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浅析

2021-06-11 论文

  导语:高中语文新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下面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大家喜欢。

  一、在语文新课程中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同时着眼“全面”。

  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抓“尖子生”,不能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安排教学计划。教师给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时,既要给优生“发展性匹配”,即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穿插、拓展、增加新知识和新方法,让学生感知最新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又要给中差生“适应性匹配”,使中差生不断获得成功,逐步增强信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切实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备课包括教材内容的加工,课外信息的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启发性问题和讲解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要统筹考虑。备课给各层次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上课时还要机动灵活地落实。每节课要通过对学生的质疑、答疑、讨论或练习等判断学情,了解每个学生新的“惑”和新的“需”,使教学有的放矢。依据层次目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或训练题,要遵循以下三个前提:

  1、掌握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使设计的问题和训练题与之“衔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2、能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各层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3、使学生有认识上的困难,值得思考与研究,但“跳一跳”,要能摘到“桃子”。保证使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全面充分地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争取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全面”指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方面。读写听说每一方面又有多种方式。读,学生可以朗读、默读、读熟;教师可以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体验和感受。学生也可根据内容略读或精读。学生精读时要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并在“讨论”和“训练”时,说或写出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互助,排除学生对课文理解、领悟的障碍。在讨论时让学生见仁见智,遇到有价值、有话可说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辩论双方(或多方)必须要专注地听,听出对方的观点,听出对方的漏洞,还要在听的过程中观颜察色,辨析语气语调等;辩论时,学生必然要快速及时地组织语言表情达意,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等。课外语文读物可以略读。略读课外读物后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写出来,并说出来与人交流,综合训练读写听说能力。还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把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要求,变成语文教学的具体环节和学生的具体实践。

  二、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生动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充满好奇、疑问和探索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造力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其实生疑、质疑、讨论、释疑等是思维过程的具体展示,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读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夫子说:“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在教学中应该切实地把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真实而有序地展开。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实践中,逐步提高观察、发现、判断、推理、概括、想象和创新能力。“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注重“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异步推进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立足于过程的“到位”与“优化”。一是引导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分层启动,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积”就是积累,“悟”就是感悟。

  积累包括知识积累和经历积累两个方面。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最直接最现实的目的,即学生要掌握一定量的语文基本知识,包括字、词、句、篇和文学文化常识以及读写听说的基本常识。而经历积累则主要是指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积累。这基本上涵盖了语文课程目标“积累·整合”的内容。

  感悟是一种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具体包含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运用,对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受、思考、领悟、鉴赏,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优化和提升,对生活的观察、体会、总结、领悟。这包含有语文课程目标“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相关内容。

  在积累和感悟之间,积累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是学生将相关的知识和经历内化为语文素养的过程。感悟是在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质的飞跃,是将学生的语文素养外化为能力的表现。

  我的语文教学就围绕这两个方面,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实践。

  五语文教学“积”之探微

  上文说过,积累包括知识积累和经历积累两个方面。

  1、知识积累

  除了常见的背诵默写、听写等方式外,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定量作业和知识记忆检测。

  定量作业要求学生每天完成300字左右的作业量。每周有三次字词基础的积累,一次摘评,一次练笔。字词基础的积累主要是课文学习中遇到的生字词和练习、考试遇到的易错字词;摘评主要是摘抄课内外读到的好诗文及其片段,并对其作简要评析;练笔主要是进行作文练习,有时是完整的写作练习,有时是作文片段练习。这种作业形式没有限定具体内容,而是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积累,很依赖学生的自觉性,但也充分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知识记忆检测则是老师在每教学一个新内容后,或一篇或一个单元,将重点知识列成知识记忆清单,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的知识记忆并检测过关,未达标者则强化记忆,跟踪检测。

  此外,每学期要组织两三次知识竞赛,既强化了知识积累,又丰富了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经历积累

  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那该如何去丰富经历呢?我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学会观察体味生活,在有限的生活经历中去挖掘生活的内涵和深度,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二是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三是广泛而深入的阅读,特别是阅读传记作品,通过认识和体味别人的生活经历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至于学习经历,主要是教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对学习方法加以改进和完善。

  以上做法与课程标准提出的“过程和方法”的目标不谋而合。

  六、语文教学“悟”之探微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学生可以是悟知识、悟文本、悟学法、悟生活、悟人生。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有人说,学生的悟性是天生的,有就有,没有的也没有办法。就语文学习来说,感悟是一种综合能力。我认为,学生的悟性是可以培养的,可以强化的。大家都知道,量的积累是能够引起质变的。学习中的顿悟也是客观存在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由积累引起感悟的一种表现。吕叔湘先生说过:“运用语文是一种习惯”。当这种习惯养成了,也就拥有了语文学习中的感悟能力。

  因此,感悟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自己去领会。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我上面谈到的一些积累方法的设计,就是基于这种理念。

  在由积累转化为感悟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整合,对经历的总结反思是关键。缺少了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感悟的产生就无从谈起。

  除此之外,我在教学中开展了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以上就是我就语文教学之“积”“悟”所做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目前,新课程在我省已实施了一个轮回。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拓展了广泛的空间。语文教学,特别是在高考压力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迎来了灿烂的春天。

【高中语文论文浅析】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环境优化浅析论文06-27

浅析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论文07-04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06-20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研究论文07-04

浅析共享单车论文04-10

浅析营销战略的论文06-26

浅析屈原的诗学论文06-13

浅析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06-12

高中语文论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