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反思分享

2021-11-24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木叶》教学反思分享,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木叶》教学反思分享篇1

  本周我在5班和8班完成了《说木叶》课文的授课,《说木叶》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所以我在学案上更多的设计了对古诗中意象的分析,例如:月、柳、梅等。

  教学重点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树叶、绿叶、落叶、木叶”等资源,有效解析诗歌语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诗歌中意象的传统象征意义。这样,就将一篇现代自读课文和古代诗歌有了密切的联系,这有助于我在课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助于学生将本文所学与传统的诗歌意象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散。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方面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基于新教材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而确立的。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随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智力因素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因为非智力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能够兼顾二者,用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达到真正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传统语文课人文教育方面还显得薄弱,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课美感得不到充分体现。本课实现情感目标主要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重视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远远达不到上课的要求,以至于在第一个重点的落实上花了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第二个重点就草草收尾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讨论“落叶纷冉冉”一句时,学生就“落叶”到底是如何体现出桑女走路的姿态时,各执己见,用了较多的时间。因学生各执其理,一时间我没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引导,从而也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预设的一处古诗意象分析没有进行。不过这也落实了新课改的宗旨,把课堂还给学生,宁愿把课时拖延,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以上这些,对于我来说,还是要在以后的备课,授课以及正确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完善我的语文课堂,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还得到了一点启示:所谓的方法指导是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之上的。所以引导学生课外多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

  《说木叶》教学反思分享篇2

  《说“木叶”》围绕古诗中“木叶”这一意象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的表达效果,意在引导学生认识诗歌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即研究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地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品味寄诸言外的微妙意味,把诗歌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结合起来,有效地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鉴赏能力。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不但对诗句的理解不到位,而且对课文的内容也相当不熟悉。于是,我腾出了15分钟给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及理清其思路。然后再进入到重点的落实。这样一来,时间的分配计划就被打乱了,再加上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到位,在落实第一个重点时,花的时间自然就偏多了,以致第二个重点没落实好,草草完事。结果,学生的独立分析鉴赏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对于能力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课后,我得到了两点启示:其一,课前要布置学生做好相应的预习,对课文内容要充分熟悉,以提高课堂效率;其二,方法指导是建立在学生的一定的积累之上的。所以,要对学生的语文积累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

  《说木叶》教学反思分享篇3

  《说木叶》这篇课文是高中新课改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是文艺学论文单元,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问题,而诗歌意象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十分必要,并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试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课堂的学习中去,并采用小组计分制希望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和小组合作精神。从此堂课的`授课效果来看,此种方法还是十分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课堂参与度也较高。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感觉自己在备课中对课文内容的取舍上还不够大胆,有一些与课文重点无关的内容应大胆舍弃,做到一堂课集中突破一个点;

  其二,通过小组计分制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但是经常举手发言的同学比较固定,还有极少数同学究竟有没有跟着思考问题,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个值得思考,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与改进;

  其三,由于时间分配上没有考虑完备,课堂容量也比较大,致使后面的拓展延伸那一块没时间处理,应该把前面的“品读诗句,填表”那一环节简化一些,把时间移到后面的“拓展延伸”上来,更利于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暗示性问题,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这些不足之处也是我今后教学的宝贵经验,以后还得用心学习,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善,课前充分准备,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说木叶》教学反思分享篇4

  《说木叶》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是文艺学论文单元,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引用古诗文较多,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十分必要。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为“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的教师在这一教学动态过程中,达成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但稍有教学实践经历的教师都会有体会,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教学手段。提问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虽然被广泛地运用于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精心设计有效的提问进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众多语文教师醉心的追求。我所授课的班级学生基础一般,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较为薄弱,要比较好的阅读理解文本、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能是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透过大量引文理解作者本意,我选择了“以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的教学方法。由导入开始顺着作者的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一直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带着问题总结概括。并且问题的设计注意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看到引文多就产生畏难情绪的心理压力,循着问题积极、主动甚至生动有效的学习,当一个个问题都依次顺利解决的时候,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文艺性议论文的快乐,教学目标自然达成。无疑,这节课的提问设计是比较优化、有效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原因,课堂上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由教师来提出的,学生一直在教师预设的问题导引下进行阅读学习,而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譬如一些引文的仔细理解、感悟等等。

【《说木叶》教学反思分享】相关文章:

1.《说木叶》教学反思

2.《说木叶》教学反思

3.《说木叶》教学反思三篇

4.《说“木叶”》教学设计

5.《说“木叶”》 教学设计

6.《说木叶》教学设计

7.《说木叶》教学设计

8.《说木叶》教学设计范文

上一篇:蚂蚁怎样走的教学反思 下一篇:《浪花》课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