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2022-08-04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1

  这节公开课我自己做了精心的准备,按照课标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我们在集体备课后,决定抓住了唯一的听众对作者说的四段话,了解这个老人一直默默关怀、真诚的关爱作者,使他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让学生明白:默默的关怀,真诚地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成功。反思自己有一些好的做法,现总结如下:

  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到小组内读议解决问题。能充分转变学生的角色,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自始至终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诵读和语感的培养。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读中悟情,使文中事活化、物活现。

  其次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中,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思想得以解放、思维得以活跃、潜能得以发挥,不但学会了思考而且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习。

  最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组织学生在超文本上展开大胆合理想象,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主动参与。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展示了才华,塑造了孩子完美的人格。

  当然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对文中重点的语句还是没有深挖,学生还是理解得不够。喜欢重复学生的答案,朗读训练还要进一步加强等等。我会虚心接受领导和老师对我的批评指正,不断努力改正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2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

  一、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次要人物:心理描写。)

  二、重点交流

  1、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想一想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体会每句话的含义:

  通过研读使学生明白:听到了“我“糟糕的琴技,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

  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而我也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信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这正是由于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再让学生把不同的人物的口吻读出来。

  老人的语言是真诚的,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平静、深沉、明澈的眼神。也就是神态描写。

  2、找出老教授的眼神描写,重点交流。(三次“平静地望”):

  ⑴当我拉出像锯床腿的声音时,她的平静,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毫无顾忌的大胆练习。

  ⑵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的平静,鼓励我不断努力。

  ⑶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的平静,体现了对我更高的要求,告诉我不要满足,继续提高。

  3、解决学生的问题:

  ⑴为什么不拆穿这个谎言?

  联系《我看见了大海》,因为这体现了老教授教育方法的独特,她并没有给予我琴技上的指导,只是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其实老教授的“不教而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啊!

  ⑵为什么当我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演出时,总是忘了那唯一的观众?

  表达了我对老教授无限钦佩,敬仰之情。是她的循循善诱,积极鼓励,真诚无私地帮助,使我树立了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

  当最后总结时,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感到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老师也希望六⑴班的同学们拥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全班响起热烈掌声!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3

  1.学生在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环节中,积极思考,配合默契,讨论积极。

  2.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及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及时进行肯定与点拨,让学生们深入的体会到老教授给予“我”的鼓励以及“我”对老教授的敬佩。

  不足之处:

  1.整节课,尽管采用的是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主流仍是师生的对话。我现在追求的课堂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互动),必要的时候,我再出场。要想实现这样的课堂,有待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寻路。

  2.朗读形式较少。学生们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对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所以朗读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有些重点词句,学生读出来了,但我未及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再美美的感悟。

  3.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己,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要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整改措施:

  虽然这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它能让我思考的东西却很多:

  1.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2.六年级的语文课,篇幅较长,在教学第二课时时,经常会时间到了,课还没有结束的现象。如何做就能达到轻负高效?它是我现在仍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能蜻蜓点水。希望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朝着轻负高效的课堂迈进!

  在我校听评课活动中,我执教了《唯一的听众》一课。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虽谈不上行云流水却也一帆风顺善始善终,学生表现也基本令人满意。但是,教后反思自己的课堂,依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内容仍然点多面广

  近年来,我逐渐接受了“语文教学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教学思想,平时的教学也在努力践行,可是,执教公开课时却又难以割舍了。不可否认,家常课与公开课是有区别的,家常课备课简单,仅依据教材、教参和手中的教辅资料撰写教案,着眼于问题解决;执教公开课,既网上搜集资料、查阅名师教案也观摩名师课堂实录和视频资源,资料多了,思路广了,就难以取舍了。

  执教《唯一的听众》,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并存,两点都该抓,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与神态描写对“老教授的平静”的关注都是教学重点,两点都做了,却做得不够扎实。在40分钟的课堂上能抓住一点训练扎实就很不容易了,两者兼顾实在勉为其难。训练不扎实,以后学习另一篇课文时还会都抓都训练,依然不扎实,久而久之,语文教学就变得在轻浮中行走了。

  其实,本单元的导语中提出“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却并非每篇课文都抓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而是学习本单元四篇课文时各有所侧重,这样就会减轻教学每一篇课文时的压力,也就不至于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了。鉴于此,单元备课乃至学期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做好单元规划乃至学期规划,才能明确学习每一篇课文时到底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

  二、以文带文过渡桥好难找

  引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外阅读走进语文课堂,不仅学生阅读量加大,还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化,多个课型结构同时冲击传统教学模式,迫使语文教学不断变革。为了运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在众多语文主题学习课型中,运用最多的当属以文带文课,今天我执教的《唯一的听众》就是一节以文带文课。

  学习《唯一的听众》,同时学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金色的沙子》和《知遇之恩》。当然,学习后两篇文章仅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花费时间并不多。但是,以文带文课中的所学课文与所带文章并非毫无关联,学习《金色的沙子》是因为学习了《唯一的听众》的环境描写,再用《金色的沙子》训练,看学生是否明白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知遇之恩》是借年级组长说的三种人,让学生体会《唯一的听众》中老教授属于哪种人,借以表现对老教授的赞美与敬仰之情。

  以文带文课中的所学课文与所带文章必须有联系才行吗?是的。若没有联系,生硬拿来,课堂教学结构就显得不伦不类,也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了。不但阅读效果大打折扣,学生也会慢慢失去读书兴趣。那么,所学课文与所带文章的过渡“桥”是什么?目前,大家倾向于语言文字训练,在课文中学习语言文字,在所带文章中训练语言文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人文主题也可以当作“桥”,知识归类也可以用作“桥”,如借用《知遇之恩》中的三类人来表现《唯一的听众》中的老教授对青年人的无私帮助。

  三、课堂评价还是有意为之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一直是我的短板,不知不觉就会忘记。因此,执教公开课时,总会设计几句评价语,用以增添课堂的亮色。今天执教《唯一的听众》,设计了表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读书广博,同时针对老教授的神态描写设计了能回答出老教师平静背后的心理活动的同学的激励性语言。尽管在课堂上都用上了,效果也不错,但我深知鼓励性评价若没有到信手拈来的程度,课堂就很难有光彩夺目的精彩。

  课堂即时评价既是对回答问题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全班学生的引导,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为什么难以“习惯成自然”呢?仔细想来,除了教学理念没有彻底转变外,还有对学生也就是儿童的认知没有弄懂弄透。课堂教学是表扬的艺术,并非仅是口号,更是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小学生需要在鼓励中成长,这是学情,是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把理念转变为实践是艰难的,因为我们对儿童的认知不全面甚至于把学生当作成年人,因此,“挑毛病”的课堂才会司空见惯。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意为之并非不对,但更需要从心底里认可“儿童需要鼓励”的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慢慢地转变为无意为之,直至习惯成自然。

  四、依据学情关注学生进步

  尽管我努力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烂熟于胸,有时却不得不回味一下前后教学环节的联系,此时便失去了对学生的关注。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应该在学生的表现与成长上,不应该在教案上。当我们真正关注学生时,却发现学生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有时甚至于差强人意。

  为什么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进步?首先是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同时关注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上游学生无所事事、下游学生听不懂成为多年来的难题。因此,在魏书生老师的课堂上,下游学生写词语,不用听课。其次是学生性格各异,听课与不听课并存,看似听其实不听者有之,看似做小动作其实在听课者也有不少,这并非“一二三坐端正”就能解决的。因此,把握学情就要照顾不同性格特点的孩子,这不是所有教师的所有课堂都能做到的。最后,老师找不到针对不同性格特点孩子的教育方法,虽然希望能促进孩子成长进步却束手无策,因此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把握学情,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练成者着实不多。

  反观我执教的《唯一的听众》,因为是一节公开课,总想呈现一节完整的课堂,“赶进度”的情形依然存在。赶进度时,心里想的是“进度”,也就难以关注学生。毕竟,即使让学生读课文有进步也需要跟进指导反复诵读才行。

  执教一节校内公开课,虽经过精心准备却依然没有达到理想境界。尽管这几年始终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却依然是问题多多,下次公开课才会更加精彩。当然,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好在,我一直在路上。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4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教学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写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课堂上学生的确是在实实在在实践着,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当然,在巡视中过程的评价是否对学生思考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造成学生的思维断路,这也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尽力使学生在朗读中提炼内涵:

  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几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力求丰富多样,与教学需求密切联系。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指名读前学生带着体会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读;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孙舒悦朗读,是本课的亮点,打动了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听课的老师,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郭烙榕同学朗读不够完美时,我及时范读,并让她再读,能让孩子们在本课的朗读中,明确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应该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课一得。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点突出了,又无遗漏,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汇报对老教授的特点品质以外,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小提琴手的'变化,所以,当大家交流时,很多学生都谈到了“我”的变化,而我没有打断他们的发言,在寻找到合适的机会后,我指出了应该先找到老教授的描写,谈自己的体会。于是,学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谈出了不同的体会,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在此基础上,我总结道:“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老师也希望咱们班的同学们拥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台!”师生作为共同的学习者,用丰富多元的理解构建了本课的精神家园。

  四、在课后延伸中做到读写相结合:

  学语文是给了更好地用语文,课内的学习结束了,让学生把感悟到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启发道:一句温情的话语,可以给人心灵上的抚慰,一个善意的眼神,可以给人增添力量,催人奋进,在你的生活中,可曾有令你心动的话语,善意的眼神?用你的心去品味这些意味隽永的人生哲理吧!把它作为生命中美好的一页记录下来。

  纵观本课阅读教学,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不够广泛,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导致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有的地方教师牵的痕迹还比较明显。今后,我还要深钻教材,提高设计水平,在40分钟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艺术,使阅读教学不断进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5

  3月7日,我和檀小所有老师一道,迎来了教研中心的教研员们的集体视导,心情有些紧张。王颖老师聆听了我的第一节课——《唯一的听众》。

  时间已经过去几天了,可我还是没有从那节课的遗憾中解放出来,还在没有能处理好“问题传递”与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的关系而纠结着!为自己没能深挖文本,让学生体悟人物的语言美而遗憾着!

  其实,通过两次试讲,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已经确定了。也许是我太想展现学校的“问题传递”的特色了,课上便要求学生以“问题传递”的形式谈对老教授的充满诗意的语言的理解。在传递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了一些孩子的“力不从心”。教师的要求有些高了,如:老人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我”听后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体会说给大家听?在学生“问题传递”的过程中,我过于相信学生,高估了他们的能力,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我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生活实际来深化他们对老人语言的理解。但由于人物语言的含义非常丰富,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但欣赏起来颇有难度。这是,如果我及时而果断地改变教学策略,把深陷迷茫之中的孩子们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教师的帮助引领下前行,或许课堂会更活跃,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看来,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师授课时的变通能力,对课堂的成败起了较大的影响!

  课后,王颖老师针对我的课堂的表现进行的点评,并从“人物语言美”这个角度,对我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令我受益匪浅!王老师认为,本节课最难得一点是老人充满诗意的语言发挥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这样讲就会有诗意的效果?通过了解老人的身份,再来揣摩老人的语言,就不难发现老人有一颗爱护学生的心,同时也是语言表达的高手!“诗一样的语言”,一定是情感充沛,让人的心为之颤动的语言!老人什么技巧也没交给作者,却赢得了作者的敬佩,他不愧为智者!

  从写法的角度,老人的几句话,从内容和形式上也各有不同!传递的形式不同,却得到了作者的由衷赞美!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6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她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上完这一堂课,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文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是我们的职责。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7

  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原则,我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与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让学生体会到老人对作者的鼓励,所以上课伊始我也鼓励我的学生充满信心。(同学们,你们都是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班级因为有了你们每一个人而更加精彩,我相信这节课上你们的表现一定会更加靓丽!)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我先从首尾两段入手,因为这两段不仅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我板书到黑板上时,这一对比就越发鲜明起来。于是我顺势问学生:“面对这样鲜明的对比,此时此刻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们马上就提出了本文的主题:老妇人是怎样帮助“我”的,才让我有了这样大的变化?看着学生们轻松地切入了文章的主题,我不仅轻松,也很兴奋,看来只要我们教师巧妙设计,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并不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用到的知识是前人总结的,需要的技能是前人积累的;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却需要批判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

  在本节课上,我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写人文章的特点,体会老人的良苦用心,从而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关爱;另外在本节课的末尾,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得知实情后的震撼,扮演作者想象当时的情景写小练笔,学生不仅想象合理,而且情感真切,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但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一、 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二、 感悟不够。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教师是引导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刻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预设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只有真正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才能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8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老人的爱心和善良默默带领着我走进了成功的大门。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

  这篇课文是我比较喜欢的文章,也曾作为督导课细细揣摩、精心设计。今天再次拿来当初的教案,文章的思路、主线没有改变,却上出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效果。

  1、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有疑必有议,有议必有得”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阅读的方法。

  在揭示课题以后,要求同学们就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唯一什么意思?唯一的听众是谁” ,“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初度课文之后,学生基本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并学会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第三个问题是课文重点,包含的意思很多,学生大抵能谈到“因为我拉琴很难听”这一层。这里我没有急于带着学生去寻找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抓住老人言行来慢慢体会。

  2、以第二条线索“老妇人的语言”为主线,品读感悟老人真诚善良的美德。

  教学中,我启发“老妇人与我一共说了几次话”?通过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画一画等环节,要求学生思考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自己的思考的基础上再和同学讨论。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拓宽了思路,想到了老妇人撒谎的原因是她看出“我缺乏自信,以耳聋的谎言来鼓励我、维护我”。

  有一句话含义深刻“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平静”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有什么不同含义,从她的眼神中你读出了什么?在交流和发言中,我看出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思索着、实践着,发言踊跃,讨论也较为热烈。他们在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等句子上进行批注,或多或少的写上了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上课初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迎刃而解。

  3、巧解课堂意外,促进思维发展。

  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老人言行的重点句子反复品读,感悟老人爱护鼓励年轻人的美好品质,学生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走入故事中。这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问题“十聋九哑,为什么老妇人是聋子还会说话”,听到这个问题,我也蒙了,对呀!老人这个谎撒的有漏洞啊,作者编故事也编的不像啊!这时,杨龙祥答道,“假装假装嘛,假的东西还能跟真的一样?”虽然说的不是很有道理,但这句话提醒了我。“是啊,老人撒了个善意的谎,既然是谎言,就什么都能发生,大家不用较真。其实老人有个动作也能说明她并没有耳聋”。学生一下子茅塞顿开,惊喜答道“她手指还能打节奏”“她脸上还会漏笑容”……我没有评价孩子们的对与错,只是留下一个想象空间,让孩子们的想象越飞越远吧!

  这节课的成功与意外,让我感受到:同一篇课文,同一个教案,给不同的学生讲,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要抓住契机,开发学生思路,促进思维发展。所以,再熟的教案,也要认真备备课。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9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这篇课文是我们教研组选定的一课三讲的教学内容,在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就一致认为: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抓住老妇人的言行、神态和我的心理、行为变化来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教学中,我着重进行了“读写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为主的教学安排。

  读写整合,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延伸老人对“我”的无限关爱,这种整合在学生的感情升华上起到了相大的作用。临近毕业的学生已经有五年的阅读经验了,足以掌握读写整合的主要方法: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来进行合理想象,课堂上我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强化了学习行为。

  照理说,这部分的教学本应该成为这堂教学中精彩的一笔,然而学生的回答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精彩,他们对老人的感悟还没有达到深度理解,所以在说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是那么朴素,词语是那么贫乏,很难调动听者的情感。如果他们深入理解的话,那么说话的内容应该是很感人的?上完课我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阻挠了学生情感的宣泄呢?在冷静思考过后,我发现学生的思维缺乏深度,所以语言自然贫乏。曾在窦桂梅老师的书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说温度是人的血液,那么广度就是人的骨肉,深度则是人的神经。没有骨肉,人无法立起来;没有神经人无法活下去。要让孩子思考得更加深入,才能让孩子的思维动起来。”纵向推进式的教学留下的遗憾不得不让我重新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方式。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窦老师又讲道“要把深度的点定准了,而且这个深度要适合学生,要循序渐进。”

  根据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这篇课文,发现了一个被我忽视的且尤为重要的关键——“变化”,整篇课文不都是围绕变化来叙述的吗?“我”的琴声是一种变化,“我”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变化,老人的语言是一种变化,老人的神态又是一种变化。

  全文紧扣着这个字眼来体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过“变化”来解读文章。但是必须把两条线索紧密联系起来,纵向推进与横向教学相结合,抓住琴声的变化这一点,牵出老人和“我”在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变化,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这样,学生在相同的情感体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质显得更加高尚,学生的思维相信会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语言也应该更加丰富。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10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产生了拖堂现象。比如“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她为什么感到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这句话上,纠缠了好久也没切入主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从一开始,对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义较深的句子,就出现拖堂毛病。

  上完这一堂课,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文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在课堂中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是我们的职责。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11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变化表现了一位知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学生在阅读时,除了抓老教授的特点外,还要分析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获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较注重对“我”成功原因的理解,而忽略文章整体把握,课堂教学形成“挤牙膏式”,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理念。

  通过教研,特别是校长讲《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备课要深:要深钻教材,研究学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需要培养的能力。

  2.课上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典型例句。

  3.培养学生情感生活的体验。把对生活的体验准确的用语言表达出来。并表达的清楚准确,语句通顺,情感真挚,富有感染性。

  4.组织教学要力求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学生是可点燃的火把,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乐学者,而不是苦学僧。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12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他躲到树林里练习拉琴,幸运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称是聋子的老妇人,给予了无私的真诚的鼓励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顾虑,重拾了自信,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本篇课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可减少时间,如在学习老人的三次语言时,不必斟词酌句地去理解,课堂上,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读中悟写。再者强化篇的训练,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努力体现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这次的课堂中,对句的提炼、理解过于明显,从而削弱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年段特点把握不够准确。

  通过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作为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工作之余,学习、积淀,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显得尤为关键。

  通过教学,我的收获:无言的鼓励,无声的激励,无语的感谢,让人间充满爱。人生的幸运是拥有真正帮助你的人!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13

  《唯一的听众》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主题单元“变化”的一篇主体课文。它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我”开始拉琴像锯木头,被众人嘲笑。在一个老音乐家的关怀下,“我”的自信心增强了,坚持天天练琴,迅速成长为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演奏的小提琴家。

  上课一始,我引导学生从课题目入手,何为“唯一的听众”?继而让学生明白此文是写人的文章,从而复习写人的文章应该注意什么?于是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问题:这个唯一的听众是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接着就让学生边自读,边找答案。然后让学生汇报,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出示相关重点词句进行点拨,并进行指导朗读。最后总结写作方法——语言、神态和心理的描写。

  在教学中我也能注意到单元主题“变化”。引导学生从课文来找到变化。如刚开始“我”拉得怎样?在老妇人的指导下,最后“我”拉得怎样?刚开始家人听“我”拉琴的态度如何?一段时间后,家人对“我”的态度又是如何?

  虽说在教学中自己能注意到的都尽量注意到了,但还是有不足之处。比如课文留白处很多,理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深入人物内心,但在操作中,由于时间关系这方面就匆匆带过,以致于当“我”知道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后,学生没有办法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课今后能上得更精彩,好好努力吧。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14

  今天进行了《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教学。上课伊始,依然是对课文的整体回顾,检测字词掌握情况。进而,以“我”的行动变化为线索,勾画研读,了解“我”从“沮丧”到“自信”的经历,抓住关键词“蹑手蹑脚”、“诅咒”等品读体会。

  看似很清晰的教学,学生交流中花费了不少时间,课堂显得比较松散。在交流描写老人的句子时,时间不够了,没有能将重点内容进行到位。学生对于内容的把握还停留在文字表面,在抓住三个“平静”揣摩老人的内心活动时,出现了畏难情绪,能够说出一两句,没有展开去。

  反思今天的课堂,我想让孩子对课文内容全面了解,跟随着线索走下去。课堂安排有些松散,浪费了不少时间。而对于本节课需要重点处理的地方,则因为时间问题导致没有到位。想“面面俱到”的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也没有抓住。

  怎么改进呢?我会在内容安排上做调整。对于“我”行动变化的句子在读课文中有所了解即可。研读勾画句子。抓住“平静”品读,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老人“平静”背后的心理活动,安排想象补白的小练笔。进而,抓住两个“秘密”讨论,体会我对老人的感激,创设情境进行说话练习,对语言进行再加工。

  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是我的追求,我会继续思考,不断前行……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15

  核心提示:《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课文以两条主线展开情节,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课文以两条主线展开情节,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上,不仅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老教授对“我”的关爱、鼓励和帮助,还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老教授那诗一般的语言,使语文课重语言感悟的同时,又注意语言的表达,语文课上充满语文味。通过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被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所感动,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有的句子如“那沙沙的足音,有如悠悠的小令”品悟不够,学生没能体会到当时作者找到一处练琴的好景致而兴奋的心情。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16

  每学期上完公开课,总有一些心得,这次也不例外,我自认为自己已经很精心地准备这节课了,但是教学效果仍不理想,在最后练习时,只有一组学生将我布置的练习做正确了,我认为非常失败,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这堂公开课很失败,同时,我也做了一些关于公开课的反思,公开课教学反思。

  如在教《唯一的听众》这这篇课文时,在明确教学重点后,我通过一系列问题导出板书,我认为我的板书清晰明了,但在讲课文时出了问题,我本想充分结合板书讲思路寓言,并结合课后题组织学生讨论,但是在实际教学时,却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像轻描淡写一般,就把这本应浓墨重彩的部分描了一下下,当时我就感觉不好,该详细讲解的地方不详细,这一点充分说明我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教育论文《公开课教学反思》。

  在设计教学环节顺序上我也考虑得不够,我将学生表演课本剧这一环节安排在了复习字词后面,这也是很失败的,如果学生表演得都很好了的话,也没必要老师再来细讲课文内容了,是啊,前辈说为什么不放在讲解完课文内容之后呢?是啊,不过我并不是没想到,我也曾想过到底是放在最后还是放在之前,思前想后、左思右想、冥思苦想……最后还是把这一题“选择题”给选错了。

  每次上完自己的一人一课后最大的感慨就是:上好一节公开课真难。在这条教学道路上我们每走一步都应作些思考,只有这样,当你在走一大步时才不会因那么多的为什么而放慢你的脚步。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17

  《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他躲到树林里练习拉琴,幸运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称是聋人的老妇人,给予了无私的真诚的鼓励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顾虑,重拾了自信,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

  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

  在教学时,我抓住了文中的两条线索展开教学,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教学时,我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配上优美的音乐,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及其内涵。

  本篇课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可减少时间,如在学习老人的三次语言时,不必斟词酌句地去理解,课堂上,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读中悟写。再者强化篇的训练,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恋上”语文味”。

  通过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特别是作为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工作之余,读书、学习,积淀、提升自己的语文学养,显得尤为重要。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18

  《唯一的听众》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变化》的一篇文章。根据本文的教材特点和学习重点,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主要是采用抓重点语句描写来感悟人物内心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教学时,我努力抓住课文的两条线索,以学习老教授的描写为主,联系“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为辅,力求把这两条线恰当地揉和起来,以便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老教授的爱护和鼓励对年轻人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通过听一听、问一问、想一想、画一画、论一论等多渠道学习与训练,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而课文的理解重点就是通过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描写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象。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19

  《唯一的听众》一课讲述了”我“在学拉小提琴时,一位知名的音乐教授对”我“真诚无私的帮忙。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研究许久,我把重点放在体会老教授的言行,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让孩子经过老人的语言、经过老教授的眼神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同时提升到”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

  教学中,我从课文资料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唯一的听众指谁,为什么称她是唯一的听众?从而将学生的探究引向重点:老人是怎样鼓励我,让我今日能够应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学生对课文资料有了整体感知之后,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述老人的语言、神态等语句,弄清楚她是在什么情景下说的,她为什么这么说。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向同伴汇报……理解老人的真诚、无私。可是,在理解文中老教授三次”平静的眼神“的含义,学生还只停留在表面,对老教授这个人物的认识还没到达必须的高度,反思本环节的教学设计,如果适时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充分地体验感悟,最终让学生对老教授的认识从善良、真诚到用心良苦、德高望重。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充分,但从读的效果上还能够有提升,如果借助一些音像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实地游历于文中,感受老教授的高尚人格,让学生在用心聆听中去揣摩我的感情。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转换主角,怀着同样的心境读一读,在读中去感悟我的心境变化,然后抓住重点词进行反复地诵读。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有感情朗读,老教授的真诚无私就会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最终和作者产生共鸣。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20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了,已经掌握了写人文章的许多方法。因此,我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去学,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批注理解,由于我们已经尝试了一年的批注阅读,所以学生们也早就有话可写了,只见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地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也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既强化了学习行为,又实实在在地检验了学生对于学法的掌握水平。

  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两条主线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我引导学生划批、汇报时以老人为主,以“我”的变化为辅,这样一主一次,一明一暗,既突出了重点,又无遗漏,学生也有的放矢,汇报起来也就颇为精彩,比如:“我”就是一匹“千里马”,幸运地是遇到了这么好的“伯乐”;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自己不可获缺的努力。更为可喜的是孩子们能联系自身,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学会了感恩,更意识到自身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这节课上下来我和孩子们都受益颇丰。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06-12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7-04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1-03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8-04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8-04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9-17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09-09

唯一的听众优秀教学反思07-05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06-09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