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论文格式及

2021-06-10 论文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亲密谈话的过程,与问本走得更近,学生的感受就更为真切,更为深刻。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中文系论文格式及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中文系毕业论文范文【一】

  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语文教材在编排上又多选择句段优美的文字。所以,实施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亲近文本的过程中,不仅自己被教材所迷,在引导学习过程中也让学生体验到了阅读的快乐。

  长期的实践中,我发现语言的宽度和深度潜伏在字里行间中,引导学生去,'推敲',去挖掘作者的情感,这个'推敲'与'挖掘'的过程,不仅能成学生语言积累的过程,更能积定学生深厚文化素养。

  本问认为;在中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抓住课堂契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语言扩充和运用引导,不仅能引领学生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可以扎实学生的语言功底,为他们日后的流畅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深厚的文化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但是无论是语言的积累,语言技能的培养,还是深厚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从学习课文内容起步的。"语文教学应立足于教材"其意在让教师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并在教材基础上倡导大语文教育观。

  唐代诗人贾岛在作《题李凝幽居》一诗时,就一"推"字和"敲"字数易其稿,一时传为文学佳话。文人墨客对语言文字的锤炼从中也可见一斑,笔者认为,在中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也要加强语言文字的"推敲"。抓住课堂契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语言扩充和运用引导,不仅能引领学生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更重要的是可以扎实学生的语言功底,为他们日后的流畅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推敲":

  一、在语言的宽度扩展上进行推敲。

  学生的想法有多宽,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就会有多宽。挖掘语言的宽度,就是在教学实践中不以课本中的语言为终点,在阅读感悟中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积累语言,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在研读归纳中扩充积累。

  新的实验教材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典范生动,贴近儿童的生活。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往往会产生与课文小主人翁相似的心理感受。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就可以采取研读方式。引导学生归纳积累。如在《小鹿的玫瑰花》这一课中,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内容较长,但句句都写出了小鹿生病期间复杂的心理变化。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小鹿的心情,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描绘心情的词语。研读"他只能静静地躺字床上养病"一句,从"只能"一词,可以体会到小鹿虽心系玫瑰,却"无可奈何"的心情:研读"就在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一句,在美好快乐时光就要到来之时,小鹿却遭受了自身的不便。

  此时的他是多么"的"难过":研读"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长期等待后的小鹿,此时是多么的:"兴奋""快乐";"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大病初愈还未完全健好,就"迫不及待",可见病床上的小鹿无时无刻不在"挂念"他心爱的玫瑰;:呀!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

  绿叶中,一朵花也看不到了。"一个"呀"把小鹿当时"惊奇"的神色表露无疑,而当"一朵花也看不到了"时,他又是多么"失望""伤心"!短短的百字文,在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中,却积累了"无可奈何","难过","兴奋","快乐","迫不及待","挂念","失望","伤心"等十多个词。归纳立足在文本的内容上,课文的语言为这些描绘心情的词,提供了适宜的运用语境,在日后的生活中出现相类似的场景,他们自然就会想到此时此刻所积累的词了。

  (二)在分析想象中加深理解

  汉字是方块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很多词语用分析字形的方法来加以理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葡萄沟》一课中的"碉堡"一词的理解,两字的字形都暗示着词的意义。

  "碉"字,左边是石字旁,表明了建筑所用的材料,右边是"周"字,看"周"字就自然想到" 围"字。左右合起来,正好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堡"字,下边的土字旁同样暗示了建筑的材料,上面的"保"字,可作"保护"理解,上下合起来就是"用泥土筑成,起保护作用的。"在将"碉"与"堡"二字字义综合,"碉堡"一词就不难理解了。在如"金碧辉煌"一词,"金","碧"两字的字义学生不难理解," 辉煌"二字就可以借助字型了。

  "辉"字,左光右军,引导学生理解时,我问;"耀眼灯光下的军人会给你怎样的感觉?"边问边做出挺拔,精神饱满的样子。理解"煌"时,为学生描绘了他们平时在电视中所了解的"皇帝":早朝上的皇帝高高在上,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皇灌,一幅盛气凌人的样子。

  下面文武百官跪拜。尔后我问:"那龙椅上的皇帝给你的感觉又怎样?"学生在说出感受的同时,便透彻地领悟了词义。这种分析字型理解词义的方法,特别适用于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缺乏的课堂。意义较抽象的词没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粗略的解说,不仅不能满足

  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会给学生留下较模糊的印象,学生的积累自然不会牢固。观字形象词义这种方法简单明了,加强了学生的记忆,是学生可以直接效仿的一种好办法。

  (三)在观察描绘中灵活运用

  新的实验教材很多课文都有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插图,课堂中将图文的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观图想象,用恰当的词来描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积累方法。

  如在学习《葡萄沟》一文时,让学生观察"维吾尔族老乡在葡萄架下接待来自外地的游客的场景"想象词语,学生们想到的有"一大串","茂盛","各种各样","五颜六色","凉棚","热情好客","笑容满面","丰收","丰富","款待"等切合场景的词。

  在《北京亮起来了》一文中,学生描绘北京街道的夜景用上了"高楼大厦","光彩读目""千军万马","川流不息","绚丽多彩","明亮","热情"等词,还有个别学生想到了比喻句。

  在想象描绘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思维概括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选词描绘的过程锤炼了他们的语言鉴别能力。在他们脱口而出报出恰当词语之前,他们已将大脑深处储备的词辨析,内化过。再经过一过程,学生更加巩固了积累,并学会了灵活运用。

  二、在语言的深度挖掘上进行推敲。

  "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自渎,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基于《课标》对阅读行为的剖析,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因而变异,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感悟,让学生置身语言中,吐露最真实的心声。

  (一)在赏析,品读中感悟文字意境

  语言文字的优美组合,为学生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场景。细细地嚼这些方块文字的韵味,我们会发现,一切美的事物,都会引发学生对生活进行品味。《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对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进行了介绍。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逐段进行了品段,赏析。在结束第二自然段教学时,我试图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春天树木,溪水,小鹿的特点。几番比较后,学生们用上了"嫩,满。雅"三字。"嫩""满"二字精确。恰当,而"雅"字的吐露,为我们打开了美好的遐想。

  透过"雅"字,我们看到了三五结伴的小鹿悠闲的身姿,淡雅的情趣。一个"雅"字也正折射出学生对生活品味的追求。在文本接下来的其他段落中赏欣,品读方式都给学生的想象和再现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二)在变换语言形式中强化口语训练

  借助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着眼于整个篇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三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作为了训练内容。学习了《孔子拜师》后,我设计的话题内容为:介绍伟人孔子,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课后的"资料袋"的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变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

  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学后,我让学生讲讲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允许学生将课外看到的相关内容填充进去,在悄无声息中,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赵州桥》一文图文并茂,文字的介绍与课文的插图相互印证。

  在初步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后,让学生上台边画桥图边介绍。绘声绘色的语言,随着优美的线条自由地流淌着,讲述者是那般得自豪。这种形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赵州桥结构特点的认识,而且也让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灵活变换语言的形式。以上种种口语训练与课堂结合紧密,操作简短,收效却很明显。

  (三)在自渎自悟中畅所欲言

  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是课文内容结构简单,语言较浅显,寓含上午道理却很深刻。三年级上册第八组四篇课文(《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和《好汉查理》)都具备这些特点。本组课文的中心主题是"献出自己的爱心",通过这四篇感人故事,让学生感受"爱"会让他人生活变得更美好。

  设计这些课文时就应抓住每篇课文的中心主题,对学生进行抛砖引玉式教学。《掌声》一课我让学生读,悟两次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变化:《一次成功的实验》我则让学生着力探究: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给渔树》一课体会母亲的心情变化原因就能从侧面了解八岁的.金吉娅善良的品质,放手让学生寻找这些语句,细细地揣摩:《好汉查理》我让学生寻找查理前后的变化的语句进行品味。这种围绕文章主题,自渎自悟课文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仅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极好方法。

  深厚的文化素养是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锤炼出来的。语文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扎实奠基他们的语文基础。阅读教学课堂是学生感情流露的最显现的课堂。从课堂入手,巩固学生语言的积累关,理解关,运用关,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露自己心底最真挚的情感,应当是语文教师追求的方向。

  (四)咬文嚼字,体味语言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他们感情契合,培养敏锐的语感,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1、比较中揣摩,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课文中有些词语用得精妙传神,耐任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

  2、想象中创新,感悟语句的意境

  在阅读教学中,要敏锐的扑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独立感悟能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的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见解,体会和看法。

  三、联系生活,训练语感。

  构成语感的心理因素——想象,联想,情感,思维,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经验 ,文字只能是枯萎的概念。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叶圣陶的话有两个要点:一是平时要有生活经验,这种生活经验是阅读的准备。陆游教他儿子写诗,有"功夫在诗外"之说。

  事实上,丰富的生活积累,岂止是写作的前提,也是阅读的必要条件,二是在阅读时多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月光曲〉中的"幽静"一词,单是从字典中查出它是"幽雅安静"的意思,是不能产生感悟的。

  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去去过的一些"幽静"的地方,如人烟稀少的山林,无人的小路,月下的小河边等等,就会感受到"幽静"的情味。为了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跟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采用图片,投影等直观手段作为中介,帮助学生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

  总之,阅读训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训练过程,在平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有检查有反馈地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中文系毕业论文范文【二】

  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按照丹纳的理论,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的终极原因,便是由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掺和而成的社会民俗氛围。

  鲁迅的《祝福》是一篇极具民俗色彩的作品。小说中涉及到婚姻民俗、祭祀民俗、信仰禁忌民俗、社会制度民俗、服饰民俗、交通民俗等等。我们通过开篇祭灶的场面和结尾隆重的祝福礼仪,就可以看出,在鲁迅笔下,鲁镇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俗文化体系。

  在这个强大的体系中,一个又一个的封建陋习,犹如巨大的毒蜘蛛网,将祥林嫂紧紧地围困在其中,使其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每一种较为成熟的民俗文化,都有较强的教化功能和规范功能,对其俗民个体有着较强的控制能力。在民俗学看来,"民俗控制是由某些民俗事象在习俗化过程中对俗民个体施加影响,促使俗民在实践中想当然地恪守其约束,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控制力,一旦违背了这些民俗的约束,立即在俗民的心理和精神上产生巨大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作为一种自我惩罚或超自然力的惩罚。"①

  的确如此,在各种民俗相互交织中,紧紧威慑着祥林嫂命运的,不是罪恶的个别人,而是由"'多数人 '构成的社会力量———鲁镇上'咀嚼赏鉴'着她的痛苦的人们,那'又冷又尖'的'笑影',那似笑非笑的'嘲笑'"②。对于祥林嫂之死,围绕在她周围的每一个人———信奉理学的鲁四老爷、善女人柳妈等等都脱不了干系。这些曾经充满同情心的人们为什么最终使祥林嫂陷入绝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所致。

  一、氏族社会遗留的婚俗,注定祥林嫂一生坎坷

  初到鲁镇的祥林嫂,年龄大约二十六七岁,从作品中获知:丈夫比她小十岁,所以,可以推测,她的丈夫约十六七岁。去鲁镇时的祥林嫂,丈夫已因病去世,那么他丈夫结婚时可能是十五六岁,或许更小。而祥林嫂的小叔结婚年龄是多大呢?祥林嫂初来鲁家,"小叔十多岁"。

  卫老婆子第二年新正将尽时来鲁家拜年,她说:" 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可见,祥林嫂的小叔结婚年龄也不过十二三岁。婆婆显然是一个寡妇,丈夫什么时候死的不清楚。祥林嫂第二次结婚,结果又成了寡妇。鲁迅在作品中接连安排婆婆、祥林嫂、小叔三个不同年龄的人婚姻状况,是有特定用意的。婆婆守寡,祥林嫂两次守寡。小叔子十二三岁结婚,命运状况不言而喻。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当地的婚俗:女子比男子岁数大得多,且男子很小,一般十三四岁至十六岁就结婚。这种婚俗正是早婚习俗。

  其实,这种落后的早婚风俗,《中国民俗辞典》就有记载:"建国前,汉族男女十四五岁成婚者颇多。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实行早婚,羌族男子七到十岁,女子十二至十八岁。普米族女子十五岁左右即可成婚。"根据性生理,这种早婚有害健康,夭折的也颇多。祥林嫂的悲剧从寡妇开始,而这守寡的原因与当地落后的婚俗密切相关。

  这种落后的婚俗不仅表现在早婚上,而且还表现在女子可以作为婚姻的买卖上,这种婚姻被称为"买卖婚姻"。祥林嫂被婆婆卖到山里去,婆婆得了八十千,为第二个儿子娶媳妇,财礼只花五十千,除办喜事费用外,还剩十多千。这种赤裸裸的婚姻贩卖,在世俗人们看来,"婆婆倒是精明强干","很有打算",不但不憎恶,反而佩服赞扬。祥林嫂的婆婆不仅买卖婚姻,而且凭借宗法所赋予她的婆权从鲁家把祥林嫂抢来送到深山野林,这又是一种抢婚形式。

  小说这样写道:祥林嫂跪在河边淘米,一只白篷船上跳下两个大汉,把她捆在船上,劫去卖到贺家坳,与贺老六成了亲。这种抢婚习俗产生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是氏族社会婚姻形式。那时,绍兴抢亲不犯法,官府也听之任之,作者深层描写抢婚习俗,目的是揭露这一陋俗使祥林嫂受到巨大的心灵创伤。

  早婚、买卖婚、抢婚,这就构成了当时鲁镇一带的婚俗,这些氏族社会遗留的婚俗,注定祥林嫂一生坎坷,为她的悲剧人生埋下伏笔。

  二、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信仰习俗,成为祥林嫂巨大的精神枷锁

  对已婚女性要求"从一而终"起源已久。《周易·卦三十二·恒》中就有"恒其德贞,妇人吉;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③语。在《序卦》中又说"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④。《礼记·郊特牲》中也说"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至汉,刘向的《列女传》和班昭的《女诫》使这种观念进一步强化。

  但从历史资料看,尽管此后历朝统治者均有此类规限,此后又有唐朝宋若莘著《女论语》,更有宋朝程颐在《近思录》中提出著名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但从总体讲,女性再嫁并未受到严格限制,"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在当时还未能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也即还未能进入为广大俗民所认可、恪守和传承的民俗系统。

  南宋以后,女性贞节观念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至明清之际,这种观念的强化达到极致,走向宗教化、民俗化。烈女节妇日渐成为民间崇尚之风。这种"从一而终"的信仰习俗,早已牢固地植根于祥林嫂的意识之中,控制着她的言行和心理。

  小说《祝福》详细描写祥林嫂被迫改嫁时拼死的反抗,以致留下"额角上的伤疤"。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祥林嫂是"被封建和迷信逼入死路。鲁迅与其他作家不同,他不明写这两种传统罪恶之可怕,而凭祥林嫂自己的真实信仰来刻画她的一生,而这种信仰和任何比它更高明的哲学和宗教一样,明显地制定它的行为规律和人生观"⑤。很显然,如果没有封建妇女"从一而终"的习俗观念,祥林嫂就不会在内心

  深处因自己名节丧失而产生深深的耻辱感。

  当祥林嫂再次丧夫,第二次来到鲁镇时,人们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时的祥林嫂背负着不贞不节不洁不祥伤风败俗的诸多罪名,她是个再寡的寡妇,不仅身上带有两个死鬼丈夫的不祥之气,更可恶的是,她"畏死贪生,至于失节,则名虽为人,实与禽兽无异矣!"⑥用柳妈话说,"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尽管她的失节是因屈于族权,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但"中国从来不许忏悔,女子做事一错,补过无及,只好任其羞杀"⑦。因此与初到鲁镇相比,"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我们不妨看看鲁镇俗民们是怎样对待这样一个越轨破俗的妇女: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她的悲惨故事"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即使有意提起,也是"又冷又尖""似笑非笑",带着极大的嘲弄与讥讽。当柳妈这个"善女人"把祥林嫂"额角上的伤疤"故事传扬开去时,这成了鲁镇俗民群体再次大肆传播的对祥林嫂嘲讽的笑话。

  读到这里,我们感到由衷的寒心。封建社会"从一而终"的贞节习俗使祥林嫂已无存活的条件,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祥林嫂最终在人们的唾弃与漠视中死去。

  三、封建社会最隆重的祭祀习俗,最终将祥林嫂逼入绝境

  《祝福》开头这样描写祭祀场面:"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

  竖八的插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这一风俗本身就带有宗法等级和迷信色彩,妇女们只能劳作,而不能拜请福神;即使富贵人家的妇女,如带绞丝银镯的妇女,也不能参加祭祀活动。这种祭祀活动,自然禁忌很多。祥林嫂第一次来鲁四爷家做工,鲁四老爷尽管皱了皱眉,但对她并无太多禁忌,祭祀时福礼的准备,桌子上供品、用具的摆放等,祥林嫂可以样样参与。小说是这样写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⑧

  再寡的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爷,鲁四老爷"照例皱过眉......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⑨。"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⑩。作为伤风败俗的失节妇女。

  祥林嫂已经失去了参与这种重大活动的资格。即便她不惜花去"历来积存的工钱",去土地庙"捐门槛"回来,她自认为已赎尽身上的"罪孽",于是"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因而,在祭祖时节,她"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然而,祥林嫂的虔诚并不能洗掉她"伤风败俗"的罪名,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这句话,对祥林嫂来说,无异于致命打击。"

  她像是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自此以后,祥林嫂丧失了记忆力,被鲁四老爷解雇。直至在祝福这天惨死,偏偏又与祭祀习俗犯禁,所以,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如果按照鲁迅的说法,《祝福》是一部"几乎无事的悲剧",作者把祥林嫂放在一般、普通的情况下,人物在一般情况下所遭受的精神痛苦更能反映"必然"的东西,这种必然不是天命的安排,而是一步步操纵人物生存状况的民间陋习,还有执守陋习的柳妈、鲁四老爷等一批人物。正如现代作家丁玲指出的:"我读这篇作品觉得这是真正的悲剧。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的把她往死里赶。"

  鲁迅以其深邃的眼光,把笔触伸向民间文化的积淀层,把祥林嫂纳入婚俗、信仰民俗和祭祀习俗的网络之中,并让她在这些民间陋习的网络中无挣扎的力量,从而展示小说结局的必然性,道出作品的批判意蕴。

  • 相关推荐

【中文系论文格式及】相关文章:

论文格式模板08-09

论文格式排版说明06-20

毕业论文格式06-20

科技论文格式模板03-24

纸质论文格式模板03-24

标准论文格式模板03-25

技师论文格式模板03-25

学术论文格式05-15

技术论文格式范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