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梵高》有感

2018-05-28 读后感

  梵高是一个另类,他没有追求他的家族固有的生活方式,而是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27岁,他依旧一事无成,要靠父亲和弟弟的钱维持生活,在那个时代,他被看作无能者无所事事的人。

  看完第一卷,不禁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人---挪威天才数学家阿贝尔,阿贝尔函数阿贝尔积分方程阿贝尔群等等,很少有几个数学家能使自己的名字同近代数学中如此多的概念定理联系在一起。然而,同梵高类似,生前他的很多理论不为当时数学界接受。他贫困潦倒,想在大学谋个职位都办不到,后来在贫困和疾病的打击下去世,时年仅27岁。阿贝尔死后两天,克雷勒的一封信寄到,告知柏林大学已决定聘请他担任数学教授,他的理论逐渐被发掘出来,为世人接受。

  很难说梵高与阿贝尔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从他们的生活状况来说,连自己都无法养活无疑是失败者,然而正是忧患中所迸发的对生命的渴望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促使他们奋发向上,并且在死后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耀。27岁,对于阿贝尔来说,这是生命的终结,对于梵高而言,在经历了煤矿附近艰辛的生活之后,他又遇到了他的弟弟提奥,也许他的生活会有所改观,也许依旧是一贫如洗,。

  看到渴望生活中梵高的油画吃土豆的人,让我想起了他在做福音传教士时遇到的矿工。没有经历贫困的生活,没有与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在一起,他不可能画出如此真实的油画。前27年的梵高绝非一事无成。前期的经历为他以后画画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梵高最后的成功并不是偶然。

  同多数西方人一样,梵高信奉上帝,我们都是寄居世间的旅客,但我们并不孤独,因为上帝与我们同在。我们是朝圣者,我们的一生就是从人世到天堂的漫长旅途,这是他对矿工们讲解时的原话,从此处我看不出梵高为什么会自杀,因为对于基督教徒而言,自杀本身就是犯罪,生命是上帝赋予的,应该让他自然破灭,也许是对人世的绝望,这些都有待以后解开。

  梵高的爱情无疑是失败的,我想乌苏拉对梵高的拒绝更多还要从他自身找原因,也许在乌苏拉眼里,除了画画,梵高一无所长,不能谋生,动手能力差,木讷没有生气。梵高是孤独的,他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常规,不为当时社会接受,再加上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很多原因造成了他人生的悲剧。

  读渴望生活,我试图将自己融入到梵高的生活,我能够体会到梵高的郁郁不得志。我也喜欢静,喜欢一个人在路上漫步。和梵高相比,我的生活幸运了很多,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失败,总体还算顺利。梵高是不幸的,他历经磨难却没有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梵高同时也是幸运的,他的画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不朽名作,他也如同他的画一样,闪烁在历史的顶峰。如果可以选择,我渴望梵高的生活,相对于青史留名受万人敬仰,其他的又算得了什么呢?

  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梦想的追求构成了人生的两大主要要素。

  比起对梦想的追求,我远没有梵高执着,有时候,我会对前途迷茫,不知道自己该走向哪里。美国心理学家莱利在谈性格内向者的优势时提出:性格外向的人喜欢宽度,他们想抓住生活中每一点能抓住的刺激,多样性是刺激与精力的源泉。性格内向的人喜欢深度,他们限制从外部进入的经验,但对每一经验都体会较深。他们从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中获得精力。可有时候我经常会为自己性格内向而忧虑,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这些有时也让我失去很多。

  人的一生,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也不能选择的,比如卑微的出身,矮小的身材,丑陋的相貌,突遭不幸等等;而有些使我们能够选择和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的,比如自尊自信毅力勇气和梦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活中的磨难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只要你有梦想,只要你不放弃希望并坚持努力,即使你再卑微,梦想也会有实现的一天。

【我读《梵高》有感】相关文章:

我读余秋雨有感02-22

我读木兰诗有感12-14

我读《诗经》有感范文11-27

读《我的科学之路》有感12-26

我读《游子吟》有感12-13

我读《琵琶行》有感12-02

读《我与地坛》有感1500字12-28

读《我的童年》有感(14篇)10-04

读《我的童年》有感14篇10-03

读老舍《我的母亲》有感范文08-30

我读《哈佛家训》有感 我读论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