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教学反思

2021-06-11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除法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参考学习哦!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1】

  认识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考虑到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习除法会感到困难,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努力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在新课伊始,教师就揭示“除法”,了解学生对除法的掌握程度,当然学生也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们心中的“除法”,这样就激活了学生最近的认知区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本课上完后,虽然学生能正确地列出算式,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理解其含义。因而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多次给学生积级的情感支持,让学生体验到掌握一种新方法的快乐。

  但是,每一节课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必需长期进行的。

  《除法的性质》教学反思【2】

  “除法的运算性质”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规律,“除法的运算性质”是学生“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定律及 “减法的运算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对于规律探究类的课并不陌生。下面我结合这节课的教学,谈谈几点想法:

  1、教学过程有序,提高学习有效

  本节课,我力图为学生创设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大胆猜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感悟、发现除法的运算规律,使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建构新知识。让学生在“发现——验证——归纳”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为尝试解决问题而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生的思维交锋碰撞,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共同探索出除法的运算规律。进而安排各种情况的除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让学生在运用中不断探索,感悟在计算除法时,要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运用规律才能使计算简便,从而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计算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用除法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策略。

  2、小组合作有序,提高合作能力

  采用合作学习来验证规律,学生先独立思考1分钟左右;然后小组交流:听交流,提出疑问;得出结论等探究过程,这样的探究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亲历建构知识,掌握方法,感悟策略的全过程,他们养成了探索的习惯,展现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仅仅获取知识技能,他们探索和创造的`意识也从中得到培养。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问题让学生去揭示,知识让学生去探究,规律让学生去发现,讨论让学生去归纳,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并逐渐建立起独特的思维方式。

  3、评价跟踪有序,成为心灵对话。

  课堂评价跟随课堂教学而展开,从对第一次的小组合作的形式的评价,到学生汇报的声音响亮、发言的积极性的评价,到对第二次的小组合作的规范的评价,到对差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评价,……虽然只是短短的评价语,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瞧,课中王珊珊的表现不就是证明吗?为此,教师应该不吝评价语,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学生进行智慧的特殊对话,这种师生的特殊对话,是心灵的特殊对话,一种平等的、真诚的对话,它能使富有理性之美的数学教学闪耀着人文的光芒。

  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问题让学生去揭示,知识让学生去探究,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并逐渐建立起独特的思维方式。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3】

  认识除法第一课时的目标就是认识“平均分”,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对于平均分的认识总是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我分明感受到教材在设计上的一种不恰切,教材的设计是先让孩子们分10颗松果给两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可能分得几颗松果?因为涉及10的组成,所以孩子们都很容易地就能回答,接下来提出“要使两只小松鼠分得同样多,怎么分呢?”第一个问题很好,然而第二个问题,让孩子们来分一分怎样能够同样多,我觉得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说有一定的跳跃、概念模糊,在这里,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换换说法,假如两只小松鼠分得同样多,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分的吗?猜一猜,然后再让学生用花片分一分,这样的思路,让学生有一种更清晰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分得同样多,做法却有这么多的不同,感受每一个人的智慧的不俗。

  在生本课上,我设计了课前小研究,也如书上一般提出了两个问题,1、两个小朋友分12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可能分得几个?你有几种分法?2、如果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分的吗?先猜一猜,然后再用花片分一分。3、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请你举一个平均分的例子吧!这个课前小研究,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一是没有采用书上的原例松鼠分松果,一是改变了例题中的数据,体现着我们生本小研究在设计上的简单、根本,更重要的是开放。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第二个问题因为有了猜这个思考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孩子们分起来特别有兴趣,猜的过程,无疑就是一种想的过程,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让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我们的课堂就应该这样根植于教材,但更超越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

  在全班展示交流以后,学生们对于平均分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进行相关的练习,这样,学生在认识上和语言上都能够对平均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也为除法的引入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抓住一个个小细节,让孩子们的学习因为小小的改变而充满活力,只不过多做了一点点,但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

【除法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除法》的教学反思02-19

除法教学反思06-22

除法教学反思08-12

《除法》教学反思12-05

《除法》的教学反思03-29

除法的教学反思01-27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04-24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5-13

认识除法的教学反思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