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2022-10-21 教学反思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1

  在全员赛课中,我讲了人教版五年级《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这一课,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我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为主,所以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在课前我设计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来复习旧知。这部分实现的效果和我设计的一样,大部分孩子都能准确的完成计算。

  导入部分我用了简单的故事对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主题。在实际上课中,由于客观原因,这部分我认为进行的有点仓促,不过故事的对话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这次的经历也让我吸取教训,课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一节课的完整也包括课前的准备,课前准备的充分度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完成度。

  课中我采用了学生先自主学习,解决自己能力范围内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时遗留的问题,最后的展示环节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查漏补缺,形成完成的解题思路。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进行的都很好,各小组都能在组长的组织下完成探究。这归功于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组织孩子合作讨论。

  在展示环节,孩子的展示在我看来,真的很惊喜,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整套的解题思路都让我感到吃惊,看来孩子的适应和学习能力很强,这更坚定了我走自主学习这条路,但是数学用语和严谨度上仍存在问题,这也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努力的方向,在课堂上尽多使用规范的数学用语,用严谨的态度传授知识从而让孩子耳濡目染形成习惯。

  在点评质疑的时候,很多孩子能够通过认真听讲发现展示同学的问题,我在这个环节做的不好,我又站在老师灌输知识的思想上进行讲解,其实孩子能过通过他们的“方式”纠正展示时出现的问题,我只需要适当引导即可,我的“灌输式评讲”把孩子的积极性扼制了,从主动思考又回到了听老师说。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问题,另外我在对展示中的孩子进行点播时,我的用词上也不够严谨,这是我要提高的方向。数学要求严谨,一个数学老师的数学素养非常重要,所以我以后要多研读教材,把握教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来提高自己,让自己更准确更精准的向孩子传播数学知识。

  本节课在时间的掌控上我做的也不够好,达标检测进行时下课铃响了,此时我的反映也不够机智,在评课时老师们给了我更好的处理方式,我诚恳接受大家的建议,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处理这种课堂问题。总之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我还有很多问题与不足,正是因为这些问题与不足让我知道前进的方向,从而不断的努力,力求让我的课堂更完善更切合学生的学习。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2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纵观全课,体现以下两点:

  1、凸显自学为主、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根据要求,先学能自学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2、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为线索,鼓励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策略。

  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习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上课之后,给我总的感觉是:

  1、学生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问题的策略,还能灵活的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抓住本课课重难点

  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重点理解题意,提取信息,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采用的习题,贴近生活。

  课堂上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教师放的还不够,可以在练习课中涉及更多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去分析,开阔思维。因为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中间问题较多,且例题、做一做及课后练习的数量关系各不相同,只有学生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师还要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存在如下问题:

  1、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时,应注重摆的过程,如在摆学具的方法时:第一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摆3个盒子,因为是分成3份,求每个盒子里是多少;而第二道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取出5个放到一个盒子里(马上追问:为什么要拿出5只蚕宝宝。生:因为每个盒子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盒子。

  2、应在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放下所有的学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题的意思,以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3、应对学生“放手”!如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处理,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在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时,若出现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他们,关键处纠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4、在比较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主要是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新教材着重加了画图理解这一环节,加深对除法两种含义的理解。

  学生基本能掌握这两种类型的题是用除法计算,但在表达方面还是比较弱。所以我在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三步曲来进行回答。让学生根据所画的图进行比较,突出两个问题的结构特征,明确条件和问题,直观感知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结合图,动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说明选择除法的道理。通过比较异同,认识到平均分虽然不太,但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解答,在比较中突出除法含义的本质。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个别说,让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带动,然后同桌说,但发现在说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比较懒散,没有认真说,对于中下生来讲说的环节还是挺困难的。以后可能在表达的环节要采取鼓励的办法,让好生带动差生,加深除法含义的理解。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5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老教材在解题方法上是以算术方法为主,侧重于让学生找单位“1”,分析单位“1”的量是否已知,然后根据单位“1”的量知道与否决定是用乘法还是除法。在列算式的时候,注重量、率对应分析,即用公式模式。而新教材中的解题方法则淡化了这种用算术解题的要求,更侧重于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侧重于用代数思想解题,注重让学生分析题中的意思,用代数思维解题即让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这样思路达到统一。但由于小学生目前尚未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用算术方法很难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对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认识不足。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解需要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

  不足之处:

  1.本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不同的思考方法、思考过程,对于哪些学困生来说是不是有必要,因为他们只能听懂其中的某一些解法,在别人说的时候,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更好地面向每一位学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2.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间搞个小竞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因为学生已经具备先前的知识经验,在熟练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学习了表内除法(一)中的解决问题等知识,教学本节课相对简单,学生较易理解。

  首先,明确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为温故互查、探求新知、巩固练习、拓展练习、课堂总结几大部分。其次,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区分两类问题上(包含和平均分),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再次,设计习题时注意层次性,有梯度进行训练。最后,要强调孩子的学习习惯等细节问题。

  在组织教学时,围绕购物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还有以下几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1、总结部分,教师在最后总结时过于宽泛,重点不够突出,应该重点强调本课有关表内除法解决问题分为两种类型(包含和平均分),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

  2、教师语言,在本节课中教师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各个环节的过渡语用得不是很好。

  3、小组合作学习有待提高。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7

  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看似是小问题、小细节,但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却往往是大问题。这些小细节,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今天下午的第一节课上,我进行了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在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了课本56页例1的内容后,我们直接进入了下一个问题,在这时,我突然发现我忘了写课题了,而此时已过去有一段时间了,教学过程已进入下一个环节。我有点不知如何是好,只有接着进行。课下,我反复地想,在我发现我未写课题时,我应该随机应变写上课题,弥补过错,可是我却直接就不写了。

  一节课的中心内容的体现之处,其实就在于课题。一节课的课题能用最简洁的语言,直接了当地呈现给大家,使大家一看就一目了然:此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就不会觉得迷茫,就不会不知道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就会带着目的来学习。都知道,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带着目的做效果非常好。

  可是,我却再次忘了把课题写上了,让学生们有点云里雾里,不知道这节课要干什么。写课题这是个小事,随手就能写上,可是没写上,就成了大问题。课堂上,大家还比较活跃,我自认为教学效果还不错,可是让学生们写练习册时,我发现了很多小问题,如“有36个饼干,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因为这道题没有接着问还剩几块,所以有一部分学生写成36÷5=7(块),把余数给扔了。对于余数,我没有去强调学生,等号后面别忘了写余数。直接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另外,在课堂组织方面,刚开始学生的学习劲还不错,效果较好。

  随着课堂的深入,班级纪律方面有点不太好。本班共有46名同学,其中12名女生,绝大部分是男生,纪律不好维持;并且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相关内容之后进行的,可以说学生们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即本节课新授内容较简单,可挑战性不高,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太好维持。尽管如此,我仍然是没很好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上,我需更加努力。争取使我的教学效率很高,这样又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和压力,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的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开展教学,这样就保证了所有学生都具有参与学习的经验和基础,在教学素材的组合上,既充分考虑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呈现方式,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例5”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课也是后继学习其他解决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所学的内容有所了解,课堂上,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最多坐4人”“至少”的含义,然后同学学生看、想、画、说、算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在这时候就需要“进1”。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除法的另外一种情况,设计了“买面包”的场景。“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10÷3=3(个)……1(元)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剩下的1元不够再买一个面包,所以用“去尾法”最多只能买3个面包。在学生初步学习完“进一法”和“去尾法”之后,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拓展知识,锻炼思维。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使用“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问题。

  通过租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读题,让学生明白“最多”和“至少”的意思,分析题意,利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其次通过画、圈小圆片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题意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再通过列算式,列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知晓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充分理解租6条船的道理。最后检验。通过做一做第2题,用钱买面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商+1,两种情况的对比,最后总结出“进一法”和“去尾法”,再通过具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要好,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选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部分学生总是忘记商的单位,此类问题还需要学生多强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10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懂得余数的意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后进行教学的。这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如“跳绳”、“买书”等,这些素材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真实的情境也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生活中。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华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审题不够细致

  这节课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也就是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题教学,而应用题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审题。审题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把主题图中的信息抽象成文字信息。再通过充分的读和思考,弄清楚已知条件和问题。在教学时,我只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然后就找数学信息和问题,并分析题意,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读题和思考的时间,这样那些中差生很难理解题意。以后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多次默读并思考,然后再分析题意。

  2、析题的方法单一

  在教学例题时,我先出示了主题图,并没有出示问题,我是想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除法问题。这样如果学生能提出问题,他也就明白为什么用除法解答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完成做一做和练习时,我也是让学生从数学信息入手去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应用题也可以从问题入手,反过来再去找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主动从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自主地根据数学信息确定不同的解决策略,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学生的合作交流,相得益彰,朴实而扎实。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11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例4是笔算除法最后一道例题。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竖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学生在已有的用余数的除法基础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体现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我对例题进行了改编。用孩子身边的大课堂中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本课的。课堂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和体会:

  1.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本节课在充分把握教材每一个活动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某些活动的教学顺序进行了适度调整,如将难度较大的“激流勇进”调整到难度稍小的“丛林探险”活动之前。其次,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对教材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加工处理,以学校大课堂活动为主线。创设了“分队登山—午餐买食品—峡谷漂流—采树叶拼图案”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构建基本的数学模型——结合实际灵活处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的过程,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体现了新课程中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的特点,将解决数学问题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融合一起。本节课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情境,如“分队登山、午餐购物、坐船、制作标本”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建立模型,回归生活用数学——实际应用。

  3.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活动的效能。教师创设了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每一个情境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玩“峡谷漂流”、“拼树叶图案”等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体会“进一”、“去尾”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的问题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主动从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自主地根据数学信息确定解决策略,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学生的合作交流,朴实而扎实。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12

  这节课是教学用除法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是在学习了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本节课通过复习引入新课,巩固旧知,为接下来的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老师摆一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学生摆两架、三架、四架飞机,分别用了两个5根,就是10根……

  老师及时提出问题:你们摆的飞机架数是老师摆的几倍?学生直观看出摆两架飞机用了两个5根,用前面所学的“倍”的知识,就容易理解同学用的小棒是老师的两倍,也就是理解为10里面有2个5也就是10是5的2倍,揭示倍的含义。

  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表述数量关系,讲述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渗透数学里德转化思想。通过转化,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道理迁移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从而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课堂容量太大。一节课要完成两个例题和一部分的习题的教学,课堂容量很大,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还应注重设计一些拓展题,以提高孩子们的思维。

  介绍解题方法时,太绕。比如“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要你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本意是在总结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忽视了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其实,只要在课堂上不断让学生模仿老师这样说就可以,比如:“要求15是3的几倍,就是要你求15里有几个3。”这样反复的说,学生自然能明白,并记住。 如何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板书设计还可以考虑更加的清晰明了。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13

  在以下几方面反思这节课: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直奔主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前面学习有关倍的概念有个回忆的过程,最大限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围绕“倍”来思考问题,由此引出下面的“用小棒摆飞机”的主题活动。

  第二个环节是:创造性地引入例题,引入新问题

  例2的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的游戏活动,用小棒摆飞机的主题活动中展现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设计意图:用小棒摆出飞机的造型,有了兴趣就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一行用5根小棒摆出一架飞机,这时老师提问:你能用手里的小棒能摆这样的几架呢?(前提学生手中的小棒根数不一样,有的10根、有的15根、有的20根等等)然后同座摆一架、二架、三架、四架。汇报结果时,为了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的表示自己的思考过程,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我会说”的说话模式,由此引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让学生将“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之间建立了联系,达到转化。例3的教学是在例2的基础上让孩子放手解决的。

  这节课上下来之后,发现有许多不足: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该类问题。而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说话模式,出示的太快,同时把这种方式强加给学生,他们不是真正的明白,只是会照着说,没有真正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应该给学生建构过程的时间,比如,在开始出示一架小飞机时,向学生提问:“小红摆一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根?你摆了这样的几架,是几个几根?”先由一个学生说一说,就不会出现课堂上学生不会说几个几根了。然后,再由其他的学生说,从而使学生逐渐在自己头脑中形成转化,也就突破了难点,落实了教学目标。

  在做练习时,如果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两种类型的题目进行比较一下会更好,这样可以对孩子头脑中混乱的思绪进行梳理。

  在以后的每节课教学中,要给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每个环节的出现,要让孩子充分的明白后,再向下进行,而且教师的语言要适合低年级的孩子,重要的地方,要放慢,这样孩子才能听懂。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14

  一、教材的处理

  按照教材安排,用分数乘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第二单元,用分数除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第三单元。如果分开来进行教学,学生由于受定式影响,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都用乘法;学分数除法时又都用除法,看似掌握很好,一旦混合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混淆,看来还没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题的分析方法。因此,我们就把两类应用题放在一节课进行对比教学。

  二、运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

  启动体验阶段。我通过提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从而调动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积极性。

  体亲历时阶段。首先是自主体验,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是小组体验,通过小组讨论,逐步形成共识;最后是班级交流,呈现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分享他人的成果。

  总结内化阶段。引导学生比较两道例题,找出两道例题的异同,感悟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应用提升阶段。这个环节分成2步:

  (1)基本练习,通过比较,进一步巩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2)拓展练习,通过让学生解决较难的此类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

  这节课,我不仅关心学生是否会解答问题,更关注解决问题是采用了什么方法。首先通过让学生独立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法得出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先划出题中的关键句、圈出单位“1”,再写出关系式,然后代入数据,最后列式解答。

  四、不足之处

  在练习时,大部分学生能用所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仍有个别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这少部分学生,教师既要肯定他们的方法是正确的,但要引导他们最好采用所学的一般方法, 这样便于学习“稍难的分数、百分数的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所以不管在什么类型的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数量关系应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潜移默化的给学生渗透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15

  最近一段时间,从分数的乘法到分数的除法,对于单纯的计算方法孩子们脸上似乎没有露出愁色。但是对于一直相伴至今的分数应用题,孩子们理解与区别起来似乎确实比较吃力,各种数量关系确实比较难分析、判断。怎样选择一个合适的解答方法,是孩子们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对此,我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1、一找、二看、三判断

  分数应用题的基础题型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要抓住的就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率=对应量,包括分数除法应用题,仍然使用的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要把这个关系式吃透,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率,什么是对应的量,从中总结出:“一找:找单位“1”;二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三: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在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中,反复使用这个解答步骤以达到熟练程度,对后面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将有相当大的帮助。

  2、弄清对应量、对应分数、单位‘1’

  教到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要抓住例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难的两种题型加强训练,就是“已知对应量、对应分率、求单位‘1’”和“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两种题型,对待前者要充分利用线段图的优势,让学生从意义上明白单位“1”×对应分数=对应量,所以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数。在训练中牢固掌握这种解题方式,会熟练寻找题中一个已知量也就是“对应量”的对应分数。对于后者,要加强转化训练,要熟练转化“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变成“甲是乙的1+(或-)几分之几”,对这种转化加强训练后学生就能轻松地从“多(少)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中得出“是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从而把较复杂应用题转变成前面所学过的简单应用题。

  3、线段图、数量关系、关系转化

  (1)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对于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画线段图是强调量在下,率在上。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找未知数量对应的分率;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未知的,就用方程或除法,找已知数量对应的分率。

  (2)找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有许多的分数应用题,题目中都有一句关键分率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一句话翻译成一个等量关系,然后根据这一个数量关系,即可求出题目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一点必须教会给学生。

  (3)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分析。有部分分数应用题,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比,然后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答。当然还要鼓励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答。

  总之,分数应用题的学习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我将其以上三点用了六句话进行总结了一下,做分数应用题时,“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加,比1少则减”,所以只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知识结构中前后知识点的关系,这部分的教学会变得比较轻松。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6-27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06-12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01-07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10-11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08-11

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0-21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10-17

《小数除法》教学反思11-25

小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