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课件

2022-07-13 课件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课件吧,课件可以让我们提升课堂的质量以及效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船借箭》的课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草船借箭》的课件 篇1

  【本课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指导方法】

  抓因果读故事,抓语言观内心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了解人物关系,导入课文。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随机板书背景图)今天我们共读名著《三国演义》中记述的孙、刘联军内部发生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指导梳理故事脉络: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谁?故事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箭”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相机板书:周瑜逼箭 诸葛亮借箭 鲁肃助箭 曹操防箭 诸葛亮交箭

  2、运用抓前因后果法读懂故事

  摘读故事开头结尾,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板书前因后果)

  理解“妒忌”:(1)词意: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2)换词比较:羡慕

  预设: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圈套陷害诸葛亮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能抓住本质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导问: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给他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三、精读故事,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

  (1)讨论:你认为“三天造箭十万支”这可能吗?既是同盟军,周瑜给诸葛亮出此难题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2)导:原来周瑜请诸葛亮明里是----共商国事,暗里却是----设下陷阱。周瑜怎样一步步设下这“温柔的陷阱”?默读第二段,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对话内容。

  (3)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自由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是什么?

  导读周瑜的话,分句采访“周瑜”:你心里真正的想法(目的)是什么?

  a理解周瑜话中的“希望”一词:这里的希望和我们日常表达时的意思一样吗?区别是什么?b理解句子“周瑜很高兴”。

  小结:周瑜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却磨刀霍霍,在谈笑风生中,一步一步地把诸葛亮引进温柔的陷阱。周瑜逼着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造箭,原来不是为了与曹军交战,而是----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导: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军师诸葛亮,他可是三国人物中智慧的化身。为什么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预设重点交流,读句子:必然误了“大事”,他心中的大事是-----?周瑜心中的大事是----?你读出了什么?练读句子想象诸葛亮怎样回答“只要三天。”你又读懂了什么?

  (5)合作讨论:给诸葛亮的话加提示语。交流朗读,齐读对话。

  四、总结拓展。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刁难诸葛亮,双方这一番“舌战”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周瑜面和心毒,笑里藏刀,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草船借箭终获成功。周瑜长叹一声-----?你从这声“长叹”里读出了什么?

  读课文:“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原著:“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总结:三国故事之“草船借箭”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非凡才干。因为有才干而遭周瑜妒忌,又因为有才干令周瑜自叹不如。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品味人物语言,人物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拓展歇后语讲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神机妙算 料事如神)

  五、阅读作业。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呢?课外阅读课文或原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草船借箭》的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给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四、说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后,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课文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题,而不是用“草船骗箭”为题以及弄明白诸葛亮在借箭时,为什么要带上鲁肃?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五、说学法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合作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自己在自主学习及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学生的读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然后教师通过关键词,谈话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理清文脉。

  本环节教学,通过老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脉络的了解。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能根据事情把课文分段,把自己在读课文的读懂的内容写在书上的空白处,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学习自学完成后,进行班级交流汇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3、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本环节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合作学习的提纲。因为学生如果不有一个合作学习的提纲,就容易出现混乱状况,在进行汇报时,就没有一个中心,你学你的,我学我的,形同一盘散沙。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对提纲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外,还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组织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能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4、探究学生,拓展延伸。

  本教学环节,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广阔的拓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去对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探究。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定的兴趣。也对课文的内容有关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把握。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整节课的教学从面到点,再从点到面,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过程。

  6、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对课文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再次的讲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草船借箭》的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理解“妒忌”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最喜欢的名著,交流其中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而引出课题《草船借箭》。

  四、初读

  生字词:“妒”的书写、辨析

  内容:课文主要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顺利的借得十万箭,使得周瑜不得不叹服。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从哪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知天文(大雾弥漫)

  1、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实施计划?(雾大,“江上的人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更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射箭)

  2、能不能猜猜诸葛亮让船“一字摆开”的用意呢?(“一字摆开”便于统一行动,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3、为什么还要让军士们擂鼓呐喊呢?(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4、读到这,你想对诸葛亮说些什么?

  (二)识人心(草船受箭)

  1、曹操上当了吗?(雾很大,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射箭便是)

  2、从这里能感受到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性多疑、小心谨慎)

  3、如果你是诸葛亮,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

  4、有感情朗读。

  六、品读

  想象一下,草船借箭事件之后,曹操、鲁肃、周瑜会有怎样的表现?

  七、小结作业

  作业:周瑜嘴上说自己比不上诸葛亮,但他对诸葛亮真的是心服口服了吗?请大家课后去看一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下节课一起来分享你的体会。

  八、板书设计

  略

  《草船借箭》的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二、介绍背景,引出新课。

  三、板书课题,质疑。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上面问题。

  五、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认字及自读课文情况。

  六、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认识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开头部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周瑜是怎样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的?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顾。

  2、三天之后造箭情况如何?(如期如数交付曹操)。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在三天之内借到了十万支箭,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三、体会借箭之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借船、借人、借一江大雾)

  2、周瑜看到十万支箭后长叹一声,说——

  (板:神机妙算)

  3、什么叫“神机妙算”?(指导朗读。)

  四、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哪里呢?

  1、最先算到了什么?当时雾大吗?从哪读出的?

  出示句子: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哪读出雾大?

  是啊,前人就曾有篇《大雾垂江赋》为证,感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感受一下当时雾之浓之大。后人也有诗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指导朗读。)

  这一江大雾时偶然碰巧还是早有预见?从哪读出的?

  2.出示句子,指导学习方法。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放过第一日]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又放过第二日]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放过两日,至第三日又到四更时分,险到没处去矣。]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不知箭在何处?奇甚。]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a.读读上面这段话,看看与书中有何不同?再加上批注认真读读,看看有何感受。

  b.师生共读,小结批注内容。(可批注出:当时的想法、看法、心情、疑问等。)

  c.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自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批注,也学学毛宗岗评一评三国,学学易中天品一品三国。

  d.全班交流。

  3.最难测的莫过于人心,可诸葛亮却最会揣测人心,他抓住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草船借箭;取鲁肃忠厚守信的优点,草船借箭,知周瑜心胸狭窄,将计就计,草船借箭。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出示句子: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齐读后小结:取箭之法。然后播放录像。

  五.总结。

  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用计之妙最善于的莫过于一个“借”字。他借江东之兵攻打曹操,借曹操之箭助江东。紧接着他又借东风火烧赤壁,借荆州有借无还。他又是如何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至四十九回。

  《草船借箭》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学习课文,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学习本课10个生字,部分词语;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借助多媒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从朗读中品味情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感悟,懂得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来自于渊博学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了解本课的情节,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是重点。

  难点是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激趣求知

  老师同学们非常喜欢看书,知道我国四大名著吗?(打出屏幕)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其中一个故事,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板书题目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个故事所写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特点

  生:周瑜---妒忌 诸葛亮——神机妙算

  你们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吗?打出三国结构图

  师:我们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就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

  二、自主学习 彰显自性(根据学习目标自我学习)

  初读课文,根据学习目标完成问题

  1、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2、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3、找到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经过,结果又如何?

  师:好,同学们刚才学习很认真一定收获不少,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三、合作探究 团队共赢

  1、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事情发展顺序

  3、精读课文,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出句子:

  4、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因素很多,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结:同学们经过自学,合作探究,一定想好好的表现自我,那我们就进入:

  四、交流分享 展我风采

  打出屏幕要求,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1、草船借箭的理解

  2、课文顺序

  3、读起因部分:齐读。抽生读,表演度(指导读周瑜要读出妒忌强硬的口气,诸葛亮要从容,胸有成竹的口气)

  4、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5、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师: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6、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7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五、阅读链接 拓展提高

  请快速阅读《舌战群儒》后回答问题。

  (详见阅读资料)

  六、评测练习 知识升华

  详见课件

  六、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的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我们要学习诸葛亮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遇事多思多想!

  《草船借箭》的课件 篇6

  教学要求:

  1.理清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诸葛亮能如期交箭的原因,从而了解他的才能。

  2.能简要地根据板书概括全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第三段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及教学软件、幻灯机及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的才干具体体现在哪里?

  二、新授

  ㈠学习一、二段

  1.幻灯出示三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枝箭?

  ③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找出反映诸葛亮胸有成竹的词语。

  2.读后讨论。

  3.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周瑜是怎样设计陷害诸葛亮的?

  4.分角色读周瑜与诸葛良亮的对话。

  ㈡学习第三段

  诸葛亮顾全大局,答应赶造十万枝箭。在鲁肃的帮助下,作好了草船借箭的准备。诸葛亮是如何利用草船借箭的呢?

  1.指名分节朗读,并概括每段意思。(板书)

  2.读了这一段,你觉得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出示卡片)

  (神机妙算、识天气、懂地理、知己知彼)

  3.默读课文,划出表现以上几点的语句。

  4.读后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7、8小节,划出有关语句。

  5.齐读7、8小节

  电脑显示:船一字儿摆开受箭的情形,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计算的准确与计谋的绝妙。

  6.引读第9小节

  ㈢学习第四段

  教师读第10节,学生齐读周瑜的话。

  1.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呢?

  (神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妙在能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

  2.朗读全文,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三、总结全文

  这堂课我们通过讨论,懂得了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诸葛亮神机妙算,根据天气、地理、人的性格决定借箭的策略,最后取得了成功,周瑜只能自叹不如,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同时我们还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诸葛亮的杰出才干。他是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

  《草船借箭》的课件 篇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督、惩、罚、寨、饮、援。

  2.新词:神机妙算、疑惑、委托、推却、轻易、甘受惩罚。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分清前因后果。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4.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历史人物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博览群书,学习诸葛亮宽阔的胸怀,识大体的品德,将来做社会有用的人。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地发展是重点。课文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具体叙述了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经过,也是文章的重点。

  采用指导朗读及介绍时代背景的方法解决重点。

  (二)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既是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采用教学时,先从理清故事的内容入手,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然后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文中设计的问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观察挂图,发挥想象,进行表述练习。

  (三)听录音,练习复述故事。

  (四)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二)整体感知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同学们对于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略有了解,但是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还难以把握,因此参照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掌握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尤其对于曹操、周瑜的性格要有进一步明确的认识。曹操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周瑜虽然妒才忌能,但也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大将。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其中有一个《草船借箭》的故事,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自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同位讨论体会交流。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4.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①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②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③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④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⑤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是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小黑板,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再读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六、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2.用委托、轻易造句。

  《草船借箭》的课件 篇8

  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 “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 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 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草船借箭》的课件 篇9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鲁素: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的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生字,掌握“妒忌、军事、委托、照办”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交流。

  (2)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3.齐读词语:

  妒忌,军事,委托,照办,预计,紧急,军令状

  惩罚,探听,私自,布置,调度,水寨,呐喊

  神机妙算

  指名读,接龙读,齐读这些词语。

  4.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曹,督,遮,寨,插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干,要诸葛亮10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用妙计向曹军借了10万支箭,使周瑜甘拜下风。)

  3.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立军令状。

  第二部分(3-5):探听情况。

  第三部分(6-9):借箭经过。

  第四部分(10):借箭成功。

  四、研读1、2自然段,了解起因。

  1.多媒体出示1-2自然段。

  1.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2)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支箭?(①与曹军水上交战需要用箭。②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3)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已识破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伤了和气,那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同时又从大局考虑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所以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

  2.分角色朗读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3.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草船借箭》的课件】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课件03-18

《草船借箭》课件03-31

草船借箭课文课件04-24

草船借箭教学课件03-18

草船借箭说课课件03-21

草船借箭课堂教学课件03-31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课件03-19

秋游 教学课件 演示课件03-29

晏子使楚课件课件内容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