体育游戏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体育游戏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身体素质等特点,以科学合理的组织形式,紧密结合初中体育课程的内容和任务进行体育游戏的教学设计方案,保证实施过程的教学行为与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3.主导性原则

  教师在课中发挥驾驭及指导的作用,让学生自主配合,体育教学中在选用游戏时要循序渐进,选用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的内容,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让大家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当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自己设计编排学生易于接受的贴近日常生活的游戏,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

  4.教育性原则

  作为初中体育教育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游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还能启迪学生的思想。教师通过体育中的游戏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和遵守规则等优秀品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三、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运用

  在准备阶段,运动开始前要热身,一般体育教师会从慢跑或者简单基础的伸展运动开始,但是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体育教师应在备课时就要加强对游戏的评价激励功能,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合理方法手段和学生共同创新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的选取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仅要配合教材选择适宜的游戏,更要关注初中学生不同性别和年龄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同时,体育游戏的目的是服务于体育教学,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和分析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和实践能力,有时带有故事色彩的游戏更能让学生融入角色,也更具吸引力。不同游戏要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对体育游戏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游戏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厌烦;反之,如果他对体育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学效果必然喜人。

  在体育游戏结束后要让学生放松,让学生感到体育游戏真正的意义。教学实践说明,心情愉悦时做事往往事半功倍,可以激发和延续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做游戏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德,在游戏中学会相互沟通,学会尊重不同的意见。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允许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在各种不同的意见中选择最佳的方案执行。

  总之,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设计游戏教学的重要性。科学、有效地安排体育游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合作品质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好地辅助完成体育教学中的社会适应目标。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教学模式,将精心打磨的游戏项目巧妙地融入体育课堂中,定能提高初中体育课程的综合教学质量,打造出科学高效的初中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秦鹏飞.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袁志军.体育游戏对体育教学的影响[J].今日科院,2010(10).

  [3]丁露露.论体育游戏对初中体育课堂实效性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5).

【科学运用游戏,打造高效课堂论文】相关文章:

打造高效课堂论文05-08

科学策略运用下高效课堂的生成论文11-16

浅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论文04-23

打造高效体育课堂的论文02-26

浅谈教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论文09-09

打造高效的课堂总结11-21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论文04-15

打造高效课堂之小组合作的论文04-16

如何运用历史故事构建高效课堂论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