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音乐审美教育对音乐文化环境的影响论文

2021-06-23 论文

  当文化可以作为商品并且像其它商品一样由市场经济调节的时候,难免会有别有用心者从中作梗,扰乱健康和谐的文化市场秩序。但文化产品不同于其它商品,我们常说“文化是立国之本”、“文化是民族的软实力”等,因此,事关文化的事情都非小事,音乐文化也不例外。为了维护健康和谐的音乐文化环境,学校音乐审美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举措,以学校为阵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专业的音乐审美教育,使学生从音乐感知———提高审美技能及层次———塑造高尚品德和人格———形成音乐审美心理结构———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现象,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形成一股满载正能量的主力军,为维护健康的音乐文化市场秩序注入巨大的力量。

  2015年8月10日,文化部公布近期排查内容违规的文化产品结果,共有120首违规网络歌曲被取缔禁播。违规原因是这些网络歌曲的内容涉及淫秽、暴力和色情。文化部的果断出击是对文化市场低俗产品的肃清,也表明了其抵制低俗文化产品的强有力的态度。文化部之所以这样做,笔者认为原因是这些违规的文化产品严重地扰乱了健康的文化市场秩序,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负面影响,污化了本应纯洁健康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它们会严重地腐化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正确的三观意识,对未成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同时也是对艺术的亵渎。

  古有“孟母三迁”成就文化伟人———孟子的故事,孟母之所以“三迁”就是因为她认为身边的环境不利于其子的良好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莫大的作用。如果不是当年孟母的三迁,可能中国文化历史上就不会出现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孟子了。同样,文化环境也将深深地影响着当今国人的内在涵养和审美层次。文化是一种力量,是立国之本,是一个民族具有竞争力的软实力。音乐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抵制低俗音乐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如此,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及道德情操,引导他们远离低俗音乐并抵制低俗音乐产品。当然,音乐文化环境的澄清与维护仅凭教育工作者一己之力是显然不够的,这需要国家职能部门、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笔者在此想从以下几点着重谈谈学校音乐审美教育对音乐文化环境的影响。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

  正如上文所说文化环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维护健康文化环境的持久战中学校是一个强有力的阵营,它承载着传递真善美的使命和责任。而在维护音乐文化环境的实际过程中,音乐审美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举措。音乐审美教育是以审美教育的手段和审美情感体验,发挥音乐审美的功能,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审美知识,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技能和欣赏能力。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操及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目的。音乐审美教育在完善人格和人性发展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审美感知功能

  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的听觉艺术。通过音符、节奏、节拍、旋律、音色、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结构等音乐语言以五线谱为载体,付诸于乐器的声音表达,产生音响的效果,构成音乐形象,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传递音乐本体内涵,依次来启发感染受众,引起共鸣。受众个体对音乐的感受正是音乐感知的体现。音乐审美教育正是通过这些专业音乐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获取音乐审美的技能,提升音乐审美层次,使审美感知得以强化。

  2、心理调试功能

  笔者在校期间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音乐专业学习者很少有人听或者几乎没有人听那些流行于大街小巷的世俗歌曲。与普通大众相比,他们受到良好的音乐文化教育,他们的审美层次和欣赏能力远高于市井平民。但如果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专业教育的话,是不是他们的音乐审美趣味也和众多的普通大众别无二样呢?答案一定是。其实这两者的差异就是心理调试功能在起作用。

  音乐是一个宽泛而又没有统一解释标准的名词,或者说它不是一个概念。按照地理位置、表演形式、表演场所、演绎群体、受众群体、音响风格、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及演奏乐器等等因素可以把音乐分为很多类别,它们统称为音乐。我们现在的音乐教育中是以西方音乐和新音乐为主体内容的教育,自然,也是音乐审美教育的载体。我们习惯于称之为高雅音乐(关于此称谓是否合理及界定问题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内容)。这些高雅音乐会在欣赏者和音乐审美教育受众者的心里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审美个体在聆听欣赏这些高雅音乐的过程中会形成相应的音乐记忆,这种记忆在长久的积累和沉淀后会形成与之对应的音乐审美心理图示。这个音乐审美心理图示将成为审美个体在判断、选择、欣赏音乐时的标准,逐步形成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当庸俗、低级趣味的旋律出现时,将不能与这个心理图示相匹配,进而产生否定和排斥的心理,自然遭到抵制与摒弃。

  二、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

  中国近代音乐美学家青主先生说:“音乐是上界的语言”。上界是神圣的殿堂,是真善美的使者,而音乐是她们的语言,是她们的化身。上界通过音乐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真善美的信仰,教人成为真善美的人。由此可见,青主先生对音乐教化作用的`肯定。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旨在通过音乐的途径来达到美育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乐记·乐本篇》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与物而动,故形于声。”认为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由外界事物的刺激引发个体内心的触动,通过声的表述而成音,进而影响听众情感。学校音乐审美教育通过音乐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从原始的情感本能欲望升华到高尚纯洁的境界。

  学生通过音乐作品感受其中内涵,产生审美体验,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感悟。如贝多芬《第九“命运”交响曲》,在享受到慷慨激昂的旋律曲调时,也会引发对贝多芬命运的感概和自我命运的思考;当《团结就是力量》的旋律响起时给人一种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豪迈;当《教我如何不想她》唱起对祖国的思恋时,仿佛我们感同身受的体会到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内心情感,由犹豫到坚定、由怯懦到勇敢、由粗俗到文雅、由浅薄到深沉……音乐丰富了受众的内心世界,升华了思想情感。

  2、有助于塑造学生人格,提高道德情操

  荀子在其著作《乐论》中提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又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孔子作为中国私学的创始人将“乐”列为“六艺”的重要一门,并仅次于“礼”排于第二位,又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些都强调了音乐之于人的重要性及音乐对人的“入”、“化”的作用。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足以看出他对乐教的重视程度,认为缺少了乐教,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没有受过乐教的人也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人。一如《乐记·乐本篇》说的那样:“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音乐不同于其它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优越性和特殊性。不必通过言辞的说教而以声音的方式激发人内心具有价值的美的属性,既饱了耳福又抚慰了心灵。孔子在听到《韶》乐时,不禁赞叹到“尽美矣,尽善矣”,以至于使他“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韶》乐对孔子的影响程度。“美”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善”是艺术的表现内容,两者都美,即是“尽善尽美”。“尽善尽美”也即成为中国评判艺术作品的最高美学标准。优秀的音乐家们会通过优美的旋律塑造真善美的艺术形象,润物细无声般的感染受众,传递某种道德情感、意识观念及精神品质,以达到“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崇高境界。

  音乐审美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不带有任何的强制性和功利性,它是在以诉诸于情感和唤起人性潜在的情感的过程中以审美的方式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格。优秀的音乐作品中潜在着巨大的精神内涵和力量,散发着悠扬的魅力,让受众在不自觉中向其积极深邃的、崇高的精神境界靠拢,自然而然地被音乐作品中积极的精神内涵所激励、鼓舞,进而形成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教育旨在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良好的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纯洁的心灵,使人成为有良知、有道德、有修养、有品位的人。刘向《五经通义》中说:“闻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徵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也说明音乐可以起到调节性情和行为的作用,并形成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和审美秩序。学校是一块净土,这里应充满儒雅和谐的文化氛围,应坚决杜绝一切与之不相符的低俗不文明现象。学校音乐审美教育通过音乐的感化逐步培养学生从音乐感知———提高审美技能及层次———塑造高尚品德和人格———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现象,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未来步入社会规避低俗侵蚀风险做好准备,也为维护健康的音乐文化市场秩序奠定了基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大群体,基数之大,范围之广,因此,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将为维护健康的音乐文化市场秩序注入巨大的力量,也为加快文化市场文明建设起到推动性作用。

【浅谈学校音乐审美教育对音乐文化环境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03-31

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互动影响论文03-30

音乐审美心理的特性论文09-15

审美认识音乐的教学论文09-25

学校音乐教育论文03-31

音乐教育对素质培养的影响的论文06-29

审美能力的培养与音乐教学论文09-23

浅谈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特质及审美意义论文08-07

浅谈低年级音乐课的审美教育教学总结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