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阿Q正传》的教案设计

2021-07-04 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难点]

  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设想]

  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文学作品寓教于乐。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 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走近阿Q ①简介《阿Q正传》的基本情况。

  ②问题引导:

  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

  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 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

  未庄风传革命;

  阿Q宣布革命;

  阿Q幻想革命;

  地主投机革命。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 问题引导:

  ①围绕着“革命”这件事,作者写了一些很幽默的情节。你觉得本章中哪些地方可笑、幽默?

  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

  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

  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同时,寻找“幽默”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也为下一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深刻内涵打下基础。体会严肃 简要分析“他人的幽默”的“幽默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幽默背后的深刻意义。 体会这些“幽默”背后的严肃:①民众的“幽默”说明了他们的愚昧落后、不理解革命;②地主阶级的“幽默”则说明了他们的狡诈、投机革命。

  简略处理这一部分内容,以突出下一步对作品的主人公阿Q的分析。

  具体分析“阿Q的幽默”背后的严肃:

  ⒈把握阿Q性格特点

  ①在宣布革命的时候,阿Q有两句话:“……便是我,也要投靠革命党了。” “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②阿Q对革命有哪些幻想?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革命目的是什么?进而可以看出他又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⒉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阿Q虽然可笑,但历代农民革命者不都和阿Q想的一样吗?从中我们不也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吗?阿Q是可笑的,可是,他又是典型的;作品是幽默的,可是,又隐藏着深层的悲哀。 学生思考回答:

  ①宣布革命时的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性格中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一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另外,“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也就是阿Q对自己革命目的的表述。

  ②我们可将阿Q的革命目的概括为:报私仇、抢东西、挑女人。这些愿望中虽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但更多地表现了他的愚昧落后与不觉悟。 试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阿Q的形象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体会作者在这两个最滑稽的场面中所蕴藏的深刻的社会内涵。

  课堂小结 嘲讽的笔调,良苦的用心。 突出教学的主线,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巩固拓展 ①课内练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文学作品形象地反映生活有了什么新认识?

  ②联系课外阅读的类似的作品,写一篇赏析文章。

  ①完成课内练习;

  ②课外完成作文。 由一篇文章的学习增进学生对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认识;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

  板书设计

  喜剧的外衣, 嘲讽的笔调,

  悲剧的内核。 良苦的用心。

【高三语文《阿Q正传》的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阿Q正传》教学设计10-10

高三语文《阿Q正传》的教学设计10-10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01-17

阿Q正传(下)12-06

阿Q正传(上)12-06

《阿Q正传》赏析03-23

阿Q正传感04-13

阿Q正传的教案04-15

《阿Q正传》赏析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