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数学课件设计

2022-08-22 课件

  导语:小学生学数学课件设计内容应该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学中描述特征量的数学概念,是一种描述数据集中趋势这一特征的量,是用以推断和预测总体特征的。“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的概念,是一种常用的"特征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计图表做准备。教材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本课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分为两个内容: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平均数的学习中,重要的不是它的定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意义。因此,教学中不能只给出几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序、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作为教学重点,而应当强调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的理解,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新课程中,学生接触统计知识从一年级就开始,已经多次经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但对统计的数据分析较单一,本课学习是学生第一次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平均”的概念。大量“教学临床”观察显示:在高年级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时,常感到学生对平均数和实际数的联系和区别不是很清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单一、呆板。另外还感到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由于对平均数的统计含义理解不透,导致不能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1、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2、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3、让学生历经探索、验证、归纳、应用,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基本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统计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感知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小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感悟“平均数”

  1、收集数据

  组织平衡能力比赛:

  请出六名同学,分成3人一组,依次双手叉腰、闭眼、单腿站立,全体学生监督计时,填表。

  师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老师也想参加他们的比赛,我想加入第二组(积分少的那一组)。”

  多媒体展示成绩记录表,如:

  平衡能力比赛成绩统计表

  2、讨论数据

  师:哪一组的总成绩好一些?(指名学生板演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第一组:20+18+25=63(秒)

  第二组:17+19+15+21=72(秒)

  师宣布:第二组获胜!所有同学向他们祝贺!

  师根据具体情况追问:这样的结果公平吗?你同意吗?(生:不公平、不同意。)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更好的评比方法。)

  如:

  方法1:把老师的成绩去掉后比。(没有考虑参赛选手的心情)

  方法2:第一组再加一名选手重新比。(没有考虑比赛已经结束)

  方法3:看最好成绩在哪一组决定。(不能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

  方法4:算出平均成绩比。(既可以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也较公平)

  选择方法4让学生计算、汇报、展示:

  第一组:(20+18+25)÷3

  =63÷3

  =21(秒)

  第二组:(17+19+15+21)÷4

  =72÷4

  =18(秒)

  3、感悟“平均数”

  活动到此,你有什么看法?(平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哪一组获胜?(第一组获胜。)

  小结:这样的统计活动情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在刚才的比较时,我们采用的就是比较平均数,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竞赛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游戏选择考虑活动时间在5、6分钟之内,节约时间;师视情况加入某组,考虑预设与生成的平衡,经验得知:有时4个人的总成绩不一定比3个人的总成绩高;根据总分宣布获胜组,引发学生的争论,产生思维的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中,感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二、实际操作 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感知平均数的特点

  1、出示课本第42页主题图,引导观察分析。

  2、学生列表,填写数据。

  第一小组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统计表 (单位:个)

  3、计算第一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14+12+11+15)÷4

  =52÷4

  =13(个)

  4、讨论:怎样理解“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相同个数的值。

  同桌合作操作小圆片:怎样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汇报操作结果:如:

  生1:我先数出共52个小圆片,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个,就得出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是13个。

  生2:我从小红的14个中取出1个给小兰;从小明的15个中取出2个给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出四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

  生3:先找出四个人同样多的部分是11个,然后把多出来的加起来:3+1+4=8(个),再把它平均分成4份:8÷4=2(个),最后用11+2=13,得出四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是13个。

  多媒体展示生2的操作情形 平均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引导观察发现: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整理:

  (1)、移少补多的方法。

  (2)、平均值大于最小值、小于最大值。

  (3)、平均值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4)、平均数不是实际数。

  (5)、移少补多的方法有局限,采用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平均数方法通用。……

  同学们真是好样的,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本领到底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感知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辨析、分析,让学生认同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平均数方法的通用性,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利用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自主交流,自主建构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三、现实运用 拓展思维

  活动一:

  出示人才招聘启事:

  招聘启事一:

  招聘单位:外贸公司

  招聘岗位:营销职员

  学历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懂英语)

  待遇:人均月收入4000元

  招聘启事二:

  招聘单位:电脑公司

  招聘岗位:网络设计职员

  学历要求:本科以上。(擅长计算机)

  待遇:人均月收入3500元

  师:现在,你的角色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你想到那个公司应聘,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如:生1:我觉得去电脑公司好,可以随时查阅一些资料,懂得更多。

  生2:我觉得去外贸公司好,能经常与别人交谈,既可以使自己的头脑更灵活,又可以使英语得到锻炼,虽然只是一名职员,但公司也有电脑,也可以查阅资料。

  生3:我觉得去外贸公司比电脑公司好,我们外贸公司的工资4000元,你们电脑公司的工资才3500元,我们当然要去工资高的单位。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出示统计表)

  看到这张统计表后,有什么想法?

  1、引导学生计算人均月收入。

  2、交流想法,感受社会生活,辨别平均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区别。

  活动二:

  请你应用平均数的知识再帮小明一个忙。

  出示:“小明身高是135厘米,要过一条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河,有危险吗?”

  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我们就来开个小小争辩会,看看最终谁能说服谁,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请随便站起来说说你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反驳。

  师引导讨论、归纳。

  小结: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的相关因素。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河水处处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浅就没有危险,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深就有危险了。

  活动三:

  “明辨是非”

  (1)新丰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2)三(1)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0厘米,三(2)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8厘米。

  a李强是三(1)班学生,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28厘米。 ( )

  b王英是三(2)班学生,他的身高一定是128厘米。 ( )

  c王英一定比李强身高高。 ( )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创设一个个现实情境,让学生在思维冲击中不断丰富对平均数含义认识的积淀,克服思维定势,在争论中自觉修正原来的认识。既获得知识,很好地区别平均数与实际数,又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交流

  现在和大家说说,你今天最大收获是什么?

  老师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做好朋友,你们爱动脑、会学习,和你们一起研究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今后我们再一起探索数学知识好吗?


  • 相关推荐

【小学生学数学课件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课件大全11-25

认识物体数学课件设计(精选12篇)11-09

小学音学课件09-24

《征友启事》课件设计09-24

初中数学优秀课件10-17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及课件07-20

《信客》教学课件设计08-25

谈生命教学课件设计08-24

美术课件的设计思路09-07

《谈中国诗》课件设计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