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优秀教学设计

2021-07-01 教学设计

  【基本设想】

  这篇课文是《孟子》第三章,主要阐述儒家的王道思想。其中,不违农时一段论王道之始,五亩之宅一段论王道之成,这是本章的核心。把握这个核心,就可以看出全文的理路:开始,梁惠王自称尽心于国,问邻国之民不归顺之故,孟子设喻作答,暗示对方要放弃战争政策,自反修政;然后因势利导,从正面提出王道的主张,要在制民之产;最后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开头──不罪岁,则当行王道;王道行,而天下之民至矣。这个理路应当让学生知道,因为它显示了这篇谈话记录形式上的特点,有助记诵。

  讲内容,只能点到为止。所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其实是指西周初期的井田制度而言;而在孟子那个时代,兼并土地之风愈演愈烈,要想恢复井田制度绝难办到。这个问题不容易说清,说多了就不是学文言而是学历史了。其次,课文末段对残民之君的揭露,也是孟子王道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只需点出来,认真地诵读,能由文入情也就够了。

  中学生学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便是诵读。因此,教文言当以诵读指导为主线来贯穿全部教学活动,讲什么要视诵读的需要而定,不必面面俱到,更不宜抓住一点大加发挥,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当堂成诵或基本成诵。这样教才是既见树又见林,不至于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也可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以读为乐。

  还要把课堂上学文言的气氛搞得浓浓的,教师疏通文义及学生答问都无妨夹带一些文言语汇。

  这篇课文语言浅显生动而流转自如,十分宜于诵读。全文共359字,用中速读一遍仅需3分钟,读10至12遍(含教师范读和检查)加上诵读中的间歇,约需45分钟;如用两节课教读,尚余45分钟,用于疏通文义及师生问答可算宽裕。

  【教学过程】

  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

  教读本文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

  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开头两句)好在哪里?

  (自由作答。)

  提示:读孟子文章要注意语言的气势。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

  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

  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

  有修养的人──丈夫。

  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

  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

  得道多助,多助是得人和的表现。

  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

  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

  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

  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

  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分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

  第一层:

  ⑴ 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

  ⑵ 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由此至彼之谓。

  ⑶ 大意是,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层:

  ⑴ 鼓──会意字,左中为鼓,上象鼓饰,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击鼓动作。后引申为所击之物。古时以击鼓代进攻令。

  ⑵ 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层:

  ⑴ 数罟──古法,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⑵ 是使民──是,有如此则之义,这样(就)使人民

  ⑶ 大意是,论王道之始,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第四层:

  ⑴ 无失其时与无夺其时──失字轻,寓提醒义;夺字重,寓国君无以劳役苦民之义。

  ⑵ 大意是,论王道之成,先制民之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而后行教化。

  第五层:

  ⑴ 发──本义是将箭射出去,引申为由内向外的动作,故在本句中有开仓放粮之义。

  ⑵ 检──今语检点,亦有约束义。

  ⑶ 斯──虚词有通用之法,这里通则。

  ⑷ 大意是,保民才能使民归顺。

  3、解说全文理路(见本文开头),要求学生记住每层的结句,用它们作为记诵全文的支撑点。

  4、学生齐读全文一遍后,检查背诵上述五句话,即各层的结句。

  四、学生分层练习背诵全文

  (下面只写出指导诵读的要点,过程及练习方式从略。)

  第一层:

  1、在示意图上标出河东、河内的位置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梁惠王的救灾办法。

  向灾区调运粮食,从灾区迁出部分人口。

  2、河东凶亦然一句是省文,试用文言作完整的表述。

  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于河东。

  3、无如者意思是没有像的人,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

  其君皆不及寡人之用心。

  4、试品味首句,说说惠王有无抱怨意。

  从焉耳矣的叠用可见有抱怨劳而无功之意:劳者,移民、移粟也;无功者,邻国之民不至。

  5、再品味末句,说说何也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

  何哉,问中兼叹,多用于设问;何故,一般询问语气;只有用何也才能表达梁惠王困惑而急于求解的心情。

  第二层:

  1、孟子此问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试作仿问便知:某次考试,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则何如? 请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

  2、此问照应上文哪一句?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妙在哪里?

  惠王据事理作答,却不料坠入孟子彀中,把自己跟邻国之君放在同一水平上。

  3、试代孟子作答: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后,说说比喻作答的好处。

  从容,含蓄,让对方反躬自省。

  第三层:

  1、开头用排比句法连述三事,都有关人民生活,试用两个字概括这样的生活水平。

  温饱。

  2、为什么说这是王道之始?

  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温饱可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则得民心矣。

  3、本层连用五个也字,拟删去前四个,改用,则这种句式,如不违农时,则谷不可胜食,好不好?

  不好,用也才能表达出孟子坚信不疑的语气和赞美之情,使行文如连珠,颇有声势。

  第四层:

  解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系指井田制而言。井田者,田区划分如井字形之谓也。古法: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1、问:王道体制下有哪两件大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⑴ 农业生产,先说家庭副业,后说粮食生产;

  ⑵ 教化,先说设校,后说教学内容。

  2、孟子在描写王道乐土时全用矣字作结,表现了怎样的意味?

  赞叹;将理想图景说得如在眼前。

  3、本层煞尾如用王道之成也替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效果如何?

  失去主观色彩,缺乏咄咄逼人之势,说服力减弱。

  第五层:

  1、本层文字不多,但波澜起伏不穷,说说你的体会。

  一揭,语气严厉;二批,措辞尖刻;三劝勉,语调温和。

  2、本层是怎样照应开头的?

  罪岁照应河内凶河东凶;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寡人之民不加多。

  3、结句是否有省略?

  不罪岁,则当行王道,因上文已详论行王道的步骤和基本方法,此处不再提;完整的表述应是王无罪岁而行王道,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检查背诵──连贯背诵全文

  六、内容点拨

  (见基本设想第二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同学互查);

  2、预习新课。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12-31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优秀教学设计11-14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07-10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模板07-04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01-27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优秀教案11-25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12-04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01-28

《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设计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