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导游词参考

2021-06-11 导游词

  一、内蒙古的盟、旗、苏木、嘎查、艾力

  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现为9个自治区直辖市(地级)、3个盟(地级)、11个县级市(含2个市委书记为副地级干部的自治区计划单列市)、21个地级市直辖区(县级)、17个县、49个旗(县级)、3个自治旗(县级)一般称为“9市3盟101个旗县(市区)”,是全国惟一盟市、旗县并存的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盟、旗,源于清代在蒙古地区推行的“盟旗制度”。民国以来,尤其是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以来,在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内蒙古地区一直是盟市、旗县并存,只是盟长、旗长一般必须由蒙古族出任,自治旗旗长由当地自治民族人士担任。

  旗内乡、镇、苏木(乡镇级,蒙古族聚居,牧业相对发达)并存,苏木下辖嘎查(相当于行政村),嘎查下辖艾力(相当于自然村,但在牧区实指散居于独立蒙古包或零星定居点的牧户人家)。

  二、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民俗风情荟萃

  作为全国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省级行政区划,内蒙古自治区118.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生活着蒙、汉等49个民族近2400万民众。各民族由于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这些民间习俗通常表现在居住、饮食、服饰、礼仪、游宴、行旅、节庆、结社、婚嫁、丧葬、禁忌、信仰、祭祀、娱乐、艺术、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心理、意识、情感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一定的民族形式、民族特点,成为区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多为世代沿袭和流传下来的;当然,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经过一番移风易俗的变迁,一些传统习俗被赋予了某些新的内容。常言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是同一个民族的习俗,各地也不尽相同。

  遵照马列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试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这四个自治民族的民俗风情概况作一简明介绍。

  您想最先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民俗吗?那么请看——

  (一)蒙古族

  内蒙古现有蒙古族人口423万多,约占全国蒙古族人口总数(500余万)的78%,占世界蒙古族人口总数(700多万)的一半以上,约等于元朝时蒙古族总人口数。

  历史上,畜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一向是蒙古族赖以生存的主体经济和生活方式。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古代蒙古族信仰萨满教,十六世纪后普遍改信了喇嘛教。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丧葬一般为土葬、火葬和野葬;衣食住行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区的蒙古族大都保留了传统的习俗。如男女都穿蒙古袍,束以腰带,脚着长筒马靴,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多以红、蓝色布缠头,而且盛妆时还戴不少金银头饰点缀的冠,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解放前居住蒙古包,现多已定居,改住砖木结构的房子;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勇敢,憨厚豪爽,具有许多传统美德;节庆,除了过春节等节日外,每年7、8月间都隆重举办那达慕大会(现已发展为“那达慕草原旅游节”)和祭敖包活动。由于地域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内蒙古东、西部,以及农、牧区的蒙古族,在某些习俗上有一定差异。

  苏台柴 蒙语意为奶茶,蒙古民族一种日常饮料,同时也是待客必备佳品之一。做法是将砖茶放入锅内加水熬成紫红色,然后将鲜牛奶或羊、驼奶以6:1的比例倒入茶水锅中,熬至沸腾即成。奶茶营养丰富,具有提神、开胃、助消化、解渴等作用。目前,内蒙古各族人民大都喜好喝蒙古族风味的奶茶。

  马奶酒 蒙语称作“乞戈”或“艾日戈”。内蒙古东西部牧区用马奶酿制的一种酒精含量颇小

  的饮料,味道醇香,清凉解渴,也是牧民款待宾客的一种最佳冷饮。制法是将鲜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奶逐渐发酵变酸。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为马奶酒。马奶酒历史悠久,《马可·波罗行记》和元初名臣耶律楚材的诗中,都有对马奶酒色、香、味盛赞之文句。常饮马奶酒,可治胃溃疡、肺结核等疾病。

  酸奶子 牧区优质饮料之一。牧民一般不爱喝鲜牛奶,而喜欢喝酸奶子。制法有二:一是将鲜牛奶倒入大锅中烧开,再放在通风处晾凉,使其发酵,产生酸味;另是将鲜牛奶置于阳光下或温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热发酵,产生酸味,便成酸奶子。酸奶子营养丰富,醇香扑鼻,夏季常饮,止渴祛火,帮助消化。

  全羊席 蒙语称之为“秀什”或“不禾勒”,是蒙古族招待贵宾的传统嘉肴,又称整羊席,乃蒙古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种宴席,一般只在盛大宴会、隆重集会、举行婚礼或招待高级贵宾时摆设。全羊席是将整羊加工(烤熟或煮熟)后摆在长方形大木盘中,像一只卧着的活羊,浓香飘逸扑鼻,肉味鲜美异常。宾主进餐前,还要由主人主持举行一定的仪式,高唱赞歌,朗诵献整羊的祝辞等。史载,成吉思汗曾设过全羊席,忽必烈登基时也设全羊席敬祭神祇、宴待宾客。随着烹饪技术的不断改进,而今烤全羊已成为内蒙古驰名中外的代表性名贵菜肴之一。

  蒙古包 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古代称为“穹庐”、“毡包”或“毡帐”。蒙古包呈圆形尖顶,一般以柳木杆组合编制的若干个(4、6、8、10个)篱笆状“哈那”(围墙支架)和伞状顶篷内许多椽子为骨架,顶上及四周以一至两层白色的厚羊毛毡覆盖,顶中央开有天窗,木框门朝南或东南方开设。12个哈那的大型蒙古包,包内总面积达60多平方米,在草原上是罕见的,仅出现于1990年锡林郭勒盟第七届那达慕大会以来,堪称内蒙古蒙古包之最。

  勒勒车 蒙古族牧民使用的传统交通工具,早先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车身重约百余斤,载重可达数百斤乃至上千斤。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而轻,独牛拉单车,往往数辆或数十辆首尾相衔,由一两个牧民(多为女性)驾驭吆赶着在草地、沼泽地、雪地或沙漠地带缓缓地鱼贯而行,显示了牧区特有的风情。勒勒车既便于短途拉水、拉牛粪和柴草,又适于长途搬运生活用品和蒙古包等。今经过改进的勒勒车,木轮换作铁轮(硬胶实体胎),组装轴承,用马或仍用牛来牵拉,车速和载重量都显著提高。

  婚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制,前者盛行于十三世纪前蒙古族尚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如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把阿秃儿抢诃额仑夫人成亲,即是这种婚制形式;十三世纪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男女定亲前,男方要向女方多次求亲,定亲后,男家要送给女家聘礼(又称“彩礼”)。牧区多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农区多以金银首饰、衣物等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数,聘礼以“九”为起点,从“一九”到“九九”,牲畜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贫困牧户,聘礼牲畜头数可用小于九的奇数,如三、五、七头,但绝不能择偶数。女家也非常讲究给女儿陪送嫁妆。通常,嫁妆的物品数量多于聘礼。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蒙古族的娶亲也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习俗。娶亲一般在结婚喜日(请喇嘛占卜择吉日)的前一天,新郎着传统礼服,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驱彩车,载礼品,一同骑马前往女家。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一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启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彩车三遭,然后,娶亲和送亲的队伍才一同策马驱车奔往新郎家。途中,娶亲者和送亲者要互相纵马追逐,举行“刁帽子”竞赛。新娘娶到新郎家后,要举行隆重的婚礼——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参加拜火仪式,即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以求白头偕老,生活美满幸福。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蒙古族名菜之一,将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带尾入锅,加盐煮熟,用大铜盘先摆四肢、羊背、颈胛,羊头置羊背上)、全羊席,各种奶食、糖果等应有尽有。宴间,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敬酒、献哈达,众人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曲调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们才陆续离去。

  天葬 牧区昔日盛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人死后,脱掉旧服,换上新衣或用白布裹尸,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让其任意颠簸。尸体掉在哪里,哪里就是吉祥葬地。然后,驱车速返,不得回头看。三日后,死者亲属前去察看,如尸体已被禽兽吃掉,则认为死者巳升上天堂;若尸体完整无损,则认为死者余孽未消,不利子孙,要请喇嘛念经,替其忏悔消灾,并在尸体上涂一层黄油,好让禽兽早日吃掉。天葬后,死者子孙一般在49天内不剃发、不宴饮娱乐,路遇行人不寒喧,以示哀悼。

  祭敖包 敖包,又译作“脑包”、“鄂博”,蒙语意为堆子或鼓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实际上是用石头堆积成的圆锥形的实心塔。祭敖包(达斡尔族称作“敖包祭”,鄂温克族叫作“澳渥塔黑仁”,祭祀形式不尽相同,但敬神祈福的目的是大致相同的。)是蒙古民族盛大的传统祭祀活动。祭祀时,在敖包顶端插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古时,还要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近代以来,由喇嘛焚香点火,诵词念经,也有击鼓鸣号的。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至右顺时针转三遭,求山神、路神降福,保佑人众安康、草茂畜旺,同时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敬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的观念也有所更新。尽管他们大都信仰喇嘛教,并虔诚地敬奉某些神灵,但今天的祭敖包活动,在举行传统仪式的同时,又增添了发展牧区经济、吸引中外游客、促进民族团结等新的有益的内容和形式。

  那达慕 蒙语意为“娱乐”或“游戏”,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当年,成吉思汗战胜花剌子模(在今中亚土库曼一带),为庆祝胜利,就曾举行过那达慕盛会。在古代和近现代的那达慕盛会上,都要举行男子“赛马”、“射箭”、“摔跤”(即“搏克”)三项竞技比赛,俗称“男儿三艺”。当代的那达慕大会,除进行这三项竞技赛外,还增添了马球、马术、田径、电影、话剧、乌兰牧骑文艺演出等新内容,同时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那达慕通常在盛夏初秋的7月和8月间举行。届时,四面八方的蒙古族牧民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策马驱车前来参赛或观摩。那达慕大会是中国和世界各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蒙古族大型传统盛会,在蒙古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和当今内蒙古旅游贸易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举行一年一度的那达慕草原旅游节,为中国民俗风情游活动增添别具一格的浓郁色彩。

  禁忌 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禁忌,主要的有以下“八忌”:1.火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和火神、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与神灵。所以,进入蒙古包后,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不得跨越火炉或脚蹬火炉,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得用刀子挑火或将刀子插入火中,不得用刀子从锅中扎取肉食。2.水忌 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在河流中洗手和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牧民视水为生命之源,非常注意节约用水,并养成了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的良好习惯。3.病忌 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者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相当于挂出了“闻人免进”的牌子,以示家有重患者,不待客。4.产忌 蒙古族妇女生孩子,忌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挂弓箭,生女孩挂红布条,客人见此止步。5.做客忌 牧民虽好客,但作客忌讳亦多。客人进蒙

  古包时,切忌挽着袖子,或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将鞭子放在门右,且要立放。进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而受主人冷待。6.忌蹬门槛 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忌蹬踩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与此类似的禁忌。古代,如有人误踏蒙古大汗宫帐的门槛,无论是谁,必被立即处死。此禁忌风俗沿袭至今。7.忌摸头 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认为生人手不洁,摸了孩子头部,会有害于孩子的健康发育。8.忌打狗 到牧民家作客,切忌打骂主人家的狗,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主人极大的不尊重。俗话说:“打狗看主”,看在主人的面子上,可千万不要打骂主人的狗哟!骑马到牧民家做客,一定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来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被狗扑咬而发生宾主俱不愉快的事情噢!

  走敖特尔 敖特尔,蒙古语意为“游牧时逐水草而迁徙的地方”,又译作“沃太”。过去,在正常情况下,一年游牧要轮换四个地方,即春营盘(地)、夏营盘(地)、秋营盘(地)、冬营盘(地)。现在,由于牧民相对定居,一年大致轮换二至三个游牧营地。走敖特尔,即根据季节、草场变化情况而形成的轮换草场的放牧形式,汉语直译为“倒场”。“倒场”时,要用数辆勒勒车拉着蒙古包构件、炊具等生活用品,载着家人,吆着畜群迁往新的游牧营地。 长调·呼麦·马头琴·安代舞 最能代表蒙古族草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为长调、呼麦、马头琴演奏和安代舞等舞蹈。

  在蒙古语中,长调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据考证,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经在在,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蒙古族长调的产生与蒙古族游牧生活有关,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长调是一种靠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因地域的不同和演唱者的差异,形成了众多的风格。出生于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哈扎布(2005年逝世,享年83岁)被誉为“长调歌圣”、“草原歌王”。20x年11月25日,经过中蒙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呼麦是蒙古族原生态喉音歌唱艺术。呼麦,蒙古语意为“喉咙里发生的声响”,运用特殊的发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演唱者多为男性,而青年女演员文丽(苏伊拉赛汗)是当今国际驰名的呼麦演唱家。

  马头琴是蒙古族代表性乐器之一,用白马尾作琴弦和弓毛,音箱用四块桐木板制并蒙以蟒皮,琴头雕作马头状。齐·宝力高为世界马头琴演奏大师。

【蒙古导游词参考】相关文章:

内蒙古大草原的导游词参考03-08

蒙古导游词08-21

内蒙古旅游导游词_内蒙古导游词3篇_内蒙古导游词12-24

内蒙古旅游解说导游词-内蒙古导游词01-14

内蒙古热门旅游导游词-内蒙古导游词12-31

内蒙古景色导游词范文-内蒙古导游词12-26

内蒙古草原的导游词-内蒙古导游词12-23

蒙古导游词400字03-27

蒙古大草原的导游词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