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

2022-10-18 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启发、激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努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2、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学会倾听,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学生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一些小说篇目的学习,以及本单元第一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体裁的特点、三要素等方面的知识已初步感知,只是对本文这样大量运用环境、心理描写的作用还缺少了一些认识,同时,九年级学生对这类涉及青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感兴趣。

  【教材分析】

  本文是九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自读课文,本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本文注重环境描写的学习,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

  2. 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

  2、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启迪智慧

  同学们,你们正值十五、六岁,可谓是花季少年,在你们成长的岁月里,快乐和幸福充满着你们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每个人面对孤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作者) [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1、在上节课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时,老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文章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每部分的内容。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说明]: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这样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三、走进心里 品味孤独

  1、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自主阅读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心理活动的发展:(找学生朗读。)

  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风雨的洗礼后变得坚强、长大了。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四、走进环境 造就孤独

  作者成功的展现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其实,我们在分析文章时不难发现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那么,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环境,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⑴ 有关鸭群描写: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⑵ 有关芦荡描写: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和舞台;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教师解题 诠释孤独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亲去放鸭后: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1.约分优秀教案

  2.《gkh》优秀教案

  3.师说优秀教案

  4.灰雀优秀教案

  5.晏子使楚优秀教案

  6.优秀党课教案

  7.大班测量优秀教案

  8.约分优秀教案示例

  9.欢庆优秀教案

  10.《麋鹿》优秀教案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讲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小说情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歌曲《真心英雄》的歌词中“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句意蕴丰富。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除文字障碍,给加横线字注音

  嬉( )闹觅( )食旧茬( )儿戳( )破撩( )逗凹( )地掺( )杂胆怯( ) 撅() 给( )予

  2、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概括出主要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可概括为: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或:本文讲了失学少年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故事,表达了孤独可以使人坚强的主题。)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 我的地盘我来做主

  再读课文,查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结合画面理解他的心路历程,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学习重点】

  品味“孤独”,体验“成长”的感受。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轩()嬉闹()凹地()雍()掺杂()

  胆怯()撅()给予()觅食()撩逗()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

  眺望:厚实:

  嬉闹:撩逗:

  驱除:茫然:

  乖巧:

  一落千丈:

  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二)深层探究

  1.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2.人物赏析

  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1)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2)根据故事情节,你能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吗?

  (3)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语句是什么?

  (5)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三)语言品析

  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人物语言、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语言、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一词,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教学设想

  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但文章较长,深入解读可能会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所以我欲采用抓人物语言为切入点,可以向环境、细节描写方面延伸,一句话串起了时空的网络。这种连接是两个层面: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技能成为课堂推进的.线索,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而杜小康的语言很少,就四句话,也便于教学的展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品味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营造氛围。

  语文的世界有鸟语花香,亦有疾风骤雨;有温情脉脉,亦有残酷无情。正如我们的人生之旅,有快乐,亦有痛苦。正如歌曲中所说:阳光中在风雨后,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与杜小康一起度过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1、按照小说的三要素概括故事情节。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2、品味语言

  这是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是在孤独的背景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并不多,请同学们快速在文中勾画出杜小康的语言。(课件展示。)

  请一位同学读出四句话,体会情感。

  赏析人物的语言我们要注意两点:一.联系相关内容。如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样的状况下说这样的话。二.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

  (1)赏析第一句话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二自然段。

  思考:

  哪一段交代了杜小康放鸭的原因?这段中哪一个词鲜明地表示了出了杜小康对放鸭这件事的态度?

  “只好”一词写出了杜小康无奈的态度,当他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怎么样?(害怕恐惧)为什么害怕恐惧呢?(要离开疼爱她的妈妈,离开熟悉的朋友,学校)

  你们知道放鸭之前的杜小康的生活状况吗?找一位看过《草房子》的同学来介绍一下。(看幻灯片)

  总结:家境富裕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群里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就像秋天高远的天空中一只悠然盘旋于鸽群之上的黑色的鹰,父亲对他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可现如今要离开疼爱他的母亲,离开熟悉的校园,到陌生遥远的芦荡去放鸭,他愿意去吗?

  于是他对父亲说了第一句话,应该怎样读?从这里看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不能体贴父亲,只想着自己的杜小康)

  (2)(一句简单的话就能读出这么多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的三句话,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杜小康”这样的句式,批注你的赏析结果。一定要在文中找到语言依据。

  A赏析第二句话,你从第二句话中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从说话的环境和心理去理解)

  找出说这句话的环境:读21自然段,在这样空旷陌生前途未卜的环境里杜小康的心情怎样?(害怕恐慌)

  但这时的杜小康并没说要回家,那是在什么时候?(孤独想家的时候)勾画出写孤独的句子。

  指导朗读29至31自然段,变换人称,将杜小康改为“我”体会孤独对杜小康的威胁。

  此时的孤独比刚离家时要深百倍。浓千倍,它吞噬这年幼的杜小康,终于在晚上梦到母亲说出了这句话。与第一句话比较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是一个有点懂事,逐渐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杜小康,能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B那么你从第三句话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呢?(一个成熟的,勇敢的、有责任感的,敢于面对困难的杜小康)

  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夜雨找鸭的情形能说明杜小康长大了,“分头”一词体现杜小康成熟了)

  老师范读夜雨找鸭的38自然段,同学们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总结:头上如万辆战车般在滚动,耳畔是呼呼的风声,身上砸着歇斯底里般的雨点,脸上和脚上以伤痕累累,可他还要孤军奋战。

  然后读第三句话,“还是分头去找吧。”能把”吧“去掉,把句号改成问号吗?为什么?(这样才能突出杜小康的勇敢、坚决、果断)

  文中还有好多细节也让我们感受到杜小康的成熟,特别是能表现父子之间关系的句子,同学们自己去找找,这些都说明了杜小康的成熟和勇敢。

  C第四句话,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小康呢?

  一个感受收获喜悦的杜小康,一个激动的杜小康。体现了激动不已惊喜的心情。

  总结:通过对这四句话的品析,每句话都鲜明的表现了杜小康当时的性格,请同学们在读这四句话,读出情感。 三品味主旨

  1、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独立不依赖别人勇敢坚强)

  2、那么是什么促使杜小康的成长呢?(孤独)

  杜小康年幼时家道中落,饱尝物资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这一切。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的去面对,他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再回首课文,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

  作家曹文轩也这样说(看幻灯片)

  总结:这一段孤独的旅程成为了杜小康以后人生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遇到困难挫折他都会想起。让我们再次品味孤独。(看幻灯)齐读这段话。曹文轩在《青铜葵花》中说道“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四看幻灯片,拓展训练。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附板书:孤独之旅

  曹文轩

  杜小康:幼稚(不懂事)

  懦弱(逐渐懂事)

  坚强(成熟勇敢)

  激动(长大)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 篇5

  1.把握小说内容,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老人说: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老师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呢?咱们一起交流一下。(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并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

  1、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2、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评析细节,品读“孤独”

  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做上批注,然后分享交流。

  要求:

  1、按照情节的顺序,依次作答。

  2、分享的时候,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注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品读示例:

  (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我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我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明确:环境描写及语言描写。眼前的环境营造了一种迷茫而陌生的氛围,“我”离熟悉的油麻地越来越远,内心充满抗拒和孤独,甚至请求父亲让“我”回家。

  (2)父亲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我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明确:神态描写及动作描写。父亲内心十分沉重,虽然不忍心,但是依然坚决地前行,面对父亲的漠视,“我”感到十分孤独。

  (3)当我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我害怕了——这是我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我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

  明确:环境描写。面对眼前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我”产生了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

  【教学提示】

  在品读“孤独”的过程中,注意向学生点明环境及人物描写等,注重分析细节的作用,将朗读与评析方法相结合。突出此时杜小康的无奈、茫然、恐惧、害怕、胆怯的心理。

  【学法指导】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②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故事情节。⑤暗示社会环境。⑥深化主题。

  目标导学四:面对孤独,收获成长

  1、当知道“孤独”不可避免的时候,“我”是如何面对孤独的?请结合具体的语段谈谈。(分享解读的过程如目标导学三)

  (1)后来,我和父亲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明确:“我”和父亲已经学会适应现实环境,面对孤独。

  (2)我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我居然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我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我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明确:经历过生活的艰辛,感到辛酸,但是并不悲哀,表明此时的自己已经接受现实变得坚强。

  (3)我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我没有哭。我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明确:“我”经过了风雨的考验,在困境中磨练了自己,终于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了自然界和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文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并能在困难中成长,越磨练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他是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委屈不怨天尤人,遭到挫折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强的孩子。

  3、鸭群是杜小康最亲密的伙伴。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明确:杜小康失学后,去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他保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放鸭的成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在“下蛋了”的惊喜中。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1、转换人物角度,利用朗诵,让学生更加感同身受。

  2、将人物心理、环境描写等分析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涵。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限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很到位。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到了九年级,都觉得自己长大了吧。那么你们都能面对孤独,勇敢地战胜孤独吗?有一个少年,他战胜了孤独,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家道破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2、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三、体会细节,讨论问题

  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句子。

  2、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标记出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语。

  提示:小康心理变化时间轨迹:

  刚出发时到达芦荡安顿之后住段时间雨后天晴

  学生发言。

  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两点:

  ①失学。离开同学、学校,痛苦和寂寞。

  ②放鸭生活艰辛,孤寂,恐惧(对环境、对前途)

  四、探究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衬托。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成长衬托杜小康的成长。

  (2)有关芦荡的描写。广阔无过,烘托小康害怕;宁静美好,反衬小康恐慌。(3)有关风雨的描写。可怕---搏斗---成长。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拓展:

  说说你的感悟联想。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向读者展示了少年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最终成长起来的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又由于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心理和生活,因此,我在教学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少年的视角入手,以一首励志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为线索拟定了这样的思路:一、整体感知,初识孤独;二、跳读课文,感悟孤独;三、比较联系,畅谈孤独。“板块一”通过情节概述、重新拟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初识“孤独”的含义,“板块二”通过品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突破文章的重点(体会小说中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和难点(引导学生深挖“在孤独中成长、坚强”内蕴),“板块三”则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关注自我,通过畅谈人生感悟来传递敢于面对孤独并在孤独中收获成长的思想。

  毕竟初三学生经过初一初二阶段的学习已经对小说三要素有了相应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技巧也有所积累,所以让他们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提升(在自读中圈点勾画以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听读个别段落中进入情境以体会作品意蕴,在对比中联系实际谈、写成长的感受)这一要求具有实操性:每个学生只要用心品读、积极参与,就会学有所获。另外,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来构建生动的语文教学课堂,通过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手段落实各个教学目标,利用与教案进度相配套的学习卷检测、巩固当堂教学效果等策略也促进了这节示范课的顺利完成:整个课堂不仅学习热情高涨、师生互动频繁,而且教学思路清晰、文化气息浓郁,对文本的挖掘和对“孤独”主旨的把握也有了一定的高度,赢得不少喝彩。

  具体到教学中,我首先由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导入,自然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很快走近文本,掌握大意;在感知文意之后,我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从文题入手,逐层抛出重点问题:谁的孤独之旅?随着旅途的展开,杜小康看到了哪些景物及他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人物心理变化轨迹,我们可看出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本文故事和《丑小鸭》有没有共同点?带着这些问题,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重点、有条理,通过自主、合作,学生很快找到相应答案,轻松掌握课文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很高。特别是对“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路、坚强之途”这一主旨的理解,学生的敏捷反应令人惊喜;还有,将听说读写的训练自然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同时又不乏德育,也较为成功。

  然而再回忆整个教学流程,我发现也不可避免地留下遗憾:导入稍嫌拖沓,差点喧宾夺主;受时间限制,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简单,没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个别环节包办代替,直接给了学生的答案。这些瑕疵让我意识到: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对文本的极为珍贵的第一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对话,充分自由地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而这也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节课的败笔也让我获益良多。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

  以自主快速阅读的方法,整体感知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文章主题和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困难与挫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

  重难点:

  一、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二、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括号前的字词注音

  嬉闹(xī) 凹地(āo) 掺杂(chān)给予(jǐ yǔ) 觅食(mì) 撩逗(1iáo)

  2.解释下列词语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找出本文故事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并用“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故事”的形式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课前预备学生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同学们,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本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

  明确: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用“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故事”的形式概括)

  明确: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本文的题目是“孤独之旅”,请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杜小康的心理共有几次变化?每次的心理是什么样的?这些变化表明了什么?

  明确:刚刚出发时 茫然、恐惧 不成熟

  到达芦苇荡时 害怕、胆怯

  芦荡安顿后 孤独、单调

  住一段时间后 不再忽然地恐慌

  雨后天晴时 坚强、长大 成 熟

  三、问题探究

  1、通过以上的感知,你觉得本文的题目“孤独之旅”有什么含义。

  明确:“孤独之旅”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感世界的孤独,指幼小的杜小康经受了离家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和远离小伙伴的孤独后变得坚强了,最终长大了。二是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一个小孩子,随着父亲到没有人,没有欢乐的芦苇荡中,整天只面对着父亲、一群鸭子和芦苇,在一个孩子心中的那份孤独是可想而知的,但最后经过了那些“暴风雨”的洗礼后,他不再那么恐慌了,说明他长大了。总之,“孤独之旅”也正是杜小康的成长之旅。

  2、找出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讨论并归纳)

  明确:(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2)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3)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4)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他。“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5)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6)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躺在芦苇上。“他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个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7)“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3、提问: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学生找出后讨论并归纳)

  明确:(1)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4)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更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四、拓展与延伸

  1、你的生活中有过“孤独”的经历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并谈谈你经历了这次孤独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2、搜集有关“孤独”的名言警句。

  3、“孤独”是一种心灵净化,有许多名人都是在这种净化中完成了惊世之作。你能举出几例吗?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文章还多次地进行环境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还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巩固练习

  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优秀教案03-29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08-25

孤独之旅优秀教案08-25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设计07-04

《孤独之旅》优秀教案设计06-27

《孤独之旅》教案04-02

孤独之旅教案04-02

《孤独之旅》教案07-30

孤独之旅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