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2023-03-09 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篇1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整理气球,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初步学习把一些物体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

  教材在此课中第一次渗透统计知识,呈现了一个象形统计图和一个不完整的表。整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感受、体会分类与整理的过程,渗透分类、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达,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上完课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反思:

  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出现部分学生对象形统计图没有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涂色或把没有把图形颜色涂满的现象。出现这样现象,有我的疏忽。学生通过网课的形式学习知识,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额时间去思考、尝试,也没有教师手把手的演示,所以孩子在写作业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细节错误。另外也有一部分孩子由于父母上班,只能自己在家学习,自觉性和监督力度都不高,就造成了个别学生的偷懒现象,不看视频直接写作业。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就是一张白纸,第一次接触新知十分重要,如果第一次接受知识有偏差,以后再去纠正就十分费劲了。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低,结合这些因素,在今后的网课学习中,我们将更加严格的筛选学习视频,遇到需要教师示范做题步骤或格式时,录制手把手练习的小视频及时分享在班级群中,方便学生参考和家长辅导。同时还要督促家长,即使工作忙碌,对孩子学习的管理却不能松懈。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篇2

  一、优点:

  课前温馨提示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并按照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听课状态。梳理总结分类与整理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并帮助学生形成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缺点:

  学生在使用统计表分类整理时,很多学生并不能明白用表格的形式如何正确呈现,或者即使使用了表格在表头处依然有很多学生把表格的总人数写在应该空起来的`位置。本节课堂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跟学生多次强调了,希望学生能改正过来。

  三、改进措施:

  课堂上还是要多关注后进生,鼓励孩子多进行积极连麦,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得地方,才可以达到课堂互动的真实效果。拍照确实可以很有效地进行沟通,通过拍照放学学生对使用统计表进行统计还存在较大问题,需要让学生明白如何使用统计表进行整理,并进行一定的绘制统计表格练习。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篇3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在快乐中去学数学。

  课的一开始,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逛超市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想象、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与重要性,进而引出课题:《分类与整理》。然后以到游乐园参观,导入这节课的主题图——气球图,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你能帮小明出出主意吗?”

  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设问:“想不想亲自动手分一分?”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学生分完后,马上对所记录的结果进行反馈,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并将他们所分出的结果进行说明:每种都有多少个?谁最多,谁最少?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无结构到有结构,学生们更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通过整理小组所获星星和整理身边的物品两个环节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在本节课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一、在整个活动中,动静结合不够。整个课堂以静为主,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给学生创造的表现机会还不够。

  二、应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全靠教师平时的强调,因此,规范学生的语言就尤为重要。要求学生表达要清晰,语言要具体,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

  三、学生探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数学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索取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在这节课中,我过多的设计了学生去主动探究,学生探究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最后的拓展练习时由于时间不够,只能匆匆收尾。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还应设置的更具目的性,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效果,又不影响教学的进度。

  四、没有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善于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是一个教师智慧的体现。在本节课中,在学生提不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是,我没有及时追问学生的想法,这不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错失了学生开动思维,产生思维碰撞的机会,让课堂失去了色彩。

  总之,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舞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形成独特的风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上,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在讨论中悟,悟中获,获中学,学中创新。

  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本节课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创设现实的、有趣的、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知识;最后拓展应用。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又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感受和体验,体现“以人为本”。

  上课一开始我就创设情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图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再提出“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数最多等。

  提出问题后,先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把图中的人物分类整理。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分类的方法,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图中的人物进行分类整理。如,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看书的、下棋的、做游戏的;还可以按老师和性别分成男的和女的两类。

  明确分类和方法后,要求学生分别到情境图中收集数据,并把收集的数据按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同时用合适的方法呈现分类整理的结果。学生活动时,我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收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类整理的过程。全班交流时,既要让学生说清楚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整理的,是怎样整理的,又要充分展示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方法。还要让学生说说分类整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然后先让学生说说通过分类整理,知道了什么,并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整理得到的不同结果,说说上面都是对同一批人物进行分类整理,为什么分类的结果却各不相同。

  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分类整理的过程,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体验,使方法得以明确,经验得以积累。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统计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篇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在本节课教学中有以下优点与不足。

  1、优点:课前温馨提示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并按照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听课状态。梳理总结分类与整理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并帮助学生形成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做到温故而知新。

  2、不足:

  ①课堂上还是要多关注后进生,鼓励孩子多进行积极连麦,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得地方,才可以达到课堂互动的真实效果。

  ②拍照确实可以很有效地进行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统计成果。

  在绘制统计表格练习时学生在使用统计表分类整理时,很多学生并不能明白用表格的形式如何正确呈现,或者即使使用了表格在表头处依然有很多学生把表格的总人数写在应该空起来的位置。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篇6

  《分类与整理》对一年级学生并不难,主要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明白分类的含义,掌握简单的分类计数方法,能按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学生在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标)呈现分类结果,并引导学生认识象形统计图和规范记录表。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观看比较三个不同的书架,在比较中感知整理和分类的好处,明白分类的含义;接着又展示了几张生活中的分类现象,让学生知道分类与整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第二环节呈现教材上的主题图,让学生借助准备的气球图片,在操作中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然后找两个摆的不同的学生进行展示。一个只是把相同形状的放在一起,然而并没什么规律和顺序,显得比较凌乱,而另一个是摆的一列一列的,非常整齐,我就让孩子们对比这两个同学分的结果,同学们一致认为一列一列的摆比较好,因为整齐,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来哪种颜色的气球多,哪种颜色的气球少,这样引导学生认识象形统计图。

  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展示学生记录的`数据,根据学生记录整理的结果一步步完善记录表,让学生明白上面是分类的图形,下面一一对应的是图形的个数。第三环节我对教材稍微进行了拓展,通过让学生把一个心形和一个兔子形的气球添加到统计表和统计图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一类”和“一个”的区别。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我选取了教材练习题中的第3题,让学生对分类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并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懂得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

  可是在真正的授课中,因为对整个教学过程不够娴熟,加上我的紧张,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在时间的安排上没有把握好,时间安排的不够紧凑,造成后面的联系不能进行。

  二、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性语言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鼓励性评价。

  三、过渡语不够连贯,没有引导学生很好的观察和思考。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该冷静应对并慢慢引导。

  四、注意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算理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今后,我要做到:精心备课,注意课堂生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同组课老师多交流,使课堂成为是老师、学生喜欢的有魅力的舞台。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篇7

  在我们学校的微格课展示活动中,我选择的课题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这节课是通过让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整理,在比较、分类、排列、整理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经历了简单的整理过程,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标、表格)呈现分类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课的导入,我设置了一个“找书“的情景,使孩子们初步感知分类及分类的作用。接着带着孩子们一起来看课件展示的气球,问: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结果,分别以颜色和形状作为分类的标准,小组合作利用气球卡片尝试分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然后请小组展示。之后教学进行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反思这节课,感觉自己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在气球分类环节中,设计的问题缺少深度。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怎样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多,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少?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的方法,从而介绍象形统计图这个概念,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摆,这样摆有什么好处。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无结构到有结构,学生们就更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

  2、有效控制课堂中的放和收。学生利用气球卡片分类的活动是开放的.,小组成员如何配合完成分类整理,如何把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都需要在教师引导下来完成,即收的过程,使学生自主经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

  3、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板书还是必不可少的。

  今后,努力做到:精心备课,注意课堂生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同组课老师多交流,使课堂成为是老师、学生喜欢的有魅力的舞台。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篇8

  本课开始先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分类的概念,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对“分类”这一抽象概念有了形象的认识,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新知的学习。然后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参与气球的分类与整理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教学中,可能有的学生会提出还可以按颜色对气球分类,教师要给予以表扬,提出将在下节课探讨。

  分类整理第二课时教学是在学生仔细观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目要求,使学生在分类时做到心中有数。再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表的生成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多样,虽然结果不同,但是每一种分类标准下分的结果数据加起来总数是一样的。

  在分类整理的练习知道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对技术方法的指导。在分类计数时,教师适时地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如数1个划1个;每数一类中的.一个,作上相同的标记等,保证收集到的数据正确。

  2.在学生分类、整理信息的基础上,注意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推出新的信息,从而使学生逐步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3.注意把所学知识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篇9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整理气球,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初步学习把一些物体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

  我对教材稍微进行了拓展,让学生初步感受“一类”和“一个”的区别时,突然出现一个心形和和一个五角星,让学生帮他们添加到统计表和统计图中。

  练习时,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出现部分学生对象形统计图没有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涂色或把全部图形都涂上颜色,这是我授课中疏忽的知识点,发现后我先引导学生看例子,发现学生还有涂错的,我又把错误的作业展示出来,时间关系导致这个练习题没有处理完整。课下我就在反思,从摆统计图到涂统计图中间没有过度好,应该先让学生说说题中是怎样涂梨的?学生弄清题意再做。

  最后我让学生把教室的学生分类,有说按胖瘦分,有说按高低分,后来有一个学生说按高低排座位,我应加一问量校服时按什么分比较合适?让学生体会不同情境下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分类给予提升,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会分。教学时我没抓住这个生成、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篇10

  周二上午第一节课,我们一年级数学组进行了组内研讨课。我们一起听了一年级九班谢亚婷老师所讲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井然有序的课堂和精心准备的学具深深地吸引了我,课后程校长又为我们进行了对本节课的评课,让作为一名年轻老师的我受益颇多。

  谢老师富有童趣的语言,是本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整节课堂秩序良好,学生们都齐刷刷的认真听讲。“可以怎么做?”“看看我能明白你的.意思吗?”面带微笑的耐心引导学生,这些都是应该学习的。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正是需要细心+耐心+童趣,让小学课堂成为孩子们梦想起飞的地方。

  程校长在百忙之中听完课之后,又利用课间操的时间为这节课评课。程校长,耐心细致的将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评讲,让我明白了拿到一节新课应该做哪些准备。

  首先第一点,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

  先通读教材,了解清楚编者的意图。再看教参,了解清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做到不拔高,不降低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统筹思考,引发兴趣,再加上教师引导。

  第二点,不用单独具体说明本单元名称。

  第三点,课件的设计体现教育的无痕,不要出现类似于“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这样的标题,可以出现对题目的具体要求,比如“先想一想,再列算式”等。

  第四点,就是对于新授内容的讲授,不一定非采用课本上的情景图,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图,顺着孩子的思路发展,不要硬性规定必须怎样做。比如本节课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分一分类,先不要控制学生。①请你把你的气球自己分一分,展示不同的方法。可以按颜色分,也可以按形状分。②对于形状分得不同的结果,“你觉得谁的摆法更清楚?”“一堆一堆摆放不太好,怎样摆放更好。”让学生体会到有序排列的重要性。③最后让学生对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并计数。“如何记录下来该怎么办呢?”不用教授学生如何制表,对于孩子来说会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提前制作好表格,只让学生会填表格就可以。最后渗透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不同。

  经过程校长细致而又有层次的分析,让我对本节课又有了新的认识,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分类,学会整理,会统计,把准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今后的教学备课中,要做到对教材的研究和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多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多思考,促进自己的成长。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篇11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原先老教材是将分类单独作为一个知识点放在一年级上册的准备课里,教材新编订后,把它调整到了一年级下册,而且将分类与整理放在一起,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并呈现分类结果,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这样就与统计密切联系在一起,为后面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作好铺垫。

  课的开始是以重阳节孩子们看望老人进行导入,既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同时又渗透了德育教育。接着在将气球进行分类的环节,我没有去框住孩子的思维,有些孩子是按颜色分的,而有些孩子是按形状分的,这样也遵循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将气球进行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分类结果表示出来,锻炼了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有些孩子是用图的形式来表示,而有些孩子是用类似表格的形式来表示,两者各有所长,前者直观、形象,后者简洁、清晰。在比较哪种形状气球多,哪种形状气球数量少的过程中,渗透了数学里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一一对应。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也结合了一年级孩子的一些性格特征,加入了一个小游戏环节。

  考虑到一年级的孩子更好动,专注力也更差等特点,在中间加入游戏环节可以让孩子适当的放松,让后面的学习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同时,一年级孩子还处于好奇心非常强、玩心也特别重的。过程,增添一个小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在游戏开始前,我就故意请出一个孩子来,让下面单独的那个孩子找不到搭档。这样让孩子们体会这个游戏是两个两个一起玩,也就是一个对应一个,渗透出一一对应的关系。最后将歌词改写成“一一对应好朋友”,让学生在脑海里知道有一一对应这么一种关系,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接下来继续回到课堂中如何整理气球才能一眼看出哪种多哪种少的问题,有了前面游戏的基础,在这一环节,可能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就能够想到要一一对应的摆放了,当然肯定也有一些孩子想不到。最后用纸盖住气球,依次空出每种形状气球的第一个、第二个……采用说“哆唻咪”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了这一环节的铺垫,后面在按颜色摆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快就能想到是一一对应的`摆放,这样看起来更美观,也方便比较,同时与后面的统计图结合在一起。

  在新授部分完成后,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个”和“一类”的区别,我拿出了绿色葫芦形气球和粉色兔子形气球让孩子摆一摆,同时修改对应的表格。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拓展,让孩子能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应用自如。后面的练习环节主要是检测和巩固孩子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最后布置的回家作业:让孩子回家整理自己的书桌。将课内体验延伸到课外,也让孩子体会到数学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本质。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篇12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标、表格)呈现分类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而传统的教学是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过分要求听、及、模仿,它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这节课的优点是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不是把”分类“作为知识点来讲授,或者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分类的含义,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食物,如给气球分类。但是本节课没有充足的教具,学生无法动手操作,使得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分类的过程,只能靠课件播放,学生观察并回答自己的分类想法或方法。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实际生活,举了一个关于超市的例子:如果超市乱摆乱放物品,你能很快的找到自己要购买的商品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接着追问买水果如果买水果能不能到服装区区购买?为什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分类后如何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体验分类带来的方便。

  教学过程中,为了弥补教具的`不足,我还是就地取材,让学生用小棒分类、用不同图形分类。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发现和交流,发展学生探索与合作的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时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调控好课堂的秩序,该静则静该动则动;学生在给“人”分类时有的说按人的高矮分、按穿着的颜色分、按胖瘦分等,这些分类的标准是分得太细还是不符合分的标准。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篇13

  我将从目标达成的情况和预设与生成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针对目标一: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活动,能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整理。首先我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虽然让学生说和读要求,但是由于我出示的活动要求太过繁琐,不够精炼,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仍然不能理解要求。

  另外,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说一说时,有的学生不能参与进来,他不知道怎样参与、怎样交流,所以,今后要加强小组的建设,分好工,尤其是小组长要培训和引导,让他明白自己的职责,从而带动组员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还有,在小组上台展示时,我没有做到充分放手,让他们自由发挥,在学生摆的不够理想时,我有些着急了,干脆自己动手了,此刻,我没有及时做到很好的引导,今后,应该在如何对学生进行合适正确的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针对目标二:通过师生互动和练习反馈,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在两个小组展示完毕时,我对两种摆法的总结不够深入,没有及时总结出来,所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我只是引导着学生说说谁多谁少,并没有让他们说出为什么,怎样看出来,谁比谁多几个等等。 预设与生成方面:小组展示环节超出我所预设的时间,所以我只好临时做出调整,以至于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分类与整理时间不够充足,课件中的垃圾桶、超市、书店、书架等图片来不及展示出来,只是领着学生浅层次地说了哪些地方出现了分类与整理,而没有深入到都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与整理的。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08-30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12-27

分类与整理教学的反思07-04

分类与整理的教学反思06-13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02-05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01-01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09-21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02-20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11-02

《分类与整理》线上教学反思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