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课件

2021-07-11 课件

  化学是高一学生必须的科目之一。小编整理的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件,欢迎大家来查阅这篇文章。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件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目前,全面实施的新课程,其重要理念就是要使学生“会学”,而不是简单的 “学会”。学生如果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触类旁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使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并能自主学习,掌握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基于上述理论依据,设计了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四节《氨、硫酸、硝酸)》(第1课时〈氨气〉)的教学程序。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所授内容包括:氨气的合成、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的化学性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等。教材内容编写的顺序就是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程序。

  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难点:NH4+的检验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能力背景分析:学生在本章学习过程中已经认识了硅及其化合物、氯气、氮和硫的氧化物等内容。已经基本把握了学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本程序。为学习本节的氨气、硫酸和硝酸的知识奠定了方法层面上的基础。

  心理背景分析: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一些生活常识,对氨气和铵盐略有了解,对其性质的深入学习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

  3.教学方式

  本着“重视基础,更重方法”的原则,本节采用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基本思路如下:

  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氯气》教学设计

  4.技术准备与说明

  (1)硬件要求:教师用电脑一台,配备投影机。

  (2)软件要求:Microsoft PowerPoint,视频播放器等。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氨的用途和实验室制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氨的性质的实验教学,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详案(详见教案和学案)

  2.教学过程说明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采用实验探究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课的引入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学生领会“科技就是生产力的”观念

  本节课首先讲解哈伯合成氨的故事:20世纪初人类因粮食产量低下而面临挨饿困境,哈伯历时数年合成氨气,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哈伯也因研究化学武器而被人唾弃。

  故事的讲解,旨在使学生领悟“科技就使生产力”的真理,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氨的合成与氮的固氮”的教学设计

  以哈怕合成氨故事为契机,自然引出氨气的合成,进而介绍氮的固氮。通过人工固氮和自然固氮的讨论,把化学与现实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化学的重要。

  (3)“氨气分子结构”的教学设计

  以视频动画为载体,给学生感性认识,并从中体会化学中的结构美。

  (4)“氨气物理性质”的教学设计

  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关键。化学实验永远是揭示化学奥秘的法宝,其特殊魅力为广大师生所推崇。

  ① 学生实验探究:观察氨气并闻气味;将1试管氨气倒扣于水中,观察现象,取出试管,向试管内液体中加入酚酞观察变化。

  ② 教师演示实验:氨气的喷泉实验。

  ③ 学生讨论及归纳得出氨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氨气的物理性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得以体现。

  (5)“氨气化学性质”的教学设计

  ①以学生完成的实验及观察的喷泉实验为基础,自然而然的引出氨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通过液氨与氨水的比较,使学生深入理解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并学会应用比较法。

  ②教师演示实验[为防止污染而只做演示实验]:浓氨水与浓盐酸的反应。学生在惊奇中掌握了氨水与浓盐酸的挥发性,以及氨气与挥发酸反应的现象与本质。

  通过练习,让学生自主分析氨气与硝酸、硫酸反应的现象和本质。环环相扣,自然过渡,便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③以所得铵盐为引子,介绍化学肥料及铵盐热分解的性质。学生在猜测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④学生实验探究:取少许任一种铵盐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许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学生实验的顺利完成,NH4+的检验的教学难点得到自然突破,并为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做良好铺垫。

  ⑤氨的催化氧化,不做拓展,留在课后学生探究硝酸的合成。使课堂内外得到有机结合。也为学生发挥课后学习提供机遇。

  (6)“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设计

  “授之予渔”乃化学教学的最高追求。让学生掌握气体制备的思维程序是关键。

  以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为案例,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即“原理→装置→除杂和干燥→收集→验满→尾气吸收”。既完成了氨气实验室制法的知识点教学,也达到了使学生“会学”的目的。

  (7)“氨气的用途”的教学设计

  合成氨、氨的催化氧化、铵盐等内容的教学完成后,氨的用途顺理成章,已经无需浪费唇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不自觉的构建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氨在氮循环中的重要意义,同样留给学生到网络上去探索,目的在于发挥网络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

  在以上教学中,各环节紧密相连,知识链自然形成。关注学生动手实验及对现象的描述,更关注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的神奇魅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体现着新课程的理念。

  3.教学流程图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的是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图如下:

  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氯气》教学设计

  五、教学效果及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课堂教学反馈设计

  本节课使用了“学案”,记录着学生认知的过程。巧妙设计了课堂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完整的构建知识体系。

  2.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下列途径落实:

  (1)合理使用学案,记录学习历程。强化知识的当堂落实,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亲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亲自体验化学实验的重要意义并掌握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通过PPT图片及视频资料,展示微观,加深学生印象。

  (4)巧妙的设计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布置开放性课后自主学习内容:① 了解氨在氮的循环中的意义。② 以空气、焦炭和水等为原料合成硝酸。

  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与空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体现了教学是为了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发挥学生能动性。

  六、本教学设计的特点及课后反思

  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是每节课教学中的难点。但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本人的教学理念是“授之以渔,自主发展”。

  1.本节课的设计特点

  (1)教学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本节教学设计不仅关注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可贵的是挖掘了学科内的思想教育素材,将思想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实施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例如本节课以德国化学家哈伯合成氨为引子,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渗透着“科技就是生产力”的内涵,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热爱科学的思想。

  (2)让实验说话,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

  以实验观察与分析为突破口,以及引领学生进行的讨论和分析,不仅体现着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现着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听讲,而是要思考、要动手,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符合教学基本原则。把思维方法的训练、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学科实验相结合,更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实做到了使学生“爱学、想学、会学”。有利于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

  掌握学科知识重要,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重要,本节课的教学采用的是探究实验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实验为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要思考、要参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掌握了学习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知程序: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用途。“授之以渔,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贯串于教学设计之中。

  (4)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将信息技术、学案等教学资源与化学教学相整合,不仅有利于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的实效性得到落实。

  (5)教学以关注学生课外实践收尾,为后续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布置的“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界氮的循环”以及“以空气、水、焦炭为原料合成硝酸”的课外探究习题,给学生留下了创新与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为后续课程良好开始奠定基础。

  2.课后反思

  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大目标,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节课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的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在设计教案和学案时做到了心中有“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是主线,导是关键。从反馈效果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受课时限制,学生实验的内容仍显不足。但可以肯定的是实验探究式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对发挥学生作用方面效果明显。

  总之,在新课程模式下,在大家普遍认为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更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尤其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关注方法,不光看探究的 “形”更重探究的“神”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件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二氧化硫从物质分类角度、化合价变化角度、特性角度分析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硫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学习硫及其化合物的的性质,掌握分析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二氧化硫的用途与危害,认识到物质具有的两面性。在生活中,我们要趋利避害,增强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第四章第三节,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也是巩固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还为巩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内容主要介绍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及用途。知识上尽量使知识与用途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在利用中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硫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这样,更全面的体现化学课程的教育功能。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元素化合物部分学习过金属元素及硅、氯等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及实验能力。多数学生能通过二氧化碳的酸性氧化物性质迁移到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可以更好的巩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学生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后能通过化合价认识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理论上进行分析比较容易,但分析反应产物,书写化学方程式较为困难。在学优生的带领下,学习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我打算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

  设疑导入用5min时间,引出主题;单质硫的性质讨论用5min时间;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用25min时间;总结及课上练习用10min时间。

  (三)我打算让学生怎么获得?

  教学重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为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为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利用化合价的变化分析物质的氧化性及还原性,尤其是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水到渠成;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学习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及漂白性,可以进一步证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突破难点。

  (四)我怎么知道教学达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我的要求?

  通过分组实验,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生生、师生、生本互动,了解学生的掌握、落实情况;通过问题讨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 相关推荐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件】相关文章:

高一化学必修2课件02-22

高一化学必修1课件02-22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件硅02-23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课件02-20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四章课件02-22

高一化学必修一《基本营养物质》课件02-21

高一化学的课件02-20

高一化学乙酸课件02-20

必修一英语课件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