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的出处

2022-07-25 成语大全

  当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一鼓作气、负荆请罪、老当益壮等成语时,可有想过他们的出处呢?这里面可包含着古人的大智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8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成语典故的出处1

  1、一鼓作气(曹刿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33、梦笔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释义:光着膀子上阵。比喻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40、背水一战(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41、闻鸡起舞(祖逖)

  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42、初出茅庐(诸葛亮)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43、完璧归赵(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44、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释义: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5、乐不思蜀(刘禅)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释义: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46、指鹿为马(赵高)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7、画龙点睛(张僧繇)

  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49、讳疾忌医(蔡桓公)

  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释义: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50、鞠躬尽瘁(诸葛亮)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成语典故的出处2

  1、人日鸟

  南唐王建封,粗鄙无文,而喜附庸风雅。其族子自他人处得《动植疏》一篇,文中讲述经营花草鸟之事。王建封见而喜之,请人抄录一份。文中有涉及养鸽一段文字,因抄手誊写错误,将“鸽”字分拆成三,讹作“人”、“日”、“鸟”。王建封不辨正误,以为”人日鸟”即鸽之称。古来风俗,正月初七为人日。后凡人日宴客时,王建封必在席上具烧鸽一味,盖以人日食“人日鸟”,恰合节令时宜。时人引为笑谈。后因以“人日鸟”比喻无知无识而强作解人。

  2、曲高和寡

  战国末,宋玉为楚襄王文学侍臣,为人毁谤。楚襄王问道:“先生难道有行为不检点之处吗?何以旁人颇多议论呢?”宋玉答道:“有人在国都唱歌,开始唱俗曲《下里》、《巴人》,都城中应和者数千人;再唱高深一点的《阳阿》、《薤露》,都城中应和者数百人;到唱更高深的《阳春》、《白雪》时,都城中应和者不过数十人;乃至唱最高深最美妙的歌曲时,都城中应和者仅数人而已。所以曲越高和者越少。”后世因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行、作品高超,知音难得或难以企及。如三国魏阮瑀《筝赋》:“曲高和寡,妙伎难工。”而“阳春白雪”也成了高雅作品的代称。

  3、斗酒学士

  初唐诗人王绩,隋大业间举孝廉,唐朝建国后,王绩应高祖征招,待诏于门下省。旧例,待诏每日官府供酒三升。王绩性嗜酒,语其弟王静曰:“待诏虽俸薄,便三升好酒可恋。”侍中陈叔达得悉后,破例将王绩的酒增为每日一斗。王绩遂得”斗酒学士”之称。(典见《东皋子集·序》《新唐书》本传、《唐才子传》)

  4、嘲风咏月

  “嘲风咏月”指专写风花雪月、内容贫乏之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白氏《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亦有句云:“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主张诗文重视现实,为时而作,对“嘲风咏月”之作持贬斥之意。南唐后主李煜为宋降臣后,供职翰苑。宋太宗一日去翰苑,见南唐的旧臣在上而后主李煜在下位,侍臣说:“不能修霸业,但嘲风咏月,今日宜矣。”此时指不修德业,专务文词消遣而误大事,含意虽同,而贬斥益甚。

  5、名下无虚士

  隋文帝开皇四年冬,杨坚派著名诗人薛道衡出使陈朝。古代交通不便,薛道衡到达陈朝首都建业(今南京市)时,已是次年的正月。正月七日为人日,陈朝大臣设盛宴相待。席间,薛道衡应主人之邀,以“人日”为题作诗,开口吟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闻此二句,大臣中有人窃窃私议,嫌其诗意浅拙无文。薛道衡续道:“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两句表达诗人当时身份、感情和时令,委曲尽致,巧而不纤,实为佳作,满座为之折,纷纷惊叹:“名下固无虚士!”意即“名不虚传”,后常以此语喻才学能副其名声者。

  6、六马仰秣

  古代传说:孟子游说齐宣王,齐宣王不悦,孟子就教于淳于髡,淳于髡认为孟子的言辞没有吸引力,不能打动宣王。因谓:古时瓠巴操瑟,水底游鱼纷纷游至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正在吃草的马匹也停止进食,仰头欣赏。动物尚且为美妙的乐声所吸引,何况君王?后因以“六马仰秣”(也有作”匹马”者,秣,马食的草料,此处作动词,食草料;仰秣,意指不食草料而仰头倾听)喻音乐的美妙动人。

  7、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遥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亦指乐曲绝妙。如董解元《西厢记》有“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句。明冯梦龙编《警世通言》中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小说一篇。

  8、悬梁剌股

  战国时辩士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后,形容枯槁,面目黎黑,回到洛阳遭家人的冷遇:妻不下衽(织机),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为此,他发愤苦读,研究兵书《太公阴符》,夜以继日。每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最后终以合纵之说,佩六国相印。汉代孙敬,极好读书。曾编织柳条以写经书,闭户日夜诵习。被人称之为闭户先生。夜间倦极思睡,以绳索系发,悬于屋梁之上,遇瞌睡低头,即可被拉醒。后因以悬梁刺股喻刻苦自学。如梁任昉《答陆倕感知己赋》“时坐睡而悬梁,裁据梧而锥幄”,即用此事。

  9、藜杖吹火

  西汉末著名学者刘向,当时称硕儒。校宫延藏书于天禄阁,专精覃思,废寝忘食。一日夜间,忽见一黄衣老人,以藜茎杖直扣阁门而入。见刘向暗中独坐,专心诵书,乃以口吹杖端。一时,杖端火烂然,光耀人眼。老人因用杖头火照刘向,对向演述不见于文字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以前之事,并口授以《洪范》五行之文。刘向当即撕下衣带一一记之。老拂晓方离去,问其姓名,则曰:我是太乙之精,闻金卯之姓(刘也),有博学者,下而观之焉。后因以藜杖吹火喻专心学问乃得神助。明何景明诗“但求藜杖火,不羡夜明珠”,即用此典。

  10、乐此不疲

  史载东汉光武帝刘秀每日视朝,日落才罢;又常与公卿百官讲论经理,夜半方寐。皇太子见其勤劳不怠,曾谏曰: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光武帝道:我自乐此,不为疲也。又唐代张文琮酷爱书法,笔不释手,子弟劝其休息,他说:吾好此,不为倦。后人因称耽乐其事、不觉疲倦为乐此不疲。(典见《后汉书?光武帝本纪》《新唐书?张文瓘传》附张文琮))

  11、乙夜观书

  唐文宗李昂即位后,励精图治,企图依靠李训、郑注等过臣,内除宦官专政,外息牛李党争。每天朝罢,展读群书,读史到昏君谗臣,不禁扼腕叹息;对明君善政,则赞叹推崇。曾对左右侍臣曰:“若不甲夜亲事,乙夜览书,何以为人君耶?”甲夜,指初更时分;乙夜,指二更时分。后遂称夜读为乙夜观书,也称作乙览。如刘克庄诗:“学徒谁是单传者,史稿曾经乙览无?”(典见《杜阳杂编》)

  12、凿壁偷光

  西汉匡衡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境贫寒,夜读无烛。邻舍每晚点烛,但烛光照不到他家中。于是匡衡凿穿墙壁,使邻家烛光照入,以书映光而读。由于刻苦攻读,后来他终于成为西汉有名的经学家,以说《诗经》著名于世。汉元帝时还官至丞相,封乐安侯。后世就以凿壁偷光为家贫苦读之典,如唐骆宾王《萤火赋》:“匪偷光于邻壁,宁假辉于阳燧。”唐独孤铉并有《凿壁偷光赋》,称颂此事。(典见《西京杂记》)

  13、升屋读书

  南齐人江泌,家贫。他白昼斫木作屐为生,夜间以月光映书苦读不辍。夜深月影斜移,乃手持书卷就月而读,甚至因乏已极,竟从屋顶上跌坠,仍复再登。如此积年,学问大进。后齐武帝命他任南康王萧子琳的侍读。明人解缙诗:“江郎升屋得升堂。”升堂用《论语?先进》典,喻学业入门。“江郎升屋”即用江泌事。(典见《南史》及《南齐书?江泌传》)

  14、左图右史

  唐杨绾少聪慧。四岁时亲宾宴集,各举座中物,包括平上去入四声者呼之。诸宾未言,绾应声指铁树灯曰:灯盏柄曲,恰合四声,一座皆惊。及长,好学不倦。史称其常独处一室,左图右史,凝尘满席,澹如也。形容其案前置满书藉,沉浸其中,居所满积尘灰,亦不以为意。后因以左图右史喻积书盈室,可供研读。如清龚自珍《阮尚书年谱第一叙》云“乃设精舍,颜曰诂经,背山面湖,左图右史”,即用此意。(典见新、旧《唐书?杨绾传》)

  15、坐拥百城

  南北朝时后魏李谧,自幼好学,博览典籍。平生无意于仕途,日以读书游览山水为乐,屡征不就,闭门绝迹,将家中财产都花在收罗书籍上,并细加审订删削,经其手订的书达四千卷之多。他有一句名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而百城?”意思说:大丈夫只要拥有书籍万卷,何必一定做南面而坐、管辖百城的长官。后因以坐拥百城喻人藏书之富与爱书的嗜好。(典见《魏书·李谧传》)

  16、夜咏达旦

  顾恺之为东晋时的大画家,亦工诗文,对艺术的追求往往超出常情,被称为顾痴,时人以其才绝、画绝、痴绝为三绝。安帝义熙间,他任散骑常侍,居处与谢瞻(著名诗人谢灵运的族兄)毗邻。顾恺之常在夜间月下,反复吟咏自己的诗作,谢瞻则常隔墙赞叹称好。顾恺之见谢瞻赏识,吟咏愈力,乐而忘倦。时至夜深,谢瞻力不能支,昏昏欲眠,为不使顾恺之扫兴,睡前特专请一人,代己与顾恺之应答。而顾恺之诗兴方浓之时,竟毫不觉察,咏诵达旦而止。此事当时即传为佳话,并为后世文人艳传。(典见《晋书·顾恺之传》)

  17、孔壁

  汉鲁恭王刘馀口吃,不善言辞,性豪奢,肆意大兴土木,建楼造殿,广辟园林。汉武帝时,刘馀下令毁孔子旧宅,以扩建宫室。相传因壁中有钟磬琴瑟之声,入未敢尽毁,其时,匠人在孔宅夹壁中发现《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古文经籍多种,全以先秦古篆书写。后因以孔壁为收藏经典之所。如元柳贯《尊经堂》诗“济南耆言出,孔壁发神秘”,明顾清《谒文文山祠》诗“貂蝉不改崖山制,金石惟闻孔壁音”,均用此事。(典见《汉书·鲁恭王传》、《说文解字叙》及《汉书·艺文志》等)

  18、元日花雪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2)元日,花雪降殿庭,时右卫将军谢庄因事下殿,积雪满衣冠,回殿奏陈,武帝以为祥瑞,于是公卿并作花雪诗。花雪,即霰,亦即雪前先降下的雪珠,《诗经》中“有先集维霰”之句,《韩诗》解“霰”为“英”,英即花瓣。沈约据以解作“花雪”。宋明帝《帝图颂》“甘露降和,花雪表年”,梁简文帝《谢东宫赐裘启》“地卷朔风,庭留花雪”,均用此典。(典见《宋书·符瑞志下》)

  19、立雪程门

  禅宗二祖慧可初次参见菩提达摩(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夜间适逢雨雪交加。但他从师心切,不为所动,恭候不懈。至天明,积雪已没及膝盖。菩提达摩见其求道诚笃,终于收他为弟子,授予《楞伽经》四卷。唐方干《赠江南僧》所云“继后传衣者,还需立雪中”,即咏此事。我国古代崇儒,佛家故事流传不广,另有儒者立雪故事,则为世所广传,即宋代学者杨时事。杨时被尊为龟山先生,通经史,能诗文。早年中进士后调官不赴,远从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为师。一日往谒程颐,程颐方暝目而坐,杨时与同学游酢侍立一旁。及至程觉醒,二人鹄立多时,门外积雪已一尺。谢应芳《杨龟山祠》诗,有“卓彼文靖(杨时死后谥“文靖”)公,早立程门雪”句,正指此。后遂以“立雪程门”喻尊师重道之诚。(典见《景德传灯录》、《宋史·杨时传》)

  20、一字诗

  古代文人重视诗文语句的锤炼,常常为了一句一字而反复琢磨,一再推敲。杜甫诗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所谓“呤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均极能表明诗人在语言上所下的功夫。晚唐诗僧齐己作《早梅》诗,前四句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暧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成后,自觉尚不满意,就求教于郑谷,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后人因称改一字而使全篇生辉者为一字师。(典见《五代史补》

  21、笔扫千军

  唐天宝十四载(755)春,杜甫曾作古风《醉歌行》,安慰落第归来的从侄杜勤“暂蹶霜蹄未为失”,并赞赏其文章和书法:“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意言其文势浩翰,章法雄浑。后因以“笔扫千军”喻书法卓绝或诗文雄键刚劲。如元无名氏杂剧《苏子瞻醉写赤壁赋》中说:“韩吏部,李翰林,他两个文施翰墨,笔扫千军。”(典见《杜工部集》)

  22、才高八斗

  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以善于刻画自然景物著称,是山水诗派的创始者。曾言:“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子,生前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故世称陈思王。他的文学才能,为当时和后世所推重。所以谢灵运在自负的同时,又对曹植作了高度的评价。后人因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隐《可叹》:“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又唐徐夤《献内翰杨侍郎》:“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典见《南史·谢灵运传》,《释常谈》)

  23、夺锦才

  武则天曾游洛阳龙门,下诏令众臣赋诗,先成者赏赐锦袍。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以锦袍赐之。未几,宋之问诗亦成,武则天吟赏不止,以为宋之问诗高于东方虬,令人将锦袍从东方虬手中夺回赏与宋之问。后人因以“夺锦才”喻指才识超群之士。明高启《谢赐衣》中“惭无夺锦才”句,用典本此。(典见《隋唐嘉话》、《新唐书·宋之问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24、倚马可待

  东晋时桓温率部北征,参军袁虎随行。袁虎因故失去桓温信任,被免去参军职。时军中需发布紧急文书,一时无人拟草,桓温宣袁虎前来,令他倚在马前立刻写出。袁虎手不辍笔,顷刻立就,共写了七张纸,洋洋洒洒,观者无不惊叹其才,连桓温也频频点头称赏。后因以“倚马可待”喻文思敏捷。如李白《与韩荆州书》:“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典见《世说新语·文学》)

  25、七步成诗

  三国时杰出诗人曹植,自幼富于才华,曾深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同母兄曹丕称帝后,挟嫌猜忌,时加迫害。曹丕曾命他于七步中作诗,不成则行大法,曹植应声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以“煮豆燃萁”为喻,指责曹丕手足相残。曹丕听后深为惭愧。后因以“煮豆燃萁”比喻兄弟相逼,又以“七步成诗”称人的文思敏捷。(典见《世说新语·文学》)

  26、八叉成诗

  晚唐诗人温庭筠,词藻艳丽,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唐代科举重视诗赋律对,温庭筠每入试作赋,只须叉手(两手相拱)沉思八次,即可吟成八韵,故而人称“温八叉”。另说温庭筠应试时,从不起草,往往双手笼袖凭几,一吟即成一韵,故称为“温八吟”。后人即以“八叉”喻才思敏捷。明解缙《赠虞生》诗“文章倚马待,诗句八叉成”,即用此典。(典见《北梦琐言》、《唐摭言》、《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27、击钵催诗

  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虽为皇室亲贵,却礼才好士,常在夜间邀集才人学士欢聚,饮酒赋诗,刻腊烛限时成篇,规定烛燃一寸,诗成四韵。时萧文琰、丘令楷、江洪等人在座。萧文琰以为烧寸烛吟四韵并非难事,就与丘、江二人改为击铜钵催诗。钵声一止,诗即吟成。后因以“击钵催诗”喻诗思敏捷。宋陈师道有“登高能赋属吾侪,不用传杯击钵催”句,即用此典。(典见《南史·王僧儒传》)

  28、长安居大不易

  白居易是唐代卓越的大诗人,他年青时期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为了找名人揄扬、引荐,曾经携诗卷,拜谒前辈诗人顾况。顾况见名刺,上书“白居易”,蹙眉作谐语道:“长安百物昂贵,居大不易。”旋展读诗卷,其第一首为《赋得古原草送别》,起四句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质而不俚,形象鲜明,富于哲理。顾况不禁大为赞许,笑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从此大为推荐延誉,白居易因之声名大振,不久考取了进士。(典见《幽闲鼓吹》、《唐摭言》、《唐才子传》)

  29、探骊得珠

  骊珠,古代传说长于骊龙颔下,而骊龙又遨游于九重深渊之下,甚难获得,故价值连城。唐代中叶,元稹、刘禹锡、韦楚客等到诗人白居易家聚会,约定各赋《金陵怀古》一首。刘禹锡先成,于是白居易说:“四人探骊,子先获珠,所余麟角何用?”于是三人均弃笔罢作。后遂以“探骊得珠”比喻吟诗-想象作文能得命题精蕴。罗隐《谢郑长官启》“镂笔才清,探骊介重”,即用此典。(典见《庄子·列御寇》、《鉴戒录》、《古今诗话》)

  30、压倒元白

  唐宝历间,宰相杨嗣复在第宅大宴宾客,文士毕集,诗人元稹、白居易也被邀出席。席间,宾主赋诗唱和。众宾客诗均已成,惟杨汝士苦苦构思,完篇最迟。其诗曰“隔坐应须赐御屏,尽将仙翰入高冥。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再岁生徒陈贺宴,一时良史尽传馨。当年疏傅虽云盛,讵有兹筵醉醁醽!”元、白览后大为叹服。杨汝士宴罢归家,向家人大声曰:“我今日压倒元、白。”后人因称作品超过当时名家为“压倒元白”。宋人笔记载:范仲淹与章岷同赋诗,章诗先成,范仲淹览后叹曰:“此诗真可压倒元白矣。”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中有“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句,亦用此典。(典见《唐摭言》)

【成语典故的出处】相关文章:

交2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12-29

成语肝胆相照的出处释义及典故03-29

小酌出处是哪部典故09-29

词语的出处典故释义05-24

助纣为虐的典故出处是什么09-13

庄生梦蝶的典故出处及原文09-13

成语亡羊补牢出处06-28

心旷神怡成语的出处06-19

成语鱼笺雁书的释义及出处06-08