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声乐课教学计划

2021-03-24 教学计划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艺术类大中专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声乐学生招收数量逐年增多,但从教学效果上看,培养声乐学生进度慢,成功率低,水平不稳定的问题广泛存在。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声乐教学中要深入研 究声乐的发声原理,灵活运用声乐教学方法,全面改善声乐教学效果。以下是中学声乐课教学计划,欢迎阅读。

  第一学年 教学目标:

  1、 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状态,逐步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2、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以自然声区为基础,

  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声自然流畅。

  3、 讲述声乐理论知识,加强歌唱的听觉训练,逐渐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使学生

  逐渐具有辨别发声正误的能力,能比较科学的开展声乐的学习。

  4、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较好的演唱好本年级的歌曲,适

  当扩展音域,要求声区基本同一,发声连贯、流畅、圆润,力求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第一学年 教案目录

  1、歌唱者的“乐器”知识 11、歌曲《渔光曲》

  2、歌曲《花非花》 12、歌曲《思乡曲》

  3、内蒙民歌《嘎达梅林》 13、歌曲《铁蹄下的歌女》

  4、歌曲《牧羊姑娘》14、歌曲《共和国之恋》

  5、 歌曲《半屏山》 15、新疆民歌《嘎哦丽泰》

  6、 歌曲《高高太子山》16、哈萨克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7、 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17、歌曲《摇篮曲》[奥]

  8、 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18、歌曲《尼娜》

  9、 歌曲《长城谣》 19、歌曲《鳟鱼》[奥]

  10、歌曲《二月里来》 20、歌曲《我亲爱的》[意]

  教案(一)

  教学内容: 歌唱者的“乐器”知识

  教学目的:

  1、学习并了解歌唱者“乐器”发声原理、歌唱发声的器官。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歌唱“乐器”的'有关器官在歌唱时的作用。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理解各发声器官的生理位置与功用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歌唱者的“乐器”知识

  1、原理:综合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原理。

  2、内容:人体作为歌唱发声的器官有如下三个方面:

  呼吸器官(动力)

  发声器官(振动体)

  共鸣器官(共鸣器)

  人体作为歌唱的“乐器”它的动力是由肺部呼出的气息形成,气息通过喉头的声带,使声带受到振动发声,声带是振动体。声带的振

  动引起咽喉腔及其它腔体的共振,扩大并美化声音,这些腔体是共鸣器。除此之外,作为歌唱的“乐器”还有一个使声音变成语言的器官:吐字器官。

  呼吸器官:包括鼻、口(口在生理上实属消化器官,但在歌唱时因口鼻同时吸气,故在此列入呼吸器官)、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廓、隔肌、腹肌、肋间肌组成。口、鼻、气管是吸入和呼出气息的通道,肺是吸入、呼出和储存气息的总机关。人体有左右两肺,几乎占据整个胸腔, 但其本身没有活动能力,不能独立进行呼吸,必须依靠呼吸肌肉群将胸腔扩大和收缩,才能形成呼吸运动。隔肌位于胸腔下部 ,它把胸腔和腹腔分割开来,形似一个扣着的碗,吸气时隔肌下沉,呼气时隔肌中心上升。呼吸时,吸气肌肉群的收缩,使肋骨向外扩展,隔肌中心下沉,胸腔扩大吸入气息,呼吸肌肉群的收缩,使肋骨回收,隔肌中心回升,胸腔收缩呼出气息。呼吸在歌唱中不仅是发音的动力,也是声波传导至各共鸣体的工具。因此,掌握好呼吸技术至关重要,对形成歌唱发声质量的优劣起决定作用。

  发声器官:

  (1)发声器官在喉头,内部有两片对称而有弹性的韧带,称为声带。声带在不发声时,是分开的,呈三角形的空间,称为声门,气息经过声门,激起振动,声带就闭和挡气,发出声音。

  (2)喉头的构成。喉头位于颈椎四、五、六节的前面,在舌根和气管之间,上连舌骨,下接气管有五块较大的软骨构成。它们是:(a)会厌软骨----- 位于喉头的上端,其形状扁平如叶状,下端与甲状软骨相连,能使喉咽部成共 鸣管,上部游离。在歌唱时,它的张度和卷曲程度对歌声起重要作用。(b)甲状软骨-----是咽部最大的一块软骨,由左右对称的两片四边形软骨板合成两板的前缘合成一个尖角。它在男性的颈部向前隆起突出,称为喉结,女性的软平,因此喉结不明显。

  (c)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之下,它下接气管,前部细窄,后部宽大,对支持喉腔起重要作用。(d)勺状软骨-----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后上部,也是一对对称的软骨,其滑动旋转能使声带张开、闭合。(e)舌骨-----它虽不属喉头的软骨,但与歌唱有密切的关系。它的位置,活动状态能影响歌声的质量。

  总之。声带的活动和变化,是由喉腔内软骨和肌肉的动作来调节的,这些调节动作无法直观,也很难感觉。所以对发声器官的训练,必须在正确的呼吸基础上,依靠呼吸的支持,保持喉腔的稳定、放松、打开,使喉腔内各个软骨和肌肉协调自如地工作。

  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分为喉咽、口咽、鼻咽)口腔、鼻腔、头腔(鼻窦、蝶窦等),歌唱时依靠这些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扩大和美化歌声。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很微弱的,需要经过共鸣腔体的扩大、润色、美化。人体的共鸣腔是由大到小、由低到高排列的。在声乐术语中,总称为三类共鸣,即处于硬腭以上的(含鼻腔、头腔)为头腔共鸣;喉头以下的为胸腔共鸣;中间部分(含口腔、咽腔)为口腔共鸣。由于口胸内部以及咽腔、喉咽腔、鼻烟腔周围的肌肉,可根据其活动情况改变形状,容积大小也随之变化,故称为“可调节的共鸣腔”。而胸腔、气管、鼻腔及头部各腔体均有其固定腔体,不可随意改变,因此又称为“不可调节的共鸣腔”。总之,美好的声音不是单一腔体的共鸣,而是三组腔体的混合共振-----混合共鸣。只是随着歌唱中音高的不同,三组共鸣腔体混合共鸣的比例是不同的。

  吐字器官:人的歌唱乐器与其它乐器最大的差异在于人声具备第四器官------吐字器官(也称语言器官),包括唇、齿、舌、牙、腭(软腭、硬腭)等。它们是变声音为语言的器官,人的声音通过它们的变化产生元音和子音,形成语言,同时也

  起调节共鸣腔体的作用。上述四器官,在歌唱时,要同时参与活动,并且协调一致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既要协调一致,又要互不干扰、独立自主地发挥本能,否则会影响“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

  二、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三 、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节,对学生的发声训练作出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增强学习声乐的兴趣。

  四、作业:

  课后借阅或查阅相关声乐书籍,强化提高学生对歌唱“乐器”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教案(二)

  教学内容: 歌曲《花非花》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演唱《花非花》,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习惯。

  2、通过学习此歌,加强学生对发声、吐字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

  2、歌曲字头的“软”表达。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 具: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练习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练习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三、 歌曲学习与演唱————《花非花》

  1、作品简析: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元,晚年局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出生于小官僚家庭。少时因避战乱“衣食不充,冻馁

  


【中学声乐课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形体课教学计划3篇04-01

中学劳动课教案(精选7篇)05-05

中学劳动课总结(通用5篇)05-05

中学体育教学计划(通用5篇)05-16

中学生物教学计划05-06

体育冬季课教学计划(精选5篇)05-17

体育课教学计划(精选7篇)05-16

中学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02-22

中学劳动课教学总结(精选5篇)05-06

中学体育个人教学计划(精选7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