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

2021-07-03 教学反思

  这段时间,听说区教研室号召一线老师撰写“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乍一听,还真有点迷茫,这种反思要怎样写才好?到天河部落转了一圈,收获挺大。原来各学科教研员未雨绸缪,早已把相关帖子挂出来了。小语科周卫华老师的《教材的知识点如何呈现》指出,教材的处理是教师天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利用40分钟,让教材中的知识点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中呈现,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这是每位教师梦寐以求的理想。但是,教师在课堂上最大的任务是根据学习需要,营造一种和教材相吻合的环境;组织好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知识点,而不是由教师去呈现……小数科孙颖老师在《经营好自己的一片领地》中提到,基于对老师们专业发展的需求和与集备一体化的思考,她认为应该从全片的角度整体规划教学反思的撰写。并决定从部分科组、部分老师小范围做起,逐步让更多的老师们了解到撰写“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并非长篇大论,并非多么可怕的事情,它只是记录下我们的课堂,记录下我们的点滴思考。她文中所附的“撰写‘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的几点意见”更是清晰地给数学老师指明了撰写此类反思的方法。

  学习了两位老师的文章,我感到很受启发。虽然语文和数学学科性质不同,知识点不同,但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却存在着许多相通的地方,往往殊途同归。周老师虽然没有直接告诉语文老师如何撰写语文学科“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却用理论为我们宏观地指出“如何呈现教材的知识点”。我们就能以此指导自己的课前预设,优化堂上实施,并对照自己的课堂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相应的反思。孙老师则细化了操作策略和程序,使我们在实践中不再模糊。

  有了学习体会和自己的理解,我尝试着把自己在4月19号家长开放日所上的《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做了一个“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教。

  [案例]:

  教学内容:《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了解圆明园当年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主要重点词语有:不可估量、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及描写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掠夺的相关词语;重点句子是: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难点分析:我校学生大都属于“城中村”孩子。他们读书较少,知识面狭窄,生活体验较为贫乏,理解、想象能力也有限。如果仅仅借助课文抽象的语言文字,学生很难深切感受到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被毁时的'惨状。所以,我觉得,这节课的知识难点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圆明园当年辉煌的过去”。这个难点突破了,才能自然使学生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否则,“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的情感目标也会落空。

  解决策略:虽然我知道一些名家不提倡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画面、意境。但我以为,要我们的学生脑海中去想象某种超出他们知识面或生活体验的东西,必定是一件既为难他们,又虚无缥缈的事情。而且,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常常是依*形象、颜色、声音的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因此,我决定充分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情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在完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这一环节之后,再回到课文中,通过读文想象、体会,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实施过程:上课的前两天,因为大部分同学家中没有上网条件,我就布置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上网收集圆明园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想使他们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不巧的是,那节课学校网络出了点问题,学生上不了网。于是,我又把课件修改得更为细致一些,并于课前播放了《火烧圆明园》中的电影片段,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入情入境。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认读词语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再用课件出示难点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请学生反复朗读,突出“不可估量”。接着,我相机引导:既然作者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它一定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不可估量的价值藏在课文的2、3、4自然段中,请大家通过默读课文去发现(这一环节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是周老师说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知识点”)。学生自学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了一下看法。我要求他们汇报时用上连接词“圆明园有……也有……还有……圆明园不仅有……还有……”然后,利用课件中的精美图片“还原”抽象的书面语言。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等民族建筑;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具有异国特色的西洋景观……这些迷人的风光图,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同时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玲珑剔透”、“西洋景观”等。欣赏完风光图后,我再用语言创设一个“带大家去圆明园游览”的读书情境。这时,学生眼前的文字不再抽象,他们优美的读书声令我相信他们朗读时脑海里有栩栩如生的场景了。按照这种方法,第4自然段的知识点“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这样迎刃而解了。对于“毁灭”部分的内容,因为有了课前电影片段的铺垫作用,当我把画面定格在“大火”时,学生的情绪就上来了,自然使用沉痛的语气来朗读文段,读书后抒发的感受或议论还不错。

  总之,整个实施过程基本以解决策略为依托,它的流程是:自主默读——交流表达——欣赏图片(通过浏览建立表象)——品读想象(通过朗读文字重现表象)。从最后教学效果来看,我觉得,本课知识技能目标的达到是语文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和的较为成功的结果。

【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基于知识点的教学反思”初探01-07

业务学习反思基于标准教学反思06-17

基于中学合唱教学反思启发论文12-11

连加连减知识点教学反思07-03

知识点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12-13

《画家和牧童》知识点的教学处理反思08-11

基于任务型教学的教学设计10-16

角的初步认识知识点教学反思(精选5篇)04-04

《核心素养背景下基于标准的作业设计实践研究》教学反思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