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喜亭记》的原文翻译

2023-10-08 古籍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燕喜亭记》的原文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3。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竢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竢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 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 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逾岭,蝯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注释】

  1、燕喜亭:连州的一处建筑。

  2、王弘中:即王仲舒,唐朝文学家。

  3、学佛人:信佛之人,即佛徒。

  4、异处:指景物异常之地。

  5、斩茅:剖去茅草。

  6、嘉树列:好的树木一排排显露出来。

  7、发石:拨开乱石。

  8、清泉激:清澈的泉才喷涌而出。

  9、辇(niǎn)粪壤(rǎng):摘去污秽之物。

  10、燔(fán)桷(jué)翳(yì):焚烧枯死的杂树。

  11、呀(yā)然:裂开的样子。

  12、阴:暗暗。

  13、立屋:修建房屋,指燕喜亭。

  14、竢(sì)德:具有耐心等待的道德修养。竢:同“俟”。

  15、蔽于古:指荒丘昔日一直被掩盖。

  16、显于今:今天才显露其光彩。

  17、振鹭之瀑:形容瀑布像一群展翅飞翔的白鹭。

  18、土谷:沃土形成的谷地,土壤肥沃,适于耕种。

  19、秩(zhì)秩之瀑:瀑布被安排得秩序井然。

  20、志:标志。

  21、入时:进洞之季节。

  22、虚:指池子容量大,文章比喻主人有君子之器量。

  23、钟:聚积,集中。

  24、盈:指水满溢出池外。

  25、出其恶:排除其恶行。

  26、天泽:上天的恩泽。

  27、相与观焉:结伴来此观看。

  28、经营于其侧者:指在燕喜亭附近经营农业的人。

  29、莫值其地:没有人认识燕喜亭这块地方的价值。

  30、天作而地藏之:大自然创造了这样的胜景,而大地将它保存起来。

  31、遗其人:预备送给应得其地之人。文章指王仲舒得此佳境是天意。

  32、吏部郎:指其原任吏部员外郎。

  33、贬秩:贬官。

  34、次其道途所经:依次记录王仲舒从长安来连州途中所经过的地方。

  35、蓝田:地名,今陕西省蓝田县。

  36、商:唐代商州,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洵河以东及湖北省上津镇一带。

  37、洛:指今河南省洛阳地区。

  38、淅(xī)湍(tuān):均为水名,在今河南省。

  39、汉水:即今之汉水,在湖北省武汉市之汉口长江。

  40、岘(xiàn)首:蚬首山,一名岘山,在湖北省襄樊市。

  41、方城:山名,在湖北省竹山县东南。

  42、蝯(yuán)狖(yòu):猿类动物。

  43、幽遐瑰诡(guǐ):指幽僻荒之处的种种奇异瑰丽的景物。

  44、饫(yù):饱。

  45、厌:即“餍”,饱。

  46、乃若不足:好像尚未看够。

  47、羽仪于天朝:回到朝廷去做官。文章是借以称王仲舒必将迸居讳位,而为人们敬重。羽仪:比喻被人尊重,可作为表率。

  【翻译】

  太原人王弘中在连州任职,与僧人景常、元慧两人交游密切。有一天,他带着这两人走到他居所的后边,在山丘荒地之间,登到高处而望,发现一处景色异常的地方。他令人砍去杂乱的茅草,一片树木就显露出来;开挖山石,一股清澈的泉水就喷涌而出;搬掉污浊的泥土,烧掉枯死的杂树,然后退到较远的地方站着观看。高出的地方突起成为山丘,低陷的地方裂开成了山谷,低洼的地方变成了池塘,缺陷的地方变成了山洞,就好像是有鬼神异物在暗地里帮助(变成如此美景)。从此以后,弘中与这两位僧人,清晨就去那里游赏,入夜却忘了回家,于是,他就在这里建起一座亭屋来躲避风雨和寒暑。亭屋建成后,我请求他们让我给这里的景物命名。那山丘起名叫“俟德之丘”,意思是它先前一直被淹没而如今才显露出来,有耐心等待的涵养。那岩石形成的山谷起名叫“谦受之谷”,石谷中的瀑流起名叫“振鹭之瀑”;谷名是说明其主人的德行,瀑名是说它的外观。那土壤形成的山谷起名叫“黄金之谷”,土谷中的瀑流取名叫“秩秩之瀑”;谷名是说明它的外观,瀑名是说明其主人的德行。那山洞起名叫“寒居之洞”,用于说明它合于时尚。那池塘起名叫“君子之池”,意思是池子容量大比喻主人有涵养,聚集了各种美德;池水漫出象征主人能够排除各种恶行。那泉水的源头起名叫“天泽之泉”,意思是说明泉水源出高尚,而下流施惠于人。把上述各种景物命名的涵义综合起来,就给这座亭屋起名叫“燕喜之亭”,这是取《诗经》里所说的“鲁侯燕喜”的句子来颂祝它的主人。于是乎连州百姓中的年长者,听说此事结伴前来这里观赏,他们说:“我们这个州的山水名扬天下,但是没有一处能够与燕喜亭相媲美。在附近生活劳作的人,他们的土地与这里连接,却没有人认识到这块地方的价值。大概是上天创造出来的佳境而大地把它保藏起来,为了要送给这位应得到他的人吧?

  弘中自从由吏部员外郎贬官来到连州,路途所经过的地方依次是:从蓝田进入商洛,涉过湍急的浙水,到达汉水,登上岘首山,从这里能望见方城,然后出荆门山,下长江,穿过洞庭湖,溯湘水而上,走到衡山脚下,再由郴州跨过骑田岭。所到之处有猿猴为家的大山,有鱼龙居住的江湖,赏尽了深水远山的的种种瑰丽奇怪的景致,照说他对于山水已经是听腻了看厌了。如今他喜爱山水之意却仍然没有满足。《论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的品德,同他的爱好,真可以说是协调一致了。他因自己的智慧而获得了燕喜亭这处佳境,因自己的仁德而得以在此居住,我由此而知道他被朝廷起用而离开连州进居尊贵之位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于是写下这篇题记刻在石碑上。

  创作背景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王弘中从吏部员外郎贬为连州司户参军。作者与他交往多年,两度为其下属,对他怀敬仰之情,交谊深厚。此时两人同贬于一地(阳山为连州属邑),作者就在阳城为他写了这篇散文。

  作品鉴赏

  燕喜亭所在的地方,本来并不引人,只是在被人发现并经过清理之后,才显出它的与众不同的面目。对于景物的描写,作者只用了四句话: “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概括了地势状貌。对于丘谷瀑洞泉、亭的命名,却是该文叙述的重心。从这些命名,读者可以看到拟人、拟物手法的巧妙运用。这些命名,使人产生联想,构成形象,感到贴切。对这些命名的解释,作者宣扬了所谓的君子之德,而这,正是作者记叙命名用了如此之多的篇幅的着重之点。

  王弘中贬官来连州的道路上,经过了不少名山大川,为什么还偏偏喜爱这个穷乡僻壤?作者引用了《论语》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话来说明王弘中既是智者,也是仁者,他的德和他的所好是一致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歌颂了王弘中的为人。应该说,赞美王弘中是全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这一中心思想,只有当读到最后一句时才有所领悟。

  该文艺术上的第一个特点是善用排比。几乎在文章的各个段落,作者都采用了排比句式,使行文层峦迭出,让人有美不胜收之感。最突出的是文章第二段,也即是韩愈本人给丘、水、瀑、泉等命名的中心部分。从“其丘曰‘竢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到“合而取名以屋日‘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整段文字显现并列排比状,像其前面几句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那土丘叫“竢德之丘”,古时躲藏,今天显露,这是有所等待的表现;那石谷叫“谦受之谷”,瀑布称“振鹭之j暴”。石谷的命名是说它的品质,瀑布的命名是说它的形状;那土谷叫作黄金之谷,池塘叫“君子之池”,它有时水少空阔,是要集中自身的美德,它有时水涨满溢,是要排出自己的污秽。一连串结构相似的句子,读起来不仅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而且使作品语言拥有了较强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另一特点是匠心独运的创作构思匠心独运。行文开始点出王弘中后,即大写他对自然美景的留恋和开拓,接着对风光景物的描述,似乎专意在写景,而文章接着猛一转折,以写人物之爱好,衬托人物之品德的意旨及效果便全然显出,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其间还夹带有“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欢与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几句,借用州民百姓的话,既说出“燕喜亭”景致的绝佳,更是对王公之德的赞誉与烘托。全文记叙山水,淋漓尽兴,到了“贬秩”一段,一下翻出新意,大有摩空取势之态。末尾直写王公运用聪明智慧来建造这亭子,怀着仁爱之心到此游玩休息,猜想他再度回到朝廷之中,成为人们的表率,已为时不远了。

  整篇文章用衬托手法把人和物融合起来,首尾呼应,神回气合,而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手段,则给人一种平中出奇、曲折有致的感觉。

  名家点评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文公文钞》卷八:淋漓指画之态,是得记文正体,而结局处特高。欧公文大略有得于此。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昌黎集第二卷:题图记其名文,是当行家语,得其剪裁之法,虽参入议论,仍不碍记事体矣。

  清·张裕钊《转引自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马、班作史,于数十层排比之后,必作大波以震荡之。公此记叙山水多用排比,后借贬秩翻出意义,摩空取势,使人不一览而尽,仍与上文神回气合。

  清·吴汝纶《转引自马通伯〈韩昌黎文集咬注〉》:主客皆贬所,而文特温厚和雅。

  作者简介

  韩愈画像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晋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年间进士。任刑部侍郎时,曾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卒谥文,又有“韩文公”之称。

  韩愈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任,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文,倡导散文,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雄奇奔放又曲折变化,其诗常“以文为诗”,追求奇险。于山水旅游诗,则另创一派,扩大了创作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有《韩昌黎集》。

  • 相关推荐

【《燕喜亭记》的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喜雨亭记的原文及翻译09-11

《沧浪亭记》原文及翻译10-26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11-09

《饮泉亭记》原文及翻译07-24

醒心亭记原文及翻译09-23

冷泉亭记原文翻译赏析05-08

冷泉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06-08

离亭燕带江山如画原文翻译及赏析03-26

燕歌行原文翻译01-04

迎燕原文及翻译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