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三角函数说课课件

2022-07-13 课件

  导语: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锐角三角函数说课课件”,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锐角三角函数说课课件 篇1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是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的第三课时,是继前面学习了三角函数应用中的有关旋转问题和测量问题后的又一种类型的应用:即有关工程中的坡度问题。三种类型的问题只是问题的背景不同,其实解决问题所用的工具都相同,即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因此本节课沿用前两节课的教学模式。直角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延续,渗透着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章还是在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于锐角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考纲中的能级要求为C(掌握)。

  2、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新知的障碍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过了建立三角函数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坡度问题涉及梯形的有关性质和解题技巧,而学生对此遗忘严重,再次面对梯形的问题情境,会产生思维上的障碍。另外坡度问题的计算较复杂,而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计算器使用不熟练,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还没记牢,这些对整个问题的解决都会起到延缓的作用。

  二、目标的设定

  基于以上分析,将本节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1、应用三角函数解决有关坡度的问题,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意义。

  2、经历探索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

  3、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1、重点:有关坡度问题的计算。

  确立依据:坡度问题是很现实的实际问题,是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很好的素材,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但坡度问题的计算量较大,学生计算能力又很弱,所以很容易出错。故将本节课重点设为:有关坡度问题的计算。

  2、难点: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确立依据:从认知规律看,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型较多,有关坡度问题的情境学生又不是很熟悉,而且含有很多专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导致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上可能会有困难,从而不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故将本节课难点设为: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四、教法设计

  1、教学结构及教学基本思路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一个关于坡度的实际问题,本节课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通过问题情境自然引入新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拓展,体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数学建模意识,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知识。具体思路如下:

  ⑴ 出示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坡度与坡角的关系,为后继解题排除知识的干扰。

  ⑵ 探究:出示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先分析解决,体会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来刻画实际问题。

  ⑶ 拓展与延伸:对问题1进行变式、拓展,要求学生先画出示意图后再分析。

  ⑷ 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新知。安排两道简单的练习题供学生独立解决。

  ⑸师生共同总结,完成本课

  2、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炼新概念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降低问题1的思维量;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例题教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通过课堂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现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审题、画图分析,教师师生点拨,逐步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帮助学生根据需要作出辅助线,从而将梯形中的计算问题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通过在问题1教学后引导学生加以总结:梯形、斜三角形的高时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解直角三角形本质上是解边角关系,其他几何图形的边角关系问题也可以通过作辅助线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通过让学生说思路、写过程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达成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解与解决,从而突破难点。

  3、教辅手段的使用

  本节课主要运用讲学稿、小黑板、计算器等一些简易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课堂容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施展空间。

  4、导入和过渡设计

  由于问题1的情境学生不是很熟悉,含有很多专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要花费较多时间,会让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新课的信心。因此本节课由关于坡度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入几个新概念,为后面对问题的探究做好准备,同时也能自然导入新课。接下来的探究活动,通过巧妙设计问题串,为学生思考作好铺垫。问题1解决后,对问题1进行简单的变式训练,问题解决后,由学生总结有关坡度问题的解决策略。接着是对问题1的拓广与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应用三角函数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体会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更深刻地认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完上述内容之后安排两道课堂巩固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补标。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完成本课。各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5、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应用题对学生来说是难点,课标对这一节的内容要求不高,由于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上有较大差异,为了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因此本节课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各层次学生问题,比如问题情境中的坡度问题、课堂练习1,问题1中设计问题串,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感到困难的计算,让学生自己体验,同时选能力较强的学生上黑板书写解题过程,供其他学生学习、参考。适时地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带动每个同学参与学习。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把对问题的思考、分析交给他们,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另一方面也能锻炼他们的能力。通过拓广与延伸,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探索,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五、学法设计

  1、学生学习本课应采用的方法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我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动起来,大胆表述、质疑,让学生自主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观察、探究、建立数学模型等活动,达成对问题的更深理解。

  (2)、分组讨论、交流,努力营造自主探究、协作互动的课堂氛围,达成对疑难问题的理解、解决。

  (3)多给学生写的机会,在书写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应用,提高解题的规范性和正确率。

  2、培养学生能力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为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得到真实的学情反馈,本节课上能让学生说的就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做。特别是本节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但还不成熟;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因此教师要把课堂放手让给学生,多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并引导大家点评、发现问题。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与学习能力。

  3、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交流等探索过程。并通过追问与设计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中发现了新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交流,在思考中产生新认识,获得新的提高。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六、作业设计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各层次作业,作业要体现梯度、针对性。

  1、课堂练习:课堂上完成,师生点评;

  2、课后巩固:供学生课间完成;

  3、课时作业:另发。

  锐角三角函数说课课件 篇2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九年级解直角三角形讲完后的一节复习课

  二、本章的课标要求:

  1、通过实例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

  2、知道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

  4、能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此外,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探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完本章的前提之下进行的总复习,因此本节选取三个知识回顾和四个例题,使学生将有关锐角三角函数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进一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很好地运用知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从而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将有关锐角三角函数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很好地运用知识.

  2、通过复习锐角三角函数,进一步体会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六、重点难点:

  1.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2.难点:知识的深化与运用.

  七、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一:

  (1) 在Rt△ABC中,C=90, AB=6,AC=3,则BC=_________,sinA=_________,

  cosA=______,tanA=______, A=_______, B=________.

  知识回顾二:

  (2) 比较大小: sin50______sin70

  cos50______cos70

  tan50______tan70.

  知识回顾三:

  (3)若A为锐角,且cos(A+15)= ,则A=________.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小题目回顾:

  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Rt△ABC中,C=90

  锐角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统称A的锐角三角函数。

  2、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三边之间的关系: .

  (2)锐角之间的关系: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sinA= cosA= tanA= sinB= cosB= tanB=

  3、解直角三角形:

  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5、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变化:

  (1)当A为锐角时,各三角函数值均为正数

  (2)当A为锐角时,sinA、tanA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cosA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

  例题解析

  【例1】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E是AC的中点,BC=14,AD=12,sinB=0.8,求DC及tanCDE。

  解题反思:通过本题让学生明白:

  1、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求锐角的三角函数;

  2、等角代换间接求解.

  【例2】要在宽为28m的海堤公路的路边安装路灯,路灯的灯臂AD长3m,且与灯柱CD成120角,路灯采用圆锥形灯罩,灯罩的轴线AB与灯臂垂直,当灯罩的轴线通过公路路面的中线时,照明效果最理想,问:应设计多高的灯柱,才能取得最理想的照明效果?

  解题反思:通过本题让学生知道解决这类问题时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理清题目所给信息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②通过画图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③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正确进行计算,写出答案。

  【例3】一艘轮船以每小时30海里的速度向东北方向航行,当轮船在A处时,从轮船上观察灯塔S,灯塔S在轮船的北偏东75方向,航行12分钟后,轮船到达B处,在B处观察灯塔S,S恰好在轮船的正东方向,已知距离灯塔S8海里以外的海区为航行安全区域,问:如果这艘轮船继续沿东北方向航行,它是否安全?

  解题反思:解决这类问题时常用的模型:

  小结:

  P93 例3

  P94 检测评估

  八、教学反思:

  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锐角三角函数首先是放在直角三角形中研究的,显示的是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值是边与边之间的比值,锐角三角函数沟通了边与角之间的联系,它是解直角三角形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自己还要多注意以下两点:

  (1)还要多下点工夫在如何调动课堂气氛,使语言和教态更加生动上。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是比较容易分散的,兴趣也比较容易转移,因此,越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越是宽松活泼的气氛,越容易被他们接受。如何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风格?或严谨有序,或生动活泼,或诙谐幽默,或诗情画意,或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或激情飞扬,每一种都是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展现。我将不断摸索,不断实践。

  (2)我将尽我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课前多揣摩。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舍得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这个小小舞台的主角。而我将尽我最大可能在课堂上投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丰富课堂语言,使课堂更加鲜活,充满人性魅力,下课后多反思,做好反馈工作,不断总结得失,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锐角三角函数说课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2.能够错助于计算器进行有三角函数的计算,并能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探索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三角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重点:

  能够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能够借助于计算器进行有三角函数的计算。

  难点:

  能够把数学问题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会正确选用适合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

  提出问题:某飞机在空中A处的高度AC=1500米,此时从飞机看地面目标B的俯角为18°,求A、B间的距离。

  提问:

  1.俯角是什么样的角?,如果这时从地面B点看飞机呢,称∠ABC是什么角呢?这两个角有什么关系?

  2.这个△ABC是什么三角形?图中的边角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是什么,求的是什么,在这个几何图形中已知什么,又是求哪条线段的长,选用什么方法?

  教师通过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与学生共同学习也仰角与俯角的概念,也为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模式。

  二、测量物体的高度或宽度问题.

  1.提出老问题,寻找新方法

  我们学习中介绍过测量物高的一些方法,现在我们又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能不能利用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利用三角函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那么如果要测旗杆的高度,你能设计一个方案来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来解决吗?

  学生分组讨论体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适当的数学模型。

  2.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⑴从1.5米高的测量仪上测得古塔顶端的仰角是30°,测量仪距古塔60米,则古塔高( )米。

  ⑵从山顶望地面正西方向有C、D两个地点,俯角分别是45°、30°,已知C、D相距100米,那么山高( )米。

  ⑶要测量河流某段的宽度,测量员在洒一岸选了一点A,在另一岸选了两个点B和C,且B、C相距200米,测得∠ACB=45°,∠ABC=60°,求河宽(精确到0.1米)。

  在这一部分的练习中,引导学生正确来图,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

  三、与方位角有关的决策型问题

  1.提出问题

  一艘渔船正以30海里/时的速度由西向东追赶鱼群,在A处看见小岛C在北偏东60°的方向上;40nin后,渔船行驶到B处,此时小岛C在船北偏东30°的方向上。

  已知以小岛C为中心,10海里为半径的范围内是多暗礁的危险区。这艘渔船如果继续向东追赶鱼群,有有进入危险区的可能?

  2.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按以下步骤时行:

  ⑴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⑵分析图中的线段与角的实际意义与要解决的问题,

  ⑶不存在直角三角形时需要做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如何构造?

  ⑷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决数学问题,

  ⑸按要求确定正确答案,说明结果的实际意义。

  3.学生练习

  某景区有两景点A、B,为方便游客,风景管理处决定在相距2千米的A、B两景点之间修一条笔直的公路(即线段AB)。

  经测量在A点北偏东60°的方向上在B点北偏西45°的方向上,有一半径为0.7千米

  的小水潭,问水潭会不会影响公路的修建?为什么?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来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法。

  四、总结。

  1.由学生谈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再次体会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2.总结具体几种类型的图形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锐角三角函数说课课件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要讲的是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它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有时与其它三角变换、函数的一般性质综合。考查灵活,常有创新性。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运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善于运用三角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因此,学好这节课不仅可以为我们今后学习正切、余切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参及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据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及应用(定义域、值域、最大、最小值、奇偶性、单调性)

  (2)能力目标:

  a:掌握正、余弦函数的性质;

  b:灵活利用正、余弦函数的性质

  (3)德育目标:

  a: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b:培养联合变化的观点

  c:提高数学素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由于正、余弦函数的主要性质在本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中,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三个概念,而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以及周期函数,周期,最小正周期的意义是本节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内容。这在学生的基础上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成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克服本节课的难点的关键在于复习好正、余弦函数图象的意义,充分利用图形讲清正、余弦函数的特点,梳理好讲解顺序,使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正确理解概念、图象、特性、实现教学目标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材处理:

  正、余弦函数的性质,其中定义域、值域、最大值、最小值,学生以前已接触过,所以只需简单提示。但是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顾全局,耐心讲解,并通过适当的教具启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为增强图象的形象直观性,增大教学内容,提高效率。我利用计算机软件,在此基础上,学生运用观察法、发现法、学习法、归纳法以及练习法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以习提问形式引入课题,意义使学生利用类比思想,认识到研究三角函数的方向所在,减少盲目性。为了有利于学生正确了解正、余弦图形的性质,我又指导了学生复习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再从介绍图象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发现、归纳函数的性质。同时结合不同例子巩固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软件辅助教的充分利用使得教学生动而有条理,使学生认识到数归思想、数形结合在学习知识中的作用。

  2、教学手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要在正、余弦函数的图象的基础上操作性质,所以有条件的话不防可用动画的形式表现,给学生一种直观形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已学过的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不妨叫学生自己作图,这样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五点作图法,还可以引出新课,正、余弦函数的性质

  2、新课

  a:打出多媒体课件,不妨叫学生自己观察正、余弦函数的图象,定义域和值域,最大值,最小值,学生应该都能观察出来,只须稍微强调一下。

  b:周期函数的定义:可有诱导公式sin(x+2kn)=sinx

  得出函数值是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取的,给出定义,讲解定义时,要特别强调“作零常数t”,及“对于定义域的每一值,都要有f(x+t)=f(x)成立,也就是说,如果在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使得f(x+t)=f(x)成立。非零常数t就是周期了,不妨举一个例子,是否正弦函数的周期,sin(n/2+x)是否等于sin(x)还应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函数都会有最小正周期。

  c:奇偶性:在讲解定义时,应该强调,在判断函数是否为奇偶函数时,必须先看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后再由f(x)=f(-x)或f(-x)=-f(x),也就是说,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一个函数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还应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奇偶性,但也有函数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可以举例说明:奇函数一定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一定关于y轴对称。反之也成立。

  d:在讲解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时可有多媒体课件实现。

  (1)、对称轴:y=sinx的对称轴是x=kn+n/2;y=cosx的对称轴是x=kn;对称性;

  (2)对称中心:y=sinx的对称中心是(kn,0)y=cosx的对称中心是(kn+n/2,0)

  当y=sinxx∈[-n/2+2kn,n/2+2kn]时,曲线逐渐上升,y的值由-1逐渐增加到1;

  单调性x∈[n/2+2kn,n/2+2kn]时,曲线逐渐下降,y的值由1逐渐减少到-1;

  当y=cosxx∈[-n+2kn,2kn]时,曲线逐渐上升,y的值由-1逐渐增加到1;

  x∈[2kn,n+2kn]时,曲线逐渐下降,y的值由1逐渐减少到-1;

  五、例题讲解:

  例1:

  cos(-23n/5)-cos(-17n/4)

  问:能否求出上式的值?能否求出其值比0大还是小?须运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哪部分知识?

  求上式的值大于0还是小于0?

  ∵y=cosx是偶函数,∴原式为cos(23n/5)-cos(17n/4)

  可知cos(23n/5)<cos(17n/4)

  即cos(-23n/5)-cos(-17n/4)<0

  例2:y=√sinx+1

  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上式有没有最大值,最小值,值域,什么时候取得最大值?什么时候取得最小值?奇偶性如何?能不能画出它的图象?图象与y=cosx有什么关系?

  求取的最大值的x的值所有集合。

  当x取最大值时的取值为x=kn+n/2(k∈r)

  即取的最大值的x的值的所有集合为[x∣x=kn+n/2(k∈r)]

  例3:y=√sinx的定义域。

  由0≦sinx≦1可得:

  x的定义域为:2kn≦x≦&pro

  d;+2kn(k∈r)

  即x的定义域为[2kn,n+2kn](k∈r)

  问:可不可以求值域?有没有奇偶性?如果有的话,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

  拓展:求上式函数的奇偶性。一般来讲,学生会用定义法求出上式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结果:上式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问:为什么呢?

  强调:函数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掌握正、余弦函数的性质以及性质的简单应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七、作业布置:

  使学生通过作业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节内容

  锐角三角函数说课课件 篇5

  教材:

  角的概念的推广

  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并进而理解“正角”“负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含义。

  过程:

  一、提出课题:“三角函数”

  回忆初中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它是利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值来定义的。相对于现在,我们研究的三角函数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它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各门学科技术中都有广泛应用。

  二、角的概念的推广

  1.回忆:初中是任何定义角的?(从一个点出发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几何图形)这种概念的优点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但它的弊端在于“狭隘”

  2.讲解:“旋转”形成角(P4)

  突出“旋转” 注意:“顶点”“始边”“终边”

  “始边”往往合于轴正半轴

  3.“正角”与“负角”——这是由旋转的方向所决定的。

  记法:角 或 可以简记成

  4.由于用“旋转”定义角之后,角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1° 角有正负之分 如:a=210° b=-150° g=-660°

  2° 角可以任意大

  实例:体操动作:旋转2周(360°×2=720°) 3周(360°×3=1080°)

  3° 还有零角 一条射线,没有旋转

  三、关于“象限角”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往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来讨论角

  角的顶点合于坐标原点,角的始边合于 轴的正半轴,这样一来,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则此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例如:30° 390° -330°是第Ⅰ象限角 300° -60°是第Ⅳ象限角

  585° 1180°是第Ⅲ象限角 -2000°是第Ⅱ象限角等

  四、关于终边相同的角

  1.观察:390°,-330°角,它们的终边都与30°角的终边相同

  2.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一个0°到360°的角与 个周角的和

  390°=30°+360°

  -330°=30°-360° 30°=30°+0×360°

  1470°=30°+4×360°

  -1770°=30°-5×360°

  3.所有与a终边相同的角连同a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即:任何一个与角a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a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4.例一 (P5 略)

  五、小结:

  1° 角的概念的推广用“旋转”定义角 角的范围的扩大

  2°“象限角”与“终边相同的角”

  锐角三角函数说课课件 篇6

  一、基础知识回顾:

  1、仰角、俯角

  2、坡度、坡角

  二、基础知识回顾:

  1、在倾斜角为300的山坡上种树,要求相邻两棵数间的水平距离为3米,那么相邻两棵树间的斜坡距离为 米

  2、升国旗时,某同学站在离旗杆底部20米处行注目礼,当国旗升至旗杆顶端时,该同学视线的仰角为300,若双眼离地面1.5米,则旗杆高度为 米(保留根号)

  3、如图:B、C是河对岸的两点,A是对岸岸边一点,测得∠ACB=450,BC=60米,则点A到BC的距离是 米。

  3、如图所示:某地下车库的入口处有斜坡AB,其坡度I=1:1.5,

  则AB=

  三、典型例题:

  例2、右图为住宅区内的两幢楼,它们的高AB=CD=30米,两楼间的距离AC=24米,现需了解甲楼对乙楼采光的影响,当太阳光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0时,求甲楼的影子在乙楼上有多高?

  例2、如图所示:在湖边高出水面50米的山顶A处望见一艘飞艇停留在湖面上空某处,观察到飞艇底部标志P处的仰角为450,又观其在湖中之像的俯角为600,试求飞艇离湖面的高度h米(观察时湖面处于平静状态)

  例3、如图所示:某货船以20海里/时的速度将一批重要货物由A处运往正西方的B处,经过16小时的航行到达,到达后必须立即卸货,此时接到气象部门通知,一台风中心正以40海里/时的速度由A向北偏西600方向移动,距离台风中心200海里的圆形区域(包括边界)均会受到影响。

  (1)问B处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为避免受到台风的影响,该船应该在多少小时内卸完货物?

  (供选数据:=1.4 =1.7)

  四、巩固提高:

  1、 若某人沿坡度i=3:4的斜坡前进10米,则他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升高 米。

  2、如图:A市东偏北600方向一旅游景点M,在A市东偏北300的公路上向前行800米到达C处,测得M位于C的北偏西150,则景点M到公路AC的距离为 。(结果保留根号)

  3、同一个圆的内接正方形和它的外切正方形的边长之比为( )

  A、sin450 B、sin600 C、cos300 D、cos600

  3、如图所示,梯子AB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为2米,梯子的顶端B到地面的距离为7米,现将梯子的底端A向外移动到A,使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等于3米,同时梯子的顶端B下降至B,那么BB( )(填序号)

  A、等于1米B、大于1米C、小于1米

  5、如图所示:某学校的教室A处东240米的O点处有一货物,经过O点沿北偏西600方向有一条公路,假定运货车辆形成的噪音影响范围在130米以内。

  (1)通过计算说明,公路上车辆的噪音是否对学校造成影响?

  (2)为了消除噪音对学校的影响,计划在公路边修一段隔音墙,请你计算隔音墙的长度(只考虑声音的直线传播)

  锐角三角函数说课课件 篇7

  [教材分析]:

  反三角函数的重点是概念,关键是反三角函数与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内容上,自然是定义和函数性质、图象;教学方法上,着重强调类比和比较。

  (1)立足课本、抓好基础

  现在高考非常重视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等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在学习中首先要打好基础。

  (2)三角函数的定义一定要清楚

  我们在学习三角函数时,老师就会强调我们要把角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去讨论。角的顶点放在坐标原点,始边放在X的轴的正半轴上,这样再强调六种三角函数只与三个量有关:即角的终边上任一点的横坐标x、纵坐标y以及这一点到原点的距离r中取两个量组成的比值,这里得强调一下,对于任意一个α一经确定,它所对的每一个比值是确定的,也就说是它们之间满足函数关系。并且三者的关系是,x2+y2=r2,x,y可以任意取值,r只能取正数。

  (3)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可以分为平方关系:sin2α+cos2α=1、tan2α+1=sec2α、cotα2+1=csc2α,倒数关系:tanαcotα=1,商的关系:tanα=sinα/cosα等等,对于同角的三角函数,直接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证明比较容易,记忆也比较方便,相关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可以分为终边相同的角、终边关于x轴对称的角、终边关于直线y=x对称的角、终边关于y轴对称的角、终边关于原点对称的角五种关系。

  (4)加强三角函数应用意识

  三角函数产生于生产实践,也被广泛应用与实践,因此,应该培养我们对三角函数的应用能力。

  如何学好高中三角函数的方法就是以上的四点,在这四点的基础上大家可以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点侧重去运用。

  1、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⑵: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具备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后再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后利用才学习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来解直角三角形。所以以旧代新学生易懂能理解。

  3、重点难点

  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以实例引入,解决重难点。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答:

  (1)、三边之间关系:a2 +b2 =c2 (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关系:∠A+∠B=90°

  (3)、边角之间关系

  以上三点正是解的依据.

  3、如果知道直角三角形2个元素,能把剩下三个元素求出来吗?经过讨论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复习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以问题引入新课

  注重学生的参与,这个过程一定要学生自己思考回答,不能让老师总结得结论。

  PPT,使学生动态的复习旧知

  活动2讲授

  二、例题分析教师点拨

  例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a=,解这个直角三角形.例2在Rt△ABC中,∠B =35o,b=2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活动3练习

  三、课堂练习学生展示

  完成课本91页练习

  1、Rt△ABC中,若sinA= ,AB=10,那么BC=XXXXX,tanB=XXXXXX.

  2、在Rt△ABC中,∠C=90°,a=,c=,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3、如图,在△ABC中,∠C=90°,sinA= AB=15,求△ABC的周长和tanA的值

  4、在Rt△ABC中,∠C=90°,∠B=72°,c=14,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四、课堂小结

  1)、边角之间关系2)、三边之间关系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4)、“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活动5作业

  五、作业设置

  课本第96页习题28.2复习巩固第1题、第2题.

【锐角三角函数说课课件】相关文章:

认识分数说课课件04-28

平均数说课课件03-20

小数的近似数说课课件03-20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课件03-23

幂函数说课课件03-21

认识小数说课稿课件03-23

数一数说课课件03-22

对数函数说课课件03-17

指数函数说课课件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