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课件

2021-03-22 教学课件

  信息化教学已经越来越成为学校的一种趋势,为了更方便大家制作课件,下面搜集了信息化教学课件,欢迎参考!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何而来

  教师的信息素养

  说到信息素养这件事,我是从上个世纪末就开始关注的了。那个时候,论及信息素养,说实在话,也许有一些超前。但是,这差不多二十年过去了,世界各个国家,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都普遍经历着或正在经历着教育信息技术“卖得太多,用得太次”的尴尬处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室中的技术如同四季更替一样,换了一茬又一茬,教室墙头变换着花样翻新的新技术,而且每一种新技术在流行的时候,都被人们赋予了“革命性影响”之类的美好期望。

  然而,时光流逝,更新的技术又涌现出来,这些个曾经的“新技术”又被更新的技术替代了。此情此景,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是何等地相似啊?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就如同过去一些年,我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技术不是魔法师,善于技术的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法师”。

  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实践在不断地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单单引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只有当新的技术与新的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结合起来的时候,生产力方面的巨大受益才会来临”。而这“新的做事情的方式方法”,就是今天人们大讲特讲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然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何而来?

  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虽然在不断地进行课程的改革,但是,课程改革的节奏似乎没有办法赶上技术进步的步伐,于是,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一上岗就不得不接受培训。

  而在职教师的境遇似乎并没有好到哪里去!这些辛辛苦苦的教师,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暑假,各色培训和林林种种的研修班粉墨登场,一线教师疲于应付,不少老师觉得苦不堪言。

  培训似乎没有将人们期待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给予一线教师,更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引发教室中的学习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时至今日,我们似乎又不得不回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这个时髦词汇,“信息素养”。因为,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它显然不是单纯依靠简单培训就可以给予一线教师的,尤其是不能借助那些听听讲座就可以获得的。比“能力”更重要的,或者说更加底层的,是“素养”。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必须也必然建立在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基础之上。

  信息素养的内涵,在我来看,实际上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教师的信息意识;

  第二个层次是教师的信息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信息伦理与文化。

  1. 教师的信息意识

  在差不多过去二十年,我讲得最多的几句话,恐怕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谷歌之”。毕竟,以搜索引擎使用为核心的信息检索,实际上就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教育世界,随着全球“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的迅猛发展,今天我们根本就不缺少资源。这就好比今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根本就不少美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信息时代,我们缺少的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一线教师。

  提及信息检索和搜索引擎的使用,我相信读者诸君可能就笑了,这都什么年代了,你还提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其实不然,搜索引擎固然不难,但是下意识地使用搜索引擎去获取信息、探求新知、问题解决可就没说起来那么简单了。

  事实上,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很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获取知识的习惯:我们可以去请教别人、查字典词典或者百科全书、修读相关的课程等等。但是,借助搜索引擎确实是最简单最低成本和最便捷的方式方法之一。因此,“知之为知之,不知谷歌之”,这看起来是在讲搜索引擎,实际上是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信息素养中的信息意识问题。

  2. 教师的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第二层,是教师的信息能力,也就是教师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是和信息打交道的能力。比如,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息分享、信息表征等具体的处理信息和加工分享信息的能力。

  回顾过去二、三十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采取了各种不同的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开展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建设工作、西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三通两平台、一师一优课……近些年,各地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平板电脑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基于微课的颠倒教室/翻转课堂、智慧教育等等。

  从实际情况和实际收效来看,目前我们对这些项目和计划做出评价,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是,在各个地方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里,最普遍和最常见的情况是,实际收效千差万别。其中,收效甚微或者说投入产出比比较低的项目、计划和工程,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尤其是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是和信息打交道的能力。这就使得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没有取得预期的产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也没有得到实现。

  3. 教师的信息伦理与文化

  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第三层,是教师的信息伦理与文化,也就是教师和信息打交道的伦理和信息文化。

  在过去这些年,有关信息伦理和信息文化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于是,各种肖像侵权、在网络上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网络谣言的传播、在线文献引文标注的规范、创用共享版权的应用、个人隐私的保护等等。单就网络资源,比如图片、引文、视频、音频等等数字化资源的引用过程中,对作者和出处的标注问题,到今天依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想想看,如果我们的教师都没有办法遵从信息伦理,我们如何教导和要求我们的学生去遵从网络伦理呢?

  和信息伦理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网络文化。其实,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文化问题日趋突出,比如,网络表情包、自拍、红包等等,这些新的网络文化现象,不仅和学校教育息息相关,而且也可以说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不见,今天,有那么多的一线教师,甚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人,他们或者77岁,或者只有7岁,他们通过QQ、微信、一直播、CCtalk等之类的'直播工具,在网络世界里传播各种形式的知识、技能、技巧,这些自发的个人的行为,构成了当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实际中的重要的网络文化图景。今天的学校教育如何整合这些非正式的学习资源,将社会性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应用于学校的各项事业之中,实在是一个紧迫而重大的课题啊!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至关重要的素养。有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就不再缺乏教学资源,教师的工作效率可以借助技术得以提升,教师可以通过技术让课堂教学变得妙趣横生,教师可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借助网络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不仅关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成效,而且还关乎我们的受教育者。为此,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便成为了全球各个国家非常关注的重大议题。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BIG6项目、美国的PT3项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项目等等,无不将信息素养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

  今天,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开放课程和在线课程的风起云涌,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的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借助网络,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的管道和机会。在过去的差不多十年间,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课程,也就是慕课,为每一个能够接入互联网的人,提供了学习的契机。今天,我们每一个可以接入互联网的人,都拥有了面向全球,向其他任何人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的机会。其中,就包括信息能力、信息伦理和信息文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机会。

  其实,我一直觉得,教师的学习,除了向同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慕课学习之外,一个越发重要的途径边是在实践社群中的学习。透过网络,在实践社群中,我们可以向全世界的同行学习,学习他们的学科知识、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法的知识、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提升我们的信息素养。

  今天,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向其他任何人学习我们想要学习的几乎任何东西。今天,学习,理应成为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之一,而信息素养,则是教师的职业基本生存技能。毕竟,知之为知之,不知谷歌之,此乃信息时代的第一知,此乃信息时代教师的第一知,这也正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内涵吧!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自2010年起,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已经举办了七年,参加决赛的作品数已经突破5 000件;各地各校遴选的作品更是数十万计,由大赛带动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成效显著。

  纵览历年大赛的决赛作品,参赛教师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教学理念,在运用信息技术更新内容呈现、创新学习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依据数据及时评价反馈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尤其是在全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五百多件作品,基本上都顺应着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有着各自的特色与亮点。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还有为数不少的作品质量一般,反映出职业院校的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或实践方面的误区。

  一、教学设计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自主学习浮于形式。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一系列主动自主学习的活动,如参与教学目标的拟定、学习过程的设计、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等。部分参赛老师注重了三维目标、忽略了多元目标,仅仅提供自主学习的要求、安排自我评价的环节,但不能从本质上贯彻自主学习的理念、突出学生的自主地位,学生仍然是在教师整体控制下的偶尔学习、偶尔练习或偶尔训练,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不能整体统筹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过程,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步骤、进度的个性化和独特性没有突出出来。

  误区之二,策略方法照搬照套。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针对基于资源、基于问题、基于研究、基于合作等不同方式的学习,将信息技术手段融于有利于知识主动建构、技能模拟训练、素质情境养成的教学方法之中。部分参赛教师注重了技术的支持、忽略了方法的选择,没有领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的理解不透,存在照搬照抄优秀作品、生搬硬套(罗列)教法、学法等现象。

  误区之三,教师引导作用弱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但并不排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组织、管理和帮助的作用。部分参赛教师仅注重了学生主体、却忽略了教师主导,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弱化了教师的组织引导,由于职业院校学生自主性、自制力相对较弱,导致学生搜索、使用信息盲目,探究、交流问题随意。

  误区之四,开放共享意识薄弱。实现学习资源的开放、学习过程的开放、学习伙伴的开放、学习时空的开放以及问题解决方法的开放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此,信息化教学设计应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合作交流和共享信息的开放环境。多数参赛教师能够注重教学环境的创建、但在环境有效使用和开放上略显不足,比如教学活动、学习成果仍封闭在教室里、作业里,与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国际化趋势以及服务性功能相去甚远。

  误区之五,多元评价理解片面。信息化教学的评价设计要以学生全面提高和个性发展为基点,不单纯强调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学习多少技能,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等方面的情况。部分参赛教师注重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却忽略了学习者目标的多元化评价,如评价主体有教师主体、学生主体、企业主体和学习者主体等,而关于学习者学习目标的多元评价,除了知识和技能以外,关注学习能力、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批判意识等较少。

  二、实施过程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六,片面追求教的流畅。绝大多数参赛教师注重了学习的集体特质、忽略了学习的个体差异,课堂上能够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快速呈现大量的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感官,辅助教师的教。为了追求展示效果,教师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课堂变成技术炫酷的课堂,满足了教师教的流畅,课上学生被动地听,课下还要完成大量的书本作业。实际上是忽略了职业院校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没有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针对不同学生给出不同的学习策略。

  误区之七,课内外缺乏有效衔接。有的参赛教师课前布置大量的自学内容,但学生自学的要求不具体、学习结果不检查、教学实施与之不呼应、不衔接,形成了课前自学和课上学习两张皮的现象。实际上是注重了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忽略了学生已有知识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衔接,强调了教师课堂传授的逻辑衔接,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

  误区之八,教学实施变为教学展演。有的参赛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完全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脚本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认认真真地背台词、学生小心翼翼地对台词,表面看上去生动活泼的课堂实际上是预先安排好的教学表演,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收获。

  误区之九,“有趣好玩”喧宾夺主。有的参赛教师注重技术的辅助、忽略教育的本质,为了强调信息化,大量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比如两课时的教学,走马灯式地使用图片、动画和视频,以及花样翻新的小游戏、情景剧和APP,取悦学生的视听,忽视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次思考。

  误区之十,统计数据作用有限。大部分参赛老师能利用各种教学平台采集各种数据,但却满足于绘制出漂亮的图表,画出理想的正态分布曲线,忽略了数据背后的鲜活个体,以及利用数据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策略。

  三、技术应用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十一,新技术老课堂。有的课堂,黑板换成了白板,粉笔换成了鼠标,“电灌”代替了“口授”,“照屏念字”代替了“照本宣科”。教室不是师生开展教与学活动的教室,而是各种设施设备闪亮登场的展演室;教师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而是精通各种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的操作者;教师用的是新技术,教学方式依然传统陈旧。

  误区之十二,为技术而技术。有的参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度堆砌QQ群、微信群、白板、云教学、虚拟仿真、以及AR、VR等教学平台和技术手段,有的是为了有而用,有的仅作为老师教学的帮手,很少真正起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泛在学习的作用。借用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白皮书的话:“如何使用技术比技术本身更为重要;仅仅用一种技术代替另一种技术不可能使学习更为有效”。如果教师对使用新技术实现教育教学新思想新理念的认识不清楚,使用某种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不明确,新技术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误区之十三,资源使用欠斟酌。有些参赛老师在教学资源选择上比较随意,未作精心挑选,拿来直接使用,缺乏严谨性,不切合学生(教学)实际。如有的教师上网随意搜索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用于情境教学,未能按照教学要求做任何加工和处理,甚至有的图片和视频并不符合教学情境的要求,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有意义建构。还有的教师直接购置一批资源或教学软件,按照教学资源或教学软件进行教学,教的是软件而不是课程,实际上课堂已被教学资源或教学软件“绑架”,忽视了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

  误区之十四,自制资源缺特色。与随意使用教学资源和教学软件不同,有的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自制课程资源,值得鼓励,但应注意条件和原则。有的自制资源由于水平有限、经费不足和学习借鉴不够,存在低层次重复性开发现象,而真正教学所需要的特色化教学资源开发制作的却不多。这种情况不仅会造成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上的浪费,甚至还会影响制作团队的创作意识和创作水平。

  四、走出误区的策略建议

  一是把握赛项要求。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经过多年实践与研究论证,目前赛项已基本固定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和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虽然要求有差异,但共同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五个层面的五个字。第一是理念层面,强调“新”字:教育思想、教学理念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第二是技术层面,强调“有”字:课堂教学要有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与学环境的支撑;第三是教学层面,强调“用”字:要运用技术、资源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第四是变革层面,强调“优”字:要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师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势;第五是效果层面,强调“实”字:参赛作品能够反映课堂气氛、师生交流、学习效果的真实性、有效性。

  二是突出育人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明确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具体到职业院校,学生的进取心普遍不足、自觉性相对较弱、差异化比较显著,这对教师来说,挑战更大、要求更高。如何引导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学习要求、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传授的学习方式,要利用学生适应的网络、移动终端来组织学习,利用学生喜欢的媒体、交互软件来实施学习。同时,还要加强立德树人的教育、职业精神的培育。

  三是精心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这里强调以“学”为中心,在学习策略方面强调情境创设,进行混合学习、协作学习,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在学习资源方面强调各种信息资源、呈现方式要适合于学习者的需求,在学习评价方面注重对学习过程、资源应用、学习成效的评价。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的组合,至少包括五个层面的含义:准确理解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准确把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准确创建满足教与学要求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准确选择适合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准确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即时评价与反馈。

  四是恰当应用技术。信息时代技术日新月异、职业教育专业千差万别,专业教学资源紧贴实际、专用设施设备要求特殊,因此,职业院校教师除了更新教育观念和掌握教学设计以外,还要具有一些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并在备课、上课时熟练、恰当地应用。这其中包括:媒体制作能力——文档类、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和虚拟仿真类等媒体的制作能力;资源设计能力——教学软件、数字媒体、教学空间、移动终端、网络平台、信息通道等资源的设计能力;设备的操控能力——可视化、虚拟仿真术、3D打印术、全息成像、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设备的操控能力;重构教室的能力——多媒体教室、视听教室、网络教室、增强多媒体教室、混合教室、智慧教室等的使用能力。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教学改革亦是如此,被动从外打破是压力,主动从内打破是成长。“任何人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学生的学习是这样,教师的成长也是这样,走出信息化教学的误区需要教师的内生动力。


【信息化教学课件】相关文章:

《乞巧》教学课件06-25

a拼音教学课件04-11

元旦教学课件04-08

音乐教学 课件04-04

教学优秀课件04-04

《白鹅》教学课件04-01

《绝招》课件教学02-20

教学设计课件02-17

《匆匆》教学课件04-08

写字教学 课件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