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心理咨询伦理标准构建论文

2021-06-17 论文

  随着心理咨询专业的发展,对专业伦理的重视与日俱增。咨询伦理是心理咨询过程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专业准则,是保障来访者和咨询师权益、保障心理咨询专业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依据。对高校心理咨询师咨询伦理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调查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伦理观念和伦理行为,了解普遍的伦理分歧和伦理困惑,可以为制定高校心理咨询伦理标准、加强专业伦理规范建设提供客观依据。

  一、调研情况分析

  本研究调查以下内容: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职称、工作年限、专兼职、相关培训情况等;高校心理咨询师对各项伦理问题的认知判断;高校心理咨询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各项伦理问题所采取的行为;高校心理咨询师对伦理制度设计的态度。采用的调查问卷是在参照《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卢丽琼、卢怡任、王智弘编制的《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师伦理判断与伦理行为调查问卷》,并结合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心理咨询师伦理判断与伦理行为问卷,包括专业关系、隐私权和保密性、职业责任、电话和网络咨询、其他情况五个大类,题项结构主要依据《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其中电话和网络咨询为新增类别,共 56 题 ;第二部分 :伦理制度的设计,共 5 题 ;第三部分 :基本数据,共 11 题。问卷修订主要增加了与学校心理咨询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题项,删减了关联较低的题项,以更清晰地突出学校心理咨询师团队所面对的伦理议题。

  调研对象为上海高校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调查采用匿名填写、自愿参与的形式,在上海高校中随机抽样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64 份,其中,专兼职方面,专职咨询师34人,占53.1%,兼职咨询师30人,36.9%;性别方面,男性12人,占18.8%,女性 52 人,占 81.2% ;年龄方面,26-45 岁 41 人,占 64.1%,45 岁以上 23 人,占 35.9% ;学位方面,学士8人,占12.5%,硕士50人,占78.1%,博士6人,占9.4% ;职称方面,初级10 人,占15.6%,中级 37 人,占 57.8%,副高级 15 人,占 23.4%,正高级2人,占3.1%;学校类型方面,“985”高校5 人,占 7.8%,“211”高校 10 人,占 15.6%,一般本科院校 38 人,占 59.4%,大专院校 11 人,占17.2% ;资格证书方面,41 人获得高校心理咨询师证书,占 64.1%,39 人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占 60.9%,4 人获得其他机构颁发的证书,占6.3%,1人无相关证书,占1.6%;从事咨询工作年限状况方面,5 年以下 28 人,占 43.8%,6-10 年 18人,占28.1%,10年以上18人,占28.1%.原始问卷结果全部进行了保密处理。

  (一)伦理判断与行为调查情况

  1.关于专业关系

  关于双重关系方面。大多数高校心理咨询师同时承担教育者的角色,在咨询中面临双重关系的情况颇为多见。调查显示,超过85.0%的咨询师认为为自己的朋友咨询和在咨询期间发展朋友关系是不合伦理的,这些行为出现的概率也很小 ;然而,29.7%的咨询师认为为目前正在修读自己课程的学生咨询、26.6% 的咨询师认为为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师提供咨询是符合伦理的,并且,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也较高,57.8% 的咨询师曾为上课学生提供咨询,28.1%的咨询师曾为同事提供咨询,32.8%的咨询师曾以教育者的身份要求学生接受咨询。可见,高校咨询师在双重关系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伦理判断和行为选择。

  关于咨询收费方面。虽然目前高校有统一要求,心理咨询服务面向本校学生全部免费,但是咨询师对于收费问题的伦理判断和考虑并不一致。调查显示,21.9% 的咨询师认为对本校学生来访者酌情收费是符合伦理的,17.2% 的咨询师在此问题上表示不清楚,56.3% 的咨询师认为提供校外人士的收费咨询服务符合伦理,92.2% 的咨询师认为依据咨询的成效来收费不合伦理。另一方面,在伦理行为上,高校咨询师收费咨询的行为比例很低。可见,在收费问题上,高校咨询师的伦理行为很一致,但是伦理判断存在分歧,多数人认为对学生收费不合伦理,对校外人士收费则符合伦理,可见,咨询师的伦理判断明显受到工作要求的影响。同时,如何在免费服务的情况下,保障学生接受咨询服务的主体意识、保障咨询服务的质量也是咨询伦理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关于价值观方面。75.0%以上的咨询师认为咨询中“告诉来访者他们的价值观是错的”是有违伦理的、以病理观点咨询同性恋来访者也是有违伦理的。

  关于亲密关系方面。几乎所有咨询师都认为咨询中的性亲密举动是不合伦理的,即使没有亲密行为,81.3%的咨询师认为“对来访者产生性幻想”也不合伦理。调查显示,没有咨询师报告曾对来访者有过性举动和性幻想。

  关于公平待遇方面。虽然所有来访者在咨询中享有公平待遇,但是对于咨询师选择来访者的问题,伦理判断则存在较大分歧。对于刻意筛选来访者性别,咨询师的意见相对统一,73.4% 的咨询师认为不合伦理,在工作中极少存在该行为;但对于为避免被告而拒绝某些类型的来访者,伦理判断分歧很大,31.3%认为符合伦理,43.8%认为不合伦理,25.0% 表示不清楚。来访者享有公平待遇,是否意味着咨询师没有选择来访者的权利?对于在学校工作的咨询师,如何更好地解决来访者的公平待遇与咨询师的个人倾向之间的关系?显然,在这些问题上存有困惑的咨询师占有一定的比例,值得深入探讨。

  关于知情同意方面。咨询师对于“没有告诉来访者保密的限制”“说服他人使之成为自己的来访者”两个题项意见一致,90.0% 以上均认为有违伦理。对于来访者知情同意后,在学校从事心理治疗,31.3% 认为符合伦理,54.7% 认为不合伦理,14.1%表示不清楚。对于要求每名大学新生参加心理健康测试,40.6%认为符合伦理,32.8%认为不合伦理,26.6%表示不清楚。

  2.关于隐私权和保密性

  关于保密原则方面。调查发现,咨询师都认为保密原则是伦理规范的要求,但在一些具体情况下有不同的判断和行为。比如,18.8% 的咨询师认为当来访者袒露违反学校规定时告知相关部门符合伦理,32.8% 的咨询师认为向前来问讯的监护人介绍咨询情况符合伦理,14.1% 的咨询师认为向来访者的辅导员介绍咨询情况符合伦理,37.5% 的咨询师认为将学生心理普测的结果通报辅导员符合伦理,对这四个问题的伦理判断表示不清楚的比例都在15.0%以上。伦理行为的发生比例也较高,近30.0%的咨询师曾在“来访者袒露违反学校规定时告知相关部门”,超过50.0%的咨询师曾“将学生心理普测的结果通报辅导员”“向来访者的辅导员介绍咨询情况”“向来访者的辅导员介绍咨询情况”.可见,这些分歧主要发生在与家长、学校管理部门、辅导员的合作上,与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特色密切相关。

  关于危机状况下保密约定的处理方面。在危机状态下打破保密约定告知监护人,绝大多数咨询师都支持这一伦理判断。在伦理行为上,9.4%的咨询师表示曾面对学生来访者有自杀倾向时不告知监护人,57.8% 的咨询师曾在来访者可能伤害他人时打破保密约定。对于可能伤害他人的情况,具体处理时需要考量更多的因素,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减少来访者和潜在受害人的风险,确实需要更加周全的伦理考量。

  3.关于职业责任

  关于专业服务能力方面。在运用合适的技术手段、保持咨询状态、遵守咨询范围以及加强专业学习方面,咨询师的伦理判断基本一致,同时表示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值得关注的是,绝大多数咨询师认为在压力太大的情况下提供心理咨询是不符合伦理的,却有近45.0%的咨询师在工作中存在这样的行为。

  关于提供便利或获得私利方面。咨询师认为与来访者之间有利益上的往来,或者为彼此提供便利有悖伦理规范,同时报告在工作中很少有这类行为发生。例外的是,约55.0%的咨询师认为接受来访者低于人民币20元的礼物是不违反伦理规范的,可见咨询师对于伦理规范的理解不是简单条例式的,而是融入了社会文化的考量。

  关于咨询设置方面。大部分咨询师同意咨询需要严格的设置,如结束咨询的交待、事先甄选团体成员、长假前妥善安排咨询等。伦理判断比较有争议的是:拒绝让来访者阅读咨询记录(50.0%认为符合伦理,34.4%认为不合伦理),来访者无故缺席后即结束咨询(23.4%认为符合伦理,64.1%认为不合伦理)。在伦理行为方面,35.9%的咨询师表示曾在来访者无故缺席后即结束咨询,26.6%的咨询师从未在长假前妥善安排来访者的咨询事宜。对于咨询设置的伦理考量非常重要,不仅是咨询师需要判断的,也是咨询机构、行业协会需要明确界定的。

  关于咨询界限与转介方面。学校咨询中有精神疾患的来访者并不罕见,调查中,59.4% 的咨询师认为在医学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辅导是合乎伦理规范的,但为拒绝医学治疗的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是不合乎伦理规范的。行为方面,近60.0%的咨询师曾为有精神疾患的来访者提供心理辅导,也有近30.0%的咨询师曾为拒绝转介到医疗机构的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这类学生常常引发学校的高度关注,作为高校心理咨询师,如何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提供适切的帮助,也是目前很多咨询师面临的伦理困境和工作难点。

  4.关于电话和网络咨询

  目前大学生广泛使用网络新媒体,常常出现通过电话、网页、电子邮件、QQ、微信进行咨询的诉求。咨询师普遍认为实施网络咨询必须告知来访者网络咨询可能的限制与伤害,咨询师必须接受网络咨询的训练。70.3% 的咨询师认为不应接受来访者添加微信好友的请求,约40.6%的咨询师认为不应在非工作时间接受来访者的电话或网络咨询,伦理判断争议较大。同时,在行为上,约60.0%的咨询师曾经在非工作时间进行电话或网络咨询。可见,网络等新媒介的应用,提出了新的心理咨询伦理议题。

  5.其他情况

  其他情况涉及研究成果发表、心理测验、伦理问题处理三个方面。调查中,咨询师一致认为案例发表需要征求来访者同意,相应的行为也与判断吻合。64.0%的咨询师认为在家完成心理测验不合伦理。对于提出控诉的问题,咨询师的伦理判断争议较大,79.7%的咨询师认为帮助来访者对同学或同事提出控诉是不合伦理的,28.1%的`咨询师认为对同事提出伦理控诉是不合伦理的,只有极个别的咨询师报告有过提出控诉的情况。如此高比例的咨询师认为不应控诉也从未控诉的现状,值得进一步思考。

  (二)咨询伦理制度设计调查

  调查显示,90.6% 的咨询师同意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应将专业伦理列为专门考试科目,64.1% 的咨询师同意应修改全国性的心理咨询师专业伦理守则,93.8% 的咨询师同意应制定高校心理咨询师专业伦理守则,50.0% 的咨询师认为所在机构的要求与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有矛盾之处,78.1% 的咨询师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咨询伦理方面的困惑。这些调研结果说明,大部分咨询师认为目前咨询伦理的制度尚不完善,尤其是高校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需要明确制定。就咨询师个体来讲,多数咨询师存在伦理困惑,半数咨询师认为所在机构的要求与伦理规范有冲突之处,这些数据非常清晰地呈现了咨询师对于厘清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伦理规范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建立健全伦理制度,完善相关教育培训,为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提供更专业的伦理规范,对于指导实际咨询工作、解决伦理问题和困境有积极的意义,也成为推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心理咨询师面临的主要伦理困惑

  调查显示,高校心理咨询师在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多项议题上存在伦理判断和行为的分歧,普遍存在伦理困惑。具体来说,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伦理困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咨询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双重关系问题

  具体表现为:为目前正在修读自己课程的学生咨询、为自己学校教师提供咨询、以教育者的身份要求学生接受咨询。基于师资队伍和专业化发展的限制,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角色普遍比较复合,同时担任咨询师、教育者甚至管理者。面对同一名学生,教育者、管理者的身份必然对专业咨访关系的建立有一定影响,处理不好会降低咨询效果。但是,目前的工作现状常常要求咨询师有能够面对和解决此类复杂伦理问题的能力。调查显示,咨询师对伦理判断存在分歧,伦理行为中存在大量双重关系下的咨询,清晰呈现了双重关系问题是咨询师需要进行伦理权衡的重要议题。

  (二)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干预与治疗边界

  具体表现为:来访者知情同意后,在学校从事心理治疗;为有精神疾患的学生在接受医学治疗的同时提供心理辅导;为拒绝医学治疗的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精神卫生法》对于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范围有明确的界定,但是很多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拒绝接受医学治疗,或者因为社会心理治疗资源缺乏并且收费昂贵,一些学生难以得到系统的医学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咨询师该如何应对?对该题项的伦理考量涉及行业规范、专业边界、社会协作、咨询师自身的专业水平等问题,不仅直接影响来访者的权益,也是攸关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议题。

  (三)与监护人和辅导员的合作及信息保密问题

  具体表现为:向前来问讯的监护人介绍咨询情况;向来访者的辅导员介绍咨询情况。高校心理工作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心理咨询师经常需要与学校管理部门、辅导员、学生家长相互配合,一旦处理失当,可能会侵犯学生的隐私权。简单拒绝沟通,或者侵犯学生隐私,都不是合适的方式,如何在切实保障学生权益的情况下,同相关教师和家长协作,确实是咨询师需要发展的专业技能甚至工作艺术。

  (四)潜在危机下打破保密约定的两难问题

  具体表现为:在来访者可能伤害他人时打破保密约定。这个议题是心理咨询领域相当困难的两难问题,难度主要在于对来访者危机程度的专业评估。专业评估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咨访关系、充分的信息收集和咨询师成熟的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对于危机程度的不合理评估,可能对来访者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可能引发的后果十分严重,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危机状况普遍处于高焦虑状态,咨询师的危机评估虽然有专业路径可循,但是要承担如此大的压力,也是个体难以负荷的。

  (五)新生心理普测的实施和后续处理

  具体表现为:要求所有大学新生参加心理健康测试;将学生心理普测的结果通报辅导员。新生心理健康测试,是目前上海所有高校的普遍做法,但在具体实施上是否给了大学生知情同意的权利?是否同意一些大学生不愿参与测试的诉求?非专业人员可否接触测验结果?咨询师对这个问题的分歧非常大,可见从伦理的角度重新反思工作,反思心理测试的操作过程,是目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在咨询实务中存在伦理分歧和伦理争议是合理的、正常的,但在咨询的基本原则、专业角色、专业设置、行为规范等基本问题上存在如此多的伦理分歧,必然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多突出的困难,高校心理咨询师队伍确实是在非常困难的问题境遇下艰苦摸索前行的。对这些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有效的解决,才能促进高校心理咨询师队伍的长效发展,才能充分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服务。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适合高校的咨询伦理规范,并建设系统的机制促进伦理规范的健全、执行和监督

  高校心理咨询有自身的特点。从工作对象来看,大学生虽已成年,但高校对于其成长和发展仍负有一定的教育和管理责任。从工作背景来看,高校心理咨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从咨询付费来看,高校心理咨询中学生并不是咨询的直接付费方,心理咨询中心的经费主要来自教育经费,使得咨询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与付费咨询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决定了高校心理咨询有别于社会咨询,有自身的特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实践中必然会出现对一般伦理规范的很多挑战。上述调查所呈现的伦理困惑都与高校心理咨询的这些特点有关。

  目前,很多高校并未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心理咨询伦理规范。为了充分保护来访者的权益、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整个行业对于咨询伦理的充分重视,建立符合高校心理咨询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明确的伦理规范,以指导具体的咨询实践。同时,为了保障伦理规范的贯彻实施,建设系统的机制以促进伦理规范的健全、执行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心理咨询行业协会需要承担起制定行业咨询伦理规范的职责,并能够起到培训、监督、管理的作用,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才可能有法可依,咨询师才能有章可循,违规行为才可能被发现、监督和消减,从而更大程度地保护来访者的权益,提升咨询的成效,推动心理咨询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专业机构需要结合咨询伦理建立明确的工作制度,建设规范化、专业化的工作机制

  高校心理咨询师所呈现的伦理困惑,很大程度上与高校专业机构在这些问题上没有清晰的判断和行为规范有关。调查显示,50.0% 的咨询师明确表示所在机构的要求与伦理规范有冲突之处。高校需要充分重视咨询伦理,在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权益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结合高校心理咨询行业伦理规范,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制度,为咨询师规范、专业、有效地开展咨询提供保障条件。

  对于咨询师分歧较多的“与监护人和辅导员的合作与信息保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干预问题”“新生心理普测的实施和后续处理问题”,高校心理咨询专业机构要能够充分考量伦理诉求,规范咨询行为,结合本校的情况为咨询师和相关教师提供符合伦理规范的操作化路径。学校管理机构要能够为这些举措的实施提供相应的组织、师资和经费支持。

  (三)清晰界定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角色

  目前对于心理咨询工作的理解普遍存在与教育、管理工作的混淆,如以教育管理者工作的规范要求咨询师,而忽视咨询服务需要更严格的伦理规范。虽然,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角度上,教育、管理与咨询服务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其方式方法的不同决定了需要遵守的伦理规范是不同的,咨询服务工作的伦理规范要比教育、管理工作更加严格。只有对咨询服务的伦理规范有更充分的理解和重视,才能保障高校心理咨询服务能够在学生工作中呈现出其无法替代的价值。

  一是工作角色的清晰界定。目前,高校心理咨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中心大都隶属于学生工作部(处),心理咨询工作需要满足学生管理的需要,尤其是维持校园稳定的需要。作为高校的心理咨询师,一般需要同时承担教育和咨询两部分的工作职责,在不少高校,还承担部分管理工作的职责。从专业角色来看,学生很难与跟自己有奖惩利害关系的人建立专业的咨访关系,咨询师与管理者的身份存在着难以融合的冲突。因此,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需要相对的业务独立,咨询师与学生之间要尽量避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教育者的身份,虽然对尊重来访者的自主权、价值观中立等方面有一定影响,但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只要避免对需要直接进行教学考核的学生进行咨询,在其他情况下,双重关系的问题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解决。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自身必须明确其工作角色不同于教育者,需要区别对待,学生此时选择的是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而非课程教学,因此咨询过程应当遵循咨询伦理的严格设置。

  兼职咨询师工作角色的清晰界定更加重要,很多兼职咨询师本身是辅导员、专职教师,笔者认为他们原有的工作角色可能会对来访学生产生一定的误导,因此其咨询服务工作必须在专业的咨询机构进行,采用严格的专业设置,并避免与原有角色相关的学生咨询,同时接受咨询机构的督导。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兼职咨询师确立相对清晰的工作角色。

  二是专业范畴的清晰界定。医学治疗、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分别需要怎样的专业资质,由哪些人员开展?如何明确区分它们之间的界限,以便于及时地向有更高专业资质的机构进行转介?在这个过程中,精神科医生、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辅导员和其他教职工,分别可以承担哪些角色,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转介与合作?这些都是高校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应该明确的问题。

  (四)开展系统的咨询伦理研究、培训和督导,促进咨询师提升认识、规范行为

  咨询伦理绝非简单的条文能够全部涵盖的,而且,在咨询实践中,对每个个案、每个问题的伦理考量都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评鉴的。如何更好地增进来访者的福祉,与咨询师的专业能力、人格特质、对伦理问题的理解和来访者的问题与特征,都有密切的关系,需要专业的研判。同时,对隐私权与保密性、知情同意、双重关系、职业责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具体地分别开展研究。因此,持续进行系统的咨询伦理的研究、培训和督导,不仅需要在执业资格的考试中加入伦理的科目,而且在咨询实践中需要开展继续教育,对困难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督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咨询师不断地提高认识、规范行为。

  (五)提高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化水平和提升心理咨询师个人专业能力

  高校心理咨询师咨询伦理调查结果中所呈现的很多困惑,都与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密切相关。心理咨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本身就存在很多两难困境等专业难题。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师队伍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的总体状态,与当前大学生日益提高的咨询诉求相比,仍显贫乏。不少学校仅仅实现了零的突破,能够提供咨询服务,尚无法顾及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咨询伦理很难真正执行。伦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与咨询实践技术紧密结合,当整体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了,咨询师的实务能力提升了,很多伦理困境才有可能在工作实践中被突破和解决。

【上海高校心理咨询伦理标准构建论文】相关文章:

对构建技术主体伦理的原则进行研究论文04-15

高校体育文化构建探讨论文06-22

高校体育文化构建与创新论文06-22

高校管理自治及制衡模式构建论文06-23

关于环境伦理观下生态地理教学的构建论文07-21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探讨论文06-20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建论文07-04

我国心理咨询业的伦理学探讨论文06-20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的论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