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教学案例与反思

2021-06-20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联系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底和高,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一些最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三角形,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

  出示例题图,找出图中的三角形。

  揭示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做三角形:

  1、你能想办法来创造出一个三角形吗?

  2、全班交流。

  交流:(1)、用小棒摆。

  (2)、在钉子板上围。

  (3)、用三角板或尺上的其他三角形直接描画。

  (4)、在纸上分别画围起来的三条线段,也能得到一个三角形。

  ……

  3、谈话: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各种不同的三角形,仔细观察这些三角形,谁能说说有什么相同之处?

  先分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小结:它们都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4、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一起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说说各部分的名称: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三、三边关系:

  1、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拿出准备好的四根小棒(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任选三根试一试。

  2、学生操作。

  你们都围成三角形了吗?(有的围成了,有的不能围成)

  3、谈话:通过操作,有的同学用三根小棒围成了三角形,而有的没能围成。

  我们先讨论选哪三根小棒围成了一个三角形?(10厘米、6厘米、5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

  选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10厘米、6厘米、4厘米;10厘米、5厘米、4厘米)

  (课件演示)

  谈话:比较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能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吗?

  4、小结: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5、练习:

  你能从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这些小棒中选出三根围成一个三角形吗?我选7厘米、4厘米的两根小棒,要围成一个三角形,你能帮老师选出第三根吗?

  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三角形:

  指出:画的时候,要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点子重合。

  2、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完后追问第一种情况:那如果老师把2厘米的加上6厘米的,不就变成“大于”4厘米,那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这样的判断对不对?为什么?

  (6厘米是其中最长的'一条边,它单独一条就比别的两条都长,所以,要用比较短的边合起来,然后和最长的比。)

  3、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

  请你用今天学得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五、全课总结

  反思: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三角形一点都不陌生,所以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操作,想办法创造三角形。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性地相出了多种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并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到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进而认识到三角形的特征。我把较多的时间放在了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方面了,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从“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借助了小棒、画图等手段,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探索意识。在巩固练习中的问题,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一难点,并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

【《认识三角形》教学案例与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案例与反思02-24

《三角形认识》案例与反思08-25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及案例10-07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06-27

《认识小数》教学案例与反思10-13

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06-28

《认识平行》的教学案例与反思10-11

《认识平行》教学案例与反思10-10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